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贴“能效标签”,会是下一个行业变革引爆点?

#新能源车贴#
新能源汽车贴“能效标签”,会是下一个行业变革引爆点?-有驾

一、新能源汽车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是什么

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当下,消费者在购车时面临着琳琅满目的选择,而如何快速、直观地了解一款车的能效水平,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新能源汽车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应运而生,它的诞生有着深刻的行业背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张,车型众多,消费者急需一个简单易懂的标准来衡量车辆的能效。

这个可视化标签,简单来说,就是贴在新能源汽车上,能让消费者一眼就看清车辆能效水平的标识。它参考全球通用能效标识设计 ,采用彩色阶梯的形式,从绿色到红色分成 5 个等级。绿色代表着高能效,就像家电里的一级能效产品,而红色则表示能效较低。从一级到五级,数字越小,能效表现越好。

除了等级划分,标签上还清晰标注了企业名称、产品型号,以及行车能效、空调能效、驱动能效、补能能效等关键信息参数。比如,行车能效能让你了解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能耗情况;空调能效则关乎着你在使用空调时,车辆的电量消耗;驱动能效体现了车辆驱动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补能能效涉及到车辆充电的效率 。通过这些信息,消费者可以简单、精准地识别高能效产品。

二、新能源汽车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的出台原因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谓是一片火热。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2023 年出口量也大幅增长,达到 120.3 万辆,比上年增长 77.6%,出口目的国遍布全球 180 多个国家。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渗透率在 2023 年达到 31.6%,占全球销量比重超过 60%。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的车型日益丰富,从轿车到 SUV,从纯电动车到混合动力车,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常常面临续航里程虚标、能耗不透明等困扰。就拿续航里程来说,很多消费者反映实际续航与车企宣传的相差甚远,特别是在冬季或开启空调等设备时,续航更是大打折扣。而且,目前市场上对于新能源汽车能效的衡量标准不够统一和直观,消费者很难快速判断一款车的能效高低。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虽然国家在车辆生产阶段通过 CLTC 和 WLTC 标准下的百公里电耗测试、积分政策等对新能源车进行了规范,遏制了部分参数造假乱象,但在空调能耗、补能效率等方面的标准还不够细化。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出台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一方面可以提升标准的可视化程度,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促使车企在能效提升方面加大研发投入。

此外,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车辆的能效表现也越发关注。他们希望在购车时能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指标,来帮助自己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正好满足了消费者的这一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直观、可靠的能效参考依据。

三、对消费者的影响

(一)购车参考更直观

在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推出之前,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就像是在迷雾中摸索,尤其是在能耗方面,面临着诸多困扰。就拿续航里程来说,车企往往宣传的是理想状态下的续航数据 ,可实际使用中,情况却大不相同。比如在冬季,气温较低,电池的活性下降,很多车主发现实际续航里程可能只有宣传的 50% - 80%,这让准备长途出行的车主们焦虑不已。而且,不同车型之间的能耗对比也非常困难,消费者很难从复杂的车辆参数中,快速判断出哪款车更节能。

现在,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消费者购车的道路。以首批获得一级能效认证的比亚迪秦 L EV 为例,消费者在购车时,只要看到车身上绿色的一级能效标识,就知道这款车在能效方面表现出色。再对比其他车型的能效等级,高低立现。如果消费者更在意车辆的能耗,追求更低的使用成本,那么一级能效的车型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如果预算有限,也可以根据能效等级,在不同能效水平的车型中进行权衡,综合价格、配置等因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购车决策。

(二)使用成本更明确

能效等级与车辆的使用成本息息相关。一般来说,能效等级越高,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能耗就越低,使用成本也就越低。从数据对比来看,一级能效车型每公里使用成本仅为燃油车的 1/10。同样是行驶 100 公里,假设燃油车的油耗为 8L,每升汽油价格为 8 元,那么燃油车的费用就是 64 元;而一级能效的新能源汽车,假设百公里电耗为 15 度,每度电价格为 1.5 元 ,那么电费仅为 22.5 元,差距十分明显。

不同能效等级的新能源汽车之间,能耗也存在差异。以某品牌的两款新能源汽车为例,一款是一级能效,另一款是三级能效。在相同的驾驶条件下,一级能效车型百公里电耗为 13 度,三级能效车型百公里电耗为 17 度。如果一个月行驶 2000 公里,按照每度电 1.5 元计算,一级能效车型每月电费为 390 元,三级能效车型每月电费为 510 元,每月相差 120 元,一年下来就是 1440 元。长期使用,这个差距会更加显著。通过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消费者在购车前就能清楚了解不同车型的能效等级,从而预估未来的使用成本,在购车时就能将使用成本纳入考虑范围,选择更经济实惠的车型。

四、对车企的影响

(一)技术研发方向转变

在过去,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方面,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车企将大量资源投入到续航里程的提升上,通过采用大容量电池来增加车辆的续航能力 。比如,某品牌为了宣传其长续航优势,推出了一款搭载超大容量电池的车型,虽然续航里程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电池成本高昂,车辆价格也随之上涨,而且车辆整体重量增加,操控性和能耗表现受到一定影响。还有的车企专注于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不断升级传感器和算法,提升车辆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 ,在智能驾驶方面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虽然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取得了一定领先,但在车辆的能效提升方面却相对滞后。

随着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的推出,车企的技术研发方向发生了明显转变。能效分级促使车企将重点转移到提升能效相关技术上,因为能效等级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市场竞争力。为了提高能效等级,车企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加大了研发投入。在电池技术方面,不断探索研发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且安全性高的电池。

例如,宁德时代研发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比传统电池提升了 13%,不仅能够让车辆在相同电量下行驶更远的距离,还减少了电池的重量和体积,从而降低了车辆的能耗。在热管理系统方面,车企也在不断创新。中国重汽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获得的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集成热管理系统及新能源汽车” 专利,通过热管理控制器有效连接空调面板控制器和电动压缩机,利用电子膨胀阀精确调节动力电池的制冷,不仅满足了车内的加热和制冷需求,还降低了整车热管理的能耗,提高了热管理部件的利用效率。

(二)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能效分级对车企市场竞争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过去,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续航里程、配置等方面。不同品牌和车型通过降价促销、宣传长续航里程、增加车辆配置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比如,一些车企为了在价格上占据优势,采用低成本的零部件,导致车辆整体质量和性能受到影响;还有的车企过度宣传续航里程,实际使用中却与宣传相差甚远,引发消费者的不满。

如今,能效成为了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能效车型在市场中具有明显优势,更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以首批获得一级能效认证的车型为例,它们凭借出色的能效表现,在市场上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和销量。消费者在购车时,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能效等级高的车型,因为这意味着更低的使用成本和更环保的出行方式。这就促使车企不得不加大在能效提升方面的投入,以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这种变化可能会引发市场竞争格局的重塑。那些在能效技术研发上具有优势,能够快速提升车型能效等级的车企,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对于一些技术研发能力较弱,无法及时提升车型能效的车企,可能会面临市场份额被挤压的困境。比如,一些传统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较慢,在能效技术研发方面相对滞后,面对国内自主品牌在能效上的优势竞争,市场份额逐渐下降。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的提升,能效分级将促使车企从单纯的参数比拼,转向技术实力的较量,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五、对行业的影响

(一)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新能源汽车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的推出,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过去,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较为分散,不同车企根据自身的战略和优势,在不同领域进行研发投入 。有的车企专注于提升车辆的动力性能,通过采用高性能的电机和电池,让车辆拥有更快的加速和更高的最高时速;有的车企则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上发力,投入大量资金研发传感器、算法等技术,以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然而,这种分散的研发模式,使得行业在能效提升方面的进展相对缓慢。

能效分级制度的实施,让能效成为了衡量一款新能源汽车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迫使车企将更多的研发资源投入到提升能效相关的技术上。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车企们纷纷加大了在电池技术、热管理系统、轻量化材料等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在电池技术方面,众多车企和电池供应商积极探索新型电池材料和结构,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放电效率。例如,特斯拉一直致力于研发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其搭载的 4680 电池,通过采用全新的电池结构和材料,能量密度相比之前有了显著提升,不仅让车辆的续航里程得到了增加,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耗。在热管理系统方面,车企们也在不断创新。

蔚来汽车的热管理系统采用了先进的热泵技术,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高效地调节电池和电机的温度,确保它们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从而降低了能耗。在轻量化材料的应用上,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采用铝合金、碳纤维等轻质材料来制造车身和零部件。宝马的 i3 车型大量使用了碳纤维材料,使得车身重量大幅减轻,能耗也随之降低。

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在能效技术上取得突破,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这种技术升级不仅体现在新车的研发上,也促使车企对现有车型进行技术改进和优化,以提高能效等级。例如,比亚迪对旗下的多款新能源汽车进行了技术升级,通过优化电池管理系统和动力系统,使得这些车型的能效等级得到了提升,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二)加速产业绿色转型

在全球积极推动 “双碳” 目标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显得尤为重要。能效分级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推动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能源利用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能效分级促使车企更加注重能源的高效利用。通过提升车辆的能效,减少能源消耗,从而降低了对电力等能源的需求。以每年销售 1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为例,如果这些车辆的能效等级都能提升一级,按照每度电产生的碳排放计算,每年可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这对于缓解能源压力,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效分级还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车企为了提高能效,会更加注重原材料的选择和零部件的优化设计,避免资源的浪费。比如,在电池生产中,采用更高效的电极材料和电池结构,不仅可以提高电池的性能,还能减少原材料的使用量。

在环境保护方面,能效分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意义重大。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如果能效得不到有效提升,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将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而高能效的新能源汽车,在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也降低了尾气排放和废弃物的产生。例如,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几乎零尾气排放,能效的提升意味着相同行驶里程下,电力消耗更少,从而间接减少了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而且,随着能效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回收利用也将得到更好的发展。高效的电池回收技术可以减少电池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能效分级还将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向绿色方向发展。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到中游的零部件生产和整车制造,再到下游的销售和售后服务,都将受到能效分级的影响。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会更加注重绿色开采和生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中游零部件企业会加大对节能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下游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也会更加注重车辆的能效宣传和维护,引导消费者正确使用车辆,提高能效。新能源汽车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的推出,对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和绿色转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标准完善问题

尽管新能源汽车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已经推出,但能效测试标准仍存在一些细节需要完善。在不同场景下,新能源汽车的能效表现差异较大。目前的测试标准在模拟极端天气条件下的能效测试还不够完善。在极寒天气下,电池的性能会受到显著影响,导致车辆的续航里程大幅下降,能耗增加。而现有的测试标准可能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出车辆在这种极端条件下的能效情况。在高温环境下,车辆的空调系统需要消耗更多的电能来保持车内舒适的温度,这也会对车辆的整体能效产生影响 ,但当前测试标准对此的考量可能不够充分。

不同驾驶习惯也会对新能源汽车的能效产生较大影响。有些车主驾驶风格较为激进,频繁急加速、急刹车,这样会使车辆的能耗大幅增加;而有些车主驾驶风格较为平稳,能耗相对较低。目前的能效测试标准难以将各种不同的驾驶习惯都考虑在内,导致测试结果与实际使用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标准不完善可能带来诸多影响。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会导致他们依据不够准确的能效信息做出购车决策,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车辆的能效表现与预期不符,从而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度。对于车企而言,不明确的标准可能会使他们在技术研发方向上出现偏差,无法精准地针对提高能效进行研发投入。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不完善的标准不利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难以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消费者认知问题

目前,消费者对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的认知度还比较低。在一项针对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者的调查中发现,仅有不到 30% 的消费者听说过新能源汽车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而真正了解其含义和作用的消费者更是不足 10%。很多消费者在购车时,仍然更关注车辆的续航里程、价格、配置等传统因素,对能效等级的重视程度不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方面,相关部门和车企对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目前,大部分的宣传重点都放在了车辆的性能、智能配置等方面,对能效等级的宣传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对新能源汽车能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消费者认为,只要车辆的续航里程足够长,就不需要太在意能效等级。而且,能效等级对车辆使用成本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难以直观感受到,这也导致消费者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为了提高消费者对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渠道,普及新能源汽车能效分级的知识,让消费者了解能效等级对车辆使用成本和环保的重要意义。车企在销售过程中,也应加强对能效等级的宣传,将其作为车辆的一个重要卖点进行介绍,引导消费者关注能效等级。还可以通过举办新能源汽车能效体验活动,让消费者亲身体验不同能效等级车辆在使用成本上的差异,从而提高他们对能效等级的重视程度。

七、展望未来

新能源汽车推出能效分级首推 “可视化标签”,这一举措意义深远。从消费者角度看,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让购车参考变得直观,消费者能依据能效等级快速对比车型能耗,合理规划购车预算;同时,使用成本也更加明确,不同能效等级对应不同能耗费用,帮助消费者预估长期使用成本,做出更经济的选择。

对于车企而言,技术研发方向发生转变,开始注重能效提升相关技术研发,如电池技术、热管理系统等,以提高车型能效等级;市场竞争格局也因能效因素而重塑,高能效车型更具市场竞争力,推动车企从参数比拼转向技术实力较量。

在行业层面,能效分级推动了技术升级,促使车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同时,加速了产业绿色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推动产业链绿色发展。

不过,新能源汽车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标准完善方面,测试标准在不同场景和驾驶习惯下的考量不够全面,可能导致测试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消费者认知方面,目前消费者对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较低,需要加强宣传推广。

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能效分级将发挥更大作用。相关部门应持续完善能效测试标准,使其更贴合实际使用情况;车企需加大在能效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不断提升车型能效等级,推出更多高能效车型;同时,各方要共同努力,加强对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的宣传推广,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让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加关注能效等级。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车能效分级可视化标签将助力新能源汽车行业朝着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环保的出行选择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