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重塑汽车市场,专家:外资车企转型成功的不会超过5家

“中国之外的企业,燃油车巨头转型成功的不会超过5家。”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研究员李显君在4月20日举办的2025新华网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论坛上表示。
当前,电动化、智能化与AI技术深度融合,汽车市场格局正处于重塑之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据了半壁江山,国内自主车企快速崛起,合资车企市场份额被蚕食。
李显君表示,回望工业革命历程,每次颠覆性创新都是企业的“生死劫”。汽车取代马车时,美国大量马车企业折戟沉沙;智能手机时代,众多品牌黯然退场,仅少数得以幸存。如今,AI技术在汽车领域不间断迭代更新,一旦在AI竞争中掉队,传统企业想要追赶,难度超乎想象。他预计,若AI持续深度介入,这一轮汽车产业颠覆性创新将在2035年基本结束,最晚不超过2040年。
“从未来智能电动车领域的竞争格局来看,中美德将成为主导力量。”李显君表示,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和强大AI能力,有望成为领导者;美国依靠领先AI技术和特斯拉等企业优势占据重要地位;德国则凭借工业4.0基础,尤其是数字化能力成为主导者之一,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根基深厚,且与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深度合作,提升了AI应用能力,增强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目前,奥迪、宝马等外资车企纷纷与华为等科技企业合作,欲补足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MKT与销售服务部副总裁冷江涛认为,当前的汽车厂商都在卷可视化的功能堆砌或者功能清单, 忽略了体验上的优化, 组合驾驶辅助能力不能只是看一个功能列表, 更要看功能的体验是否优秀、 是否可用。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 各个传感器和算法的配合, 车的数据累积以及持续对算法的优化都是一个系统, 而且是长期的过程。
“华为乾崑与奥迪的合作过程, 也是头部汽车制造商与科技公司的双向赋能。”冷江涛说,华为与奥迪的合作始于2019 年,期间做了非常多的测试、体验和改进。双方共同打造的智驾目前已搭载新奥迪A5L,后续新平台产品均搭载与华为合作的智驾系统。
当前,外资车企仍倚重燃油车业务,有关燃油车能否实现智能化引发了行业讨论。有观点认为,燃油车因电瓶小无法支撑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电力需求。
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表示,组合辅助驾驶系统仅需几百瓦电力,而油车用电行驶过程中靠发电机供电,不是靠电瓶供电。“还有人认为油车控制系统响应慢,虽油车发动机加速过程中控制精度不如电车,但开车对加速控制精度要求不高,油车的加速控制也能实现。而影响油车智能化、油车能否搭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关键是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性能,奥迪全新PPC豪华燃油平台采用E 3 1.2电子电气架构,按千兆以太网标准设计,可满足组合驾驶辅助所需要的情况。”李凤刚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外资车企正在加速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但过去,外资车企传统“总部决策-区域执行”的模式难以适应中国市场。不少外资车企已开启本土化研发策略,以此缩短决策周期。业内认为,在决策权与技术开发本土化上实现同步也十分重要,即组织架构的适配性——如何在保持全球标准的同时,赋予中国团队更大决策权。
李显君认为,燃油车企业转型要回归理性本质,将AI视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障质量/品质、优化体验的有力工具,重新定义智能电动车质量标准,摒弃过度营销。同时,企业应在两年内发起新能力革命,基于AI制定战略,打造包含新机制、新流程、新文化、新人才的全新组织DNA,构建适应颠覆式创新的动态能力体系。另外,分区经营策略不容忽视,中国自主品牌广汽、吉利等已积极实践,在避免过度分区的同时,有效提升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的运营效率。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