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伙儿瞅瞅这数据!今年头仨月,咱们国家新能源车卖疯了,产销都快赶上去年小半年的量了,同比猛增四五成! 这场汽车界的“绿色革命”简直是烈火烹油。可就在这热火朝天的当口,有个地方却有点“冰火两重天”的意思。全国六分之一的动力电池,那可是电动车的心脏都从这儿出来,但要说造整车,尤其是新能源车,它好像总是慢半拍。这地儿就是四川。手握王牌资源,为啥在造车这赛道上成了“追赶者”?这背后到底憋着什么大招,还是有啥难言之隐?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四川这盘新能源汽车的大棋,究竟打算怎么下。
川蜀逐鹿
说起四川,大家伙儿可能想到的是火锅、熊猫,还有那丰富得让人眼红的矿产水电。没错,在新能源这块,四川手里的牌相当硬——锂矿资源占全国一半以上,水电更是用都用不完,给动力电池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国每六块动力电池,就有一块是“四川造”! 这听着多牛气?可怪就怪在这儿,按理守着这么大个“电池粮仓”,四川自己造新能源车不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吗?现实却是,大街上跑的四川本地产新能源车,还真不多见。一边是电池造得风生水起,一边是整车厂牌稀稀拉拉,这强烈的反差,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内力深厚无比,可使出来的招式却没几个像样的。这到底是为难道是“内功”太强,“外功”跟不上?还是这背后藏着更大的布局?
电池强省
这事儿得从根上捋。四川的工业底子,以前是重工业、军工比较扎实,汽车产业虽然也有,但跟上海、广东、吉林这些老牌汽车基地比,总感觉差了点意思。尤其是到了新能源车这波浪潮,大家都在抢滩登陆,四川虽然电池产业搞得早、搞得响,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巨头都来了,但整车制造这块,确实起步晚了点,有点“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味儿。老百姓的感觉最直接“你看嘛,成都街上跑的电车,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哪家的都有,就是挂着‘川牌’但产地也在外地的多。” 这话糙理不糙,反映的就是四川在新能源整车制造上的尴尬。四川显然不甘心只做“电池供应商”。你去年7月,省里就跟吉利控股集团签了个大单——战略合作协议。这吉利是谁?李书福掌舵的那个,全球车企销量排前十,而且人家跟四川渊源还不浅,早在1997年就通过收购四川本地车企拿到了造车“准生证”,后来又在成都建厂。这次高规格的签约,明摆着就是四川要拉着吉利这个“老熟人”,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这片新战场上,大干一场!
整车短板
光有决心和合作协议就够了吗?造车这事儿,可不是搭积木那么简单。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涉及到研发设计、零部件配套、整车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等,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四川虽然有电池优势,但在电机、电控这“三电”的另外两项上,以及智能网联技术的研发应用上,跟领先地区比还有差距。更别提那些需要长年累月积累的整车制造经验和品牌影响力了。有人就说了“四川搞电池是厉害,但造车和造电池是两码事。你看那些手机厂商跨界造车,哪个不是困难重重?四川这等于是从‘配角’想直接当‘主角’,挑战大得很呐!” 这话听着可能有点泼冷水,但确实点到了一些痛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卷”!价格战、技术战、营销战,打得不可开交。四川现在发力,面对的不仅是技术和产业链的短板,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前辈”们的激烈围剿。 各地为了抢项目、抢人才、抢市场,给出的优惠政策一个比一个诱人。四川这边虽然也出台了支持政策,比如今年3月发布的措施,又是鼓励车企建研发中心,又是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甚至连新能源车不受尾号限行都安排上了,力度不可谓不大。可这些政策能不能真正落地生根,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还需要时间来检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汽车强省也不是喊几句口号、签几个协议就能速成的。这就像一场马拉松,四川虽然体能储备(资源)不错,但起跑晚了,前面的人还在不断加速,想要追上去,甚至实现反超,谈何容易?
吉利深耕

就在大家伙儿觉得四川这“追赶之路”道阻且长的时候,今年4月17号,一条新闻让不少人眼前一亮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省长施小琳,在成都又一次会见了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注意,这次不光是省领导,成都市的一把手、二把手也都在场。高层密集会见,这信号可不一般!谈话内容也更深入了,不光是推动产业发展,还提到了前沿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技能人才培养,甚至拓展新兴产业领域合作。 这架势,已经不是简单的“你来建厂我给地”了,而是要深度捆绑,共建一个涵盖研发、制造、人才、应用的完整“生态圈”。更劲爆的是,就在同一天,吉利正式成为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的官方指定用车合作伙伴,首批车都交接了!这世运会,可是非奥运项目里最高级别的国际大赛,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就放在成都。吉利在这个节骨眼上高调牵手世运会,这绝不仅仅是提供几辆车那么简单。这背后传递的信息是吉利看好四川,不仅是看中这里的资源和市场,更是要借着成都这张国际名片,把自己的品牌和技术推向世界。 而四川,也需要吉利这样的龙头企业,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补齐那块最关键的“整车短板”。这就像高手过招,看似平淡的会面和交车仪式,实则内藏玄机,是双方战略布局的一次关键落子。之前所有的铺垫、政策、合作,在这一刻似乎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爆发点。四川的新能源汽车梦,好像一下子被注入了强心剂!
政策加码
高层互动频频,龙头企业加持,政策红利不断,四川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看着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了?等等,先别高兴得太早。咱们得冷静这“春风”能不能吹走所有的“寒意”?吉利虽然是巨头,但它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布局是多点开花的。四川,只是吉利众多棋盘中的一颗棋子,能分到多少核心资源,尤其是最前沿的技术和车型,还得打个问号。 企业都是要算经济账的,哪里效率高、成本低、市场好,资源自然就往哪里倾斜。人才问题。造车,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需要大量的软件工程师、算法专家、汽车电子人才。四川虽然高校众多,但顶级汽车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吸引力,跟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地方比,恐怕还有不小的差距。光靠引进几个领军人物不够,得形成一个人才聚集的“强磁场”才行。再者,配套产业。一辆新能源车,成千上万个零部件,光有电池和整车厂可不够。那些关键的零部件供应商,愿不愿意跟着吉利一起到四川来安家落户?如果配套跟不上,物流成本、响应速度都会受影响,整车厂的竞争力自然就打了折扣。别忘了那些“拦路虎”。其他省市看到四川这么大动静,能没点反应?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大战、人才抢夺战恐怕已经悄然打响。四川想要“弯道超车”,别人难道就不会“严防死守”甚至“弯道阻截”吗? 这世运会的合作看着风光,但最终能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和市场份额,还是个未知数。表面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但水面之下,挑战和变数依然巨大。这场新能源汽车的“川蜀战役”,远没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
弯道超车?
看了半天,四川这新能源汽车的大戏,真是唱得有声有色。又是高层会见,又是战略合作,又是政策扶持,还傍上了世运会这样的大场面,排场是够足的。“资源大省”要变“制造强省”,这口号喊得山响,决心看起来也挺大。 咱们就得“佩服”这种精神,手握一把好牌(电池),非要去凑一桌难度更高的牌局(整车制造),勇气可嘉!你看人家多“聪明”,知道自己造车底子薄,那就赶紧抱紧吉利这条大腿嘛,还美其名曰“强强联合,共建生态”。至于能不能真的“联合”出个名堂,能不能把短板补上,那都是后话了,先把声势造起来再说。这操作,确实“高明”,让人不得不“赞叹”其规划之“长远”,决心之“坚定”。
世运契机
四川这波操作,又是给政策又是拉龙头,卯足了劲要挤进新能源汽车的牌桌。这到底是抓住了百年一遇的产业变革机遇,要上演一出“后来者居上”的逆袭大戏?还是在用真金白银和宝贵资源,去追逐一个看似美好却可能水土不服的“造车梦”,最终可能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甚至赔本赚吆喝? 您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