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德时代到比亚迪,谁在裸泳?谁在筑墙?
2025年4月,新能源汽车行业被一纸新规搅动。工信部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宣传话术变成了法律红线。新国标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近年来因自燃事故频发而备受争议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头上。
有人说,这是国家终于对“天天烧起来”的电动车忍无可忍;也有人说,这是中国新能源车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的里程碑。但无论如何,这场电池安全领域的“大考”,正在重塑行业格局。车企的底牌、用户的信任、技术的边界,都在这场变革中接受检验。
新国标的三把“安全锁”:从逃生时间到绝对安全
新国标像一把重锤,砸碎了过去的及格线。如果说旧版标准是给乘客留出5分钟逃生时间,那么新规追求的则是将危险永远锁在电池包内,甚至不允许它探出一丝火星。
过去的热失控测试像一场限时的密室逃脱,电池只要在5分钟内不起火就算过关。而现在,观察期被拉长到整整2小时,所有监测点的温度必须死死压在60℃以下。这意味着电池需要具备多层防护:从电芯级的阻燃材料、模组级的隔热设计,到系统级的智能监控,缺一不可。
新增的底部撞击测试,则是在模拟车辆托底场景。用直径30mm钢球以150焦耳能量(相当于30斤重物从1米高砸下)冲击电池底部,要求撞击后不漏液、不起火、不爆炸。这一测试直击电动车起火事故中占比三成以上的底盘撞击风险,对电池包结构设计提出严苛考验。
快充技术也没能逃过审判,新规要求电池在300次快充循环后仍要通过短路测试,新规要求电池在经历300次快充循环后,仍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这项新增测试也直击当前快充技术最大的软肋,锂枝晶生长导致的内短路风险。
可以发现,无论发生何种事故,新国标都明文要求电池必须做到不起火、不爆炸。这充分彰显了国家在电池安全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对电池安全秉持 “0” 容忍的严格态度!
动力电池成本或将迎来上涨潮
需要着重指出,针对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该标准将从2026年7月1日起生效;而已经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则从2027年7月1日起适用。由此可知,已获批车型拥有一年的过渡期,但必须在2027年之前完成改造或退出市场。
新国标的升级,给企业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压力。这意味着在电池安全方面,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研发资源。例如,需要重新设计电池的结构,对热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换代,以及应用新材料等。然而,压力往往能够转化为动力。新国标的实施,将推动整个电池产业实现再次升级。这对于消费者购车以及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现有的电池产品,在新国标下能否达标?
从统计数据来看,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凭借CTP3.0蜂窝结构设计和神行系列的超充技术,在新国标下应该也会有不错的表显;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磷酸铁锂的安全性为核心卖点,而且据悉二代刀片通过极片双面涂覆和陶瓷涂层技术实现热失控无烟无火;
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企业可能会需要有一些针对性的调整,但整体问题应该也不大。
但不可否认的事,新国标注定会对现有动力电池企业带来一些成本增幅,但这个增幅会是短暂的,对于消费者来说,换来的安全性却是无价的。而从新能源汽车行业角度来看,未来低端车型要么涨价要么退市,二线电池厂可能为了改造生产线就得砸几个亿。这场安全升级战,本质上是用钞票堆出来的生存游戏。技术不够,钞票来凑。凑不上的,只能挥泪告别舞台。
智驾的“画饼时代”该结束了
新国标落地后,消费者最纠结的问题,大概和面对过期酸奶时一样:现在的车还能不能买?
在2026年7月前生产的车依然能上牌,但少了GB38031-2025标识的车,就像没有健康码的旅客,未来在二手车市场可能寸步难行。北方用户该盯着低温性能优化的车型,快充爱好者得留神循环衰减的问题。这年头买车,光看续航里程就像相亲只看照片。
除了电池安全,智驾安全也正被很多人讨论着。如果说电池是电动车的“心脏”,智驾系统就是让人又爱又怕的“大脑”。现在的智驾宣传,活脱脱一场大型画饼现场。某新势力说自家是L3,实际连变道都要司机点头;另一家吹嘘“自动驾驶”,结果说明书里藏着300条免责条款。甚至车企领导也都纷纷开直播、发朋友圈,给自家智驾站台。
好在监管的重拳终于落下,北京、武汉等地开始要求车企为L3级事故负全责,工信部直接下架了所有“自动驾驶”话术。同时,一份内部会议纪要便在网络上流传开来,迅速引发了广泛的网络讨论。从这份会议纪要来看,监管部门对于智能驾驶的规范,已经不再局限于宏观政策的制定,而是深入到了具体的操作执行层面。
这份会议纪要所涉及的智能驾驶规范内容,关键聚焦于智驾宣传、使用以及部署这三大方面。在宣传领域,监管部门明确指示车企不得采用
“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 等容易造成误解的词语,倡导统一使用 “组合辅助驾驶” 这一更为精准的表述。对于 “脱手、脱眼”
这样的描述,也进行了相应的规范,要求改为 “驾驶员运动脱离和视觉脱离”,从而防止消费者对驾驶安全形成错误的理解认知。同时,“接管”
这一词汇被明确界定为专属于 L3 级智能驾驶的用词,L2
级智能驾驶系统不得擅自使用。此外,会议还着重指出,在使用英文术语时,应尽可能地使用中文全称,且在初次出现时附上全称解释,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现在回想过去两年传统车企的“保守”策略,似乎是最正确的选择。过去我们一直觉得传统车企反应慢、赶不上潮流,但这种求稳、求安全的研发思路,反倒是最有价值的。风向转变的速度倒也很快,曾经铺天盖地的“解放双手”广告,现在成了敏感词,取而代之的是“终身质保”“金融贴息”这些老实巴交的宣传语。像极了青春期的叛逆少年突然穿上西装,虽然别扭,但总算有了成年人的担当。
结语
新国标的出台,像撕开了行业最华丽的袍子,露出底下爬满虱子的衬里。当“不起火”从营销话术变成法律底线,当“L3”需要立法背书而非PPT包装,这个行业才算真正走出青春期。
电池与智驾,一个要命,一个诛心。中国新能源车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颠覆传统,而是对百年造车逻辑的敬畏与传承。政策的长鞭已经挥起,企业的底牌陆续亮出。这场关于新能源汽车安全改革浪潮没有赢家通吃,只有“剩”者为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