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的导火索是张勇在直播中提到“制作LOGO的钱不下5亿”,被媒体解读为“单LOGO设计费5亿”,引发公众哗然。张勇随后澄清,5亿实为过去7年品牌宣传、渠道改造、市场推广等综合投入,LOGO设计费不足百万。这一乌龙暴露了信息碎片化时代“标题党”对公众认知的误导,也反映出外界对车企资金流向的天然质疑——尤其是当哪吒汽车深陷债务危机(总负债近100亿元)、销量暴跌(2025年1月仅交付110辆)时,“天价LOGO”的标签进一步加剧了对其“烧钱无度”的负面联想。
张勇的微博“隐身”与恢复可见,成为舆论关注的另一焦点。此前,其微博因设置为“半年可见”导致内容不可查,被网友戏称为“跑路前兆”,尽管他解释为隐私设置调整,但仍难掩公众对管理层的不信任。这种信任危机与哪吒汽车近年来的经营困境密切相关:从全员降薪、拖欠供应商款项,到创始人方运舟被多次限制消费,公司信用已濒临崩塌。在此背景下,任何涉及资金的传闻都可能被放大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争议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是哪吒汽车品牌战略的失焦。尽管张勇强调7年5亿的综合投入是为构建品牌认知,但市场反馈却显示其品牌力薄弱——消费者仍将其定位为“廉价网约车”,而非具备技术护城河的创新企业。360创始人周鸿祎曾痛批哪吒“重营销轻研发”,产品规划混乱,这与其高额品牌投入形成讽刺对比。2023年,哪吒毛利率跌至-18%,三年累计亏损183亿元,印证了“无产品力支撑的品牌投入终成泡沫”的行业规律。
哪吒的困境是造车新势力的缩影。资本狂热期,低价策略与B端市场扩张催生了销量神话,但补贴退潮后,缺乏核心技术、过度依赖营销的短板暴露无遗。此次LOGO争议,恰是这一矛盾的延续:若品牌建设未能转化为用户忠诚度与产品溢价,巨额投入反而会成为舆论反噬的导火索。张勇的澄清虽试图挽回形象,但公众更关心的是哪吒何时能摆脱“贾跃亭式”叙事,真正以产品力重获市场信心。
5亿LOGO争议不仅是哪吒汽车的公关课,更是整个行业的警示录。在资本退潮、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新势力车企需在品牌声量与技术深耕间找到平衡。若一味追求流量而忽视产品本质,再华丽的LOGO也终将成为沉没成本的注脚。对于哪吒而言,扭转命运的关键或许不在微博可见与否,而在于能否用下一款车证明:烧掉的钱,真的烧出了价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