月销27548台,吉利星越L的消费群体画像分析

“每月卖出将近3万台车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小时就有38位车主在4S店签下订单。”当吉利星越L以月销27548台的成绩登上SUV销量榜首时,很多人好奇:这款没有新能源光环的燃油车,凭什么在遍地混动、纯电的市场里杀出重围?更让人好奇的是,究竟是谁在真金白银支持这台“燃油车最后的倔强”?

月销27548台,吉利星越L的消费群体画像分析-有驾

一、三四线城市家庭:要实惠,更要面子

月销27548台,吉利星越L的消费群体画像分析-有驾

在河南某县城汽车城,45岁的张先生正带着一家五口试乘星越L。他算了一笔账:“16万落地,能买到真皮座椅、座椅按摩,还有三块大屏幕。隔壁的CR-V同价位只能买到布座椅,连倒车影像都要加钱装。”像他这样的用户占到星越L买家的60%,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这些家庭用户最看重两点:“花小钱办大事”的性价比和“看着显档次”的视觉冲击。

月销27548台,吉利星越L的消费群体画像分析-有驾

一位山西车主分享:“过年开回村里,邻居都以为这车得三十多万。后排能塞下两个儿童安全座椅,后备厢装了六箱年货还能再摞两袋面粉。”星越L的2845mm轴距和980mm后排腿部空间,完美解决了多孩家庭“既要坐得下,又要装得多”的痛点。销售顾问透露,很多客户本来是冲着7座SUV来的,但发现星越L的后排放倒后能当床用,立刻改变主意:“毕竟谁也不想天天开着面包车似的7座车上下班。”

月销27548台,吉利星越L的消费群体画像分析-有驾

---

月销27548台,吉利星越L的消费群体画像分析-有驾

二、95后科技控:把燃油车玩出智能机范儿

月销27548台,吉利星越L的消费群体画像分析-有驾

杭州某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小陈,刚把特斯拉Model 3换成星越L时被同事嘲笑“反向升级”,但他有自己的道理:“L2辅助驾驶跑高速够用了,三联屏还能让女朋友刷剧。关键是8155芯片的车机,启动速度比我手机还快。”像他这样的95后占到买家群体的40%,最常提到的关键词是“燃油车里的智能机”。

月销27548台,吉利星越L的消费群体画像分析-有驾

这些年轻人把车当数码产品玩:有人用AR-HUD导航在陌生城市精准找到网红打卡点;有人在露营时把副驾屏幕变成KTV点歌台;还有人开发出“三联屏分屏攻略”——左边看导航,中间调音乐,右边查餐厅点评。一位广州车主甚至给车机装上了模拟声浪软件:“2.0T发动机配上V8声效,等红灯时隔壁跑车司机都摇下车窗找我搭话。”

---

三、德日系老车主:从“看不上”到“真香”

退休教师王先生的故事特别典型。他开了十年本田CR-V,本想换奥迪Q5,却在试驾星越L后当场下单:“隔音比Q5还好,超车时2.0T发动机的推背感让我想起年轻时开过的老皇冠。”数据显示,40%的星越L车主是从合资品牌置换而来,很多人原本的预算是25万以上。

这些“见多识广”的老司机最看重机械素质。一位从大众途观换车的东北车主说:“零下20℃一打火就着,雪地里四驱版比邻居的电动车稳多了。”4S店销售提到一个现象:原本来看CR-V的客户,试驾后60%会改买星越L。“特别是打开引擎盖看到双液压挺杆、摸着方向盘上的麂皮材质时,很多人眼神都变了——这和印象里的国产车完全不一样。”

---

四、摇摆的新能源潜在用户:加油5分钟,续航800里

网约车司机李师傅的选择出人意料。他本打算买比亚迪混动车跑滴滴,最终却选了星越L油电混动版:“充电站排队一小时,够我多接两单了。混动版油耗才4.3L,比插混车省心。”在充电桩尚未普及的城郊和乡镇,这类用户把星越L当成“不吃草又能跑的马”。

一位内蒙古牧民的话很实在:“我们这儿加油站比充电站多得多,冬天零下30℃电动车续航直接腰斩。星越L加满油能跑800公里,开着暖风去草原追羊群都不慌。”销售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在新疆、黑龙江等严寒地区,星越L的市占率比全国平均高出23%。

---

五、销量密码:精准拿捏中国人的“既要又要”

星越L的热销绝非偶然。它像一位高情商的产品经理,精准抓住了中国人购车的微妙心理:

- 面子工程做到极致:直瀑式格栅比宝马还霸气,翠羽蓝车漆在阳光下泛着珠宝光泽,连迎宾灯都能投射出1.5米长的光毯。

- 里子厚道得不像话:30万级豪车才有的座椅通风/按摩、BOSE音响、三区空调,在星越L上成了中配标配。

- 给足情绪价值:老车主说“这车没嫌我穷”,年轻人觉得“开出去不输新势力”,奶爸们称赞“比MPV更体面”。

哈尔滨车主赵女士的话很有代表性:“买这车就像找了个靠谱老公——看着精神,用着踏实,关键时刻从不掉链子。”当其他车企还在纠结“堆配置”还是“降价格”时,星越L用沃尔沃的技术底子+吉利的本土化洞察,证明了燃油车的生命力:只要产品够硬,传统赛道照样能超车。

---

下次你在街头看到星越L,不妨多看一眼——驾驶座上可能是精打细算的奶爸,可能是追求潮流的科技青年,也可能是开惯豪车的老司机。这群看似毫无交集的人,共同托起了一个现象级爆款。这就是中国车市的奇妙之处:当一款车真正读懂中国人的“既要又要”,月销三万辆,不过是水到渠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