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测试成绩好,汽车操控性就一定好吗?
看到某品牌汽车宣传他们的新车在麋鹿测试中跑出了80km/h以上的好成绩,就想买车了?等等,学姐我先给各位车友泼盆冷水:麋鹿测试成绩再高,也不等于这车操控性就一定好。
这背后的门道,太多了!
什么是麋鹿测试?
简单来说,麋鹿测试(也叫"双移线避障测试")是模拟驾驶员突然遇到障碍物(比如一头横穿马路的麋鹿)时的紧急避让动作。
测试时,车辆需要在不减速的情况下快速变道绕过障碍物,再迅速回到原车道,整个过程不能碰到任何路桩。
这个测试最早由瑞典的TeknikensVärld杂志发明,用来评估车辆在紧急情况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国内实际执行的标准多采用ISO 3888-2国际标准。
测试背后的猫腻
各位车友们,麋鹿测试看似简单,背后却暗藏玄机。
学姐我给大家扒一扒:
标准不一:瑞典原版和ISO标准在路桩摆放上就有区别。
ISO标准第四段距离比瑞典标准短1米(12.5米vs 13.5米),这使得测试难度更大。
规则有缝隙:瑞典标准要求全车四人满载,后备箱有配重,且测试时不能踩刹车和油门。
而ISO标准却没有明确规定载重,只是规定不能踩油门,但可以踩刹车或降档减速!这就留下了操作空间。
"特调车"现象:这车,有点东西!有些厂商为了获得好成绩,会使用特别调校的车辆参加测试。
更换高性能轮胎、选择抓地力更强的路面、降低车辆重心、加宽轮距、对ESP系统进行特殊标定...这些都能提高麋鹿测试成绩,但普通消费者买到的量产车可没这待遇!
车手水平差异:别忘了,麋鹿测试还和驾驶员技术有关。
不同车手之间的经验和技术差异,足以影响测试结果。
麋鹿测试≠操控性能
这才是学姐今天想和大家重点聊的:麋鹿测试成绩高不等于车辆操控性好。
为啥?
麋鹿测试主要考验的是车辆的稳定性和紧急避险能力,确实能体现出车辆重心、悬架、轮胎的综合极限表现,有一定的主动安全意义。
但真正好的操控性,远不止这些。
转向回馈的精准度、方向盘的指向性、弯道循迹能力、底盘的协调性、动力输出与底盘的匹配度...这些麋鹿测试都无法体现。
简单说就是:麋鹿测试只能代表车辆在特定场景下的表现,不能全面反映日常驾驶中的操控感受。
2022年小型车麋鹿测试成绩解读
我们来看看2022年度小型车麋鹿测试榜单前三名:
第一名:欧拉好猫,入桩速度81.4km/h
第二名:大众Polo,入桩速度81.2km/h
第三名:本田LIFE,入桩速度78.5km/h
这个车,有点意思!欧拉好猫作为一款新能源车型,能在麋鹿测试中拿下第一,确实值得称赞。
但如果你问我它的操控性是否比大众Polo更好?那可未必。
Polo作为一款经典小型车,其底盘调校、转向质感和整体驾驶质感,在同级别中仍是标杆。
麋鹿测试成绩高的背后,更多是工程师在电子稳定系统上的优化和轮胎选择的功劳,而非整车驾驶质感的全面表现。
选车时应该怎么看待麋鹿测试?
各位车友,学姐建议:
1. 麋鹿测试只能作为参考,不应成为选车的决定性因素。
它能反映车辆在紧急情况下的表现,确实与主动安全相关,但不能完全代表操控性。
2. 重视综合评测。
除了麋鹿测试,还要关注油耗/电耗、加速性能、制动性能、NVH表现、空间舒适度等方面。
3. 亲自试驾最重要。
再多数据也比不上自己的屁股感受。
车辆的操控性需要亲身体验,包括方向盘手感、底盘支撑、转向反馈等。
4. 结合自身需求。
城市代步、家用还是偶尔自驾游?不同需求对操控性的要求也不同,没必要为了一个不常用的性能支付额外成本。
学姐说真话
说实话,我国消费者对汽车性能的理解还处于发展阶段。
很多营销号喜欢用单一指标来评判一台车,这太片面了。
这就像光看百米冲刺成绩来评价一个全能运动员一样。
麋鹿测试就是被某些厂商过度营销的典型例子。
有些品牌把麋鹿测试成绩作为宣传重点,但普通消费者真正遇到需要做麋鹿测试那种极限操作的情况,可能一辈子也没几次。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车辆在日常驾驶中的易操控性、舒适性、安全性的平衡,以及与自己驾驶习惯的匹配度。
总结
车友们,麋鹿测试确实是评价车辆安全性的一个维度,但它绝不是衡量汽车操控性的唯一标准。
如果有厂商只拿麋鹿测试成绩来证明自己车子操控性好,那我只能说:可能只测了个寂寞。
选择一台车,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要被单一数据牵着鼻子走。
最终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你对麋鹿测试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