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聚“能”产业向“新”

项目聚“能”产业向“新”-有驾
春日暖阳里,听拔节生长之声——

行走在汽开区,一个个强基础、增动能、谋创新、助发展的重大项目加速布局,“满格推进”,以追“新”逐“绿”提“质”之姿,在转型发展道路上,奏响一曲悦耳动听的“春光交响”。

图片

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外景。


走进奥迪在中国的第一个专门用于生产纯电动车型的生产基地——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智能工厂,仿佛踏入了“未来世界”。在这里,数字化、智能化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先进的视觉识别技术,到智能的无人驾驶运输系统,再到高效的自动化仓库应用……在焊装车间,超800台机器人有序部署,协同作业,实现了作业精度与效率的双飞跃。

“我们采用数字化技术来设计建造这座全新生产基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专家们构建出一个高效灵活的全数字化全自动生产体系,同时确保数字模型的实时更新与实际施工进度保持同步。”据奥迪一汽新能源总经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杨盛楠介绍,奥迪首次在中国市场引入了全域的IT解决方案,使奥迪一汽新能源的所有维护、物流和制造流程可以通过统一的IT架构实现互联,并借助云端系统,实现了生产基地全域数据的高效存储与共享。

图片

自动化生产线正在有序生产。

基于高端纯电动PPE平台,奥迪一汽新能源专注生产纯电车型。2024年12月17日,工厂正式启动批量生产,首批车型将涵盖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奥迪Q6L e-tron家族以及A6L e-tron。

随着量产的开启,一个以生产基地为核心、半径3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圈”正在加速构建。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约50%的供应商将紧密集聚于此,形成一个高效协同、互利共赢的产业集群。“长春还为奥迪一汽新能源的供应商规划了专属工业园区,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这一系列有力举措,将进一步夯实产业链本地化根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杨盛楠说。

距离奥迪一汽新能源不远处的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弗迪),这个东北首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战略基地,也跑出了项目建设“加速度”。

走进一汽弗迪PACK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及机械手臂的忙碌身影随处可见,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正全力推进。“自2024年第一季度投产以来,已有两条生产线在进行生产,红旗项目已实现量产并供货近2000辆份;奥迪一汽新能源项目生产线也进入样件制造阶段,下线样件已开始进行PV测试。”一汽弗迪工程部部长贾增博表示,当前,一汽弗迪已为红旗、解放等品牌多款主力车型稳定提供动力电池解决方案,乘用车领域覆盖充电与换电技术路线,商用车市场实现中/重型纯电卡车电池批量供货。

“面向未来,我们正鼓足干劲,加速推进奥迪高端电动车型等重点项目,预计今年将完成多规格电池量产交付。”贾增博的话语里充满自信。在保障中国一汽市场需求的同时,一汽弗迪将重点突破商用车电池定制化开发,同步拓展外部客户合作,并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以多元化产品矩阵构建市场竞争新优势。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今年,汽开区计划建设5000万元以上项目120个,总投资1013.3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98.1亿元,增长7%。截至目前,汽开区已经开复工项目98个,开复工率81.7%,预计5月份项目开工率和入库率实现“双一百”。

数字跃动的背后,是汽开区全区干部职工全员抓经济、全员抓招商、全员抓项目的奋进身姿——着力构建“谋划储备-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全周期项目推进体系,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赶进度、稳增长,全区上下形成了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的浓厚氛围,用项目建设的“进度条”刷新产业升级的“含金量”。

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上,汽开区每一个与时间赛跑的重大项目,都是黑土地上跃动的春色。


来 源:长春日报

编 辑:杨美娜

初 审:陈思秀

复 审:袁 博

终 审:谢晓晖


图片图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