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两重天:宁德时代钠电量产在即,美企为何黯然离场?

4月21日,宁德时代在上海正式发布了其首个钠离子电池“钠新”,并同步推出了首款产品:宁德时代钠新24V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预计将于今年6月正式量产。据悉,一汽解放将成为这款钠离子电池的重要合作伙伴。

冰火两重天:宁德时代钠电量产在即,美企为何黯然离场?-有驾

宁德时代在发布会上强调了“钠新”电池的卓越安全性。经过多项严苛测试,包括多面挤压、针刺贯穿、电钻穿透和电池锯断等极端破坏性实验后,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均能做到“不起火、不爆炸”。

据介绍,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具备175Wh/kg的能量密度是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的钠离子动力电池。其性能表现亮眼:应用于混动车型时,纯电续航里程超过200公里;应用于纯电动车型时,续航里程更可超过500公里。此外,宁德时代“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也计划于今年12月正式量产。

宁德时代“钠新”电池的发布,无疑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钠离子电池技术注入了强劲动力。凭借其原材料储量丰富、成本潜力、高安全性以及优异的高低温性能,钠离子电池被视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乃至替代选项。钠资源在地壳中的含量是锂的1000倍,分布也更为均匀,这为降低电池成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美企受挫,揭示钠离子电池商业化挑战

与宁德时代的积极进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钠离子电池初创企业Bedrock Materials近期宣布暂停其研发工作,并将大部分资金返还给投资者。Bedrock去年五月获得了9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并与全球六大电池生产商中的两家签署了意向书。

这家源于斯坦福大学的企业,曾寄希望于钠离子电池技术实现产业革新,但最终因技术、市场和环境等多重挑战而止步。

冰火两重天:宁德时代钠电量产在即,美企为何黯然离场?-有驾

Bedrock Materials首席执行官斯宾塞·戈尔。

Bedrock首席执行官斯宾塞·戈尔(Spencer Gore)坦言,尽管公司努力提升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但性能上的妥协使其产品难以与现有锂离子电池(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竞争。他认为,通过微调现有锂离子电池的化学体系,即可实现钠离子电池的部分性能优势,这进一步削弱了钠离子电池的吸引力。

此外,锂价的持续走低和磷酸铁锂电池成本的快速下降,也使得钠离子电池原有的成本优势不再显著。戈尔回忆,公司2023年创立之初,锂价曾大幅飙升,市场普遍预期锂资源短缺,为钠离子电池提供了发展机遇。然而,随着锂供应迅速增加和电动汽车市场需求增长放缓,锂价大幅回落,磷酸铁锂电池的价格甚至逼近其原材料成本,这彻底瓦解了钠离子电池的成本竞争力。

来自中国电池制造商(如宁德时代)的竞争压力也是Bedrock难以承受之重。中国企业在钠离子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技术上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并拥有成熟的供应链和规模化生产能力,这使得西方初创企业难以在短期内匹敌。

最后,电动汽车市场增长放缓以及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对Bedrock造成了不利影响。戈尔表示,公司创立时支持电动汽车发展的政策和高锂价环境已不复存在。

钠离子电池有望在2030年代与低成本锂离子电池展开竞争

尽管Bedrock Materials的案例为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之路敲响了警钟,但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的积极布局依然展现了钠离子电池的巨大潜力。宁德时代“钠新”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的突破,有望提振市场对钠离子电池的信心。

行业普遍认为,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将长期共存,并在不同细分市场发挥各自优势。钠离子电池凭借其成本潜力、安全性和资源丰富性,有望在对价格敏感、对续航里程要求不高的入门级电动汽车、微型电动汽车以及储能领域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斯坦福大学今年1月的研究也指出,通过技术进步提升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有望在2030年代与低成本锂离子电池展开竞争。

钠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应用仍需克服能量密度相对较低、循环寿命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及完善产业链等挑战。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领军者,其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突破和量产计划,无疑将加速整个产业链的成熟,并推动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未来,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