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当上了“引望”的副总!

1150亿元!这是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最新的估值,这家成立不到两年的公司,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区区可数的“独角兽”。或许你没听过“引望智能”这个名字,但它背后的玩家绝对响当当华为、长安汽车、赛力斯,还有阿维塔科技。这么说吧,这场资本运作堪称一场“顶级豪华对局”。但问题是,这个才刚迈开第一步的公司,凭什么如此值钱?而在一片热闹的背后,是一个重金打造的“梦想车”,还是隐藏的风险?

余承东,当上了“引望”的副总!-有驾

一家公司能获得上千亿元的估值,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坊间已经议论不断有人说这是华为对“造车梦”的新一次豪赌,也有人猜测长安、赛力斯等玩家可能只是想搭华为的便车。再看看核心人物的变动引望智能的法定代表人从华为高管到余承东再到徐直军,这一连串变更,不禁让人疑惑,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而更加吸睛的是,一度炙手可热的余承东“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身份认证被悄然取消,他的职务调整到底意味着什么?华为在汽车领域的角色,是要“进”,还是要“退”?

故事要从2022年说起。那年,华为与长安汽车一拍即合,成立了引望智能。起初,华为持股100%,显然占据着绝对的话语权。去年8月,阿维塔和赛力斯分别投资115亿元,各拿下10%的股份。短短一年时间,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就完成了股东变更和高管轮替,从名字到架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余承东,当上了“引望”的副总!-有驾

这家公司的底气,从哪儿来?答案离不开三个字智能化。引望智能的目标,是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核心玩家。而它的背后,是一个看似完美的组合华为的技术,长安的制造能力,以及赛力斯与阿维塔的市场资源。

市场的声音也五味杂陈。支持者认为,这四方联手,简直是中国版的“复仇者联盟”,有望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掀起一场革命。但反对者则没这么乐观。他们发现,无论是阿维塔还是赛力斯,目前都处于巨额亏损状态,而华为虽然强在智能化技术,但它的“汽车梦”似乎并没有为投资人带来真正的信心。

余承东,当上了“引望”的副总!-有驾

表面上引望智能的诞生给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增加了不少热闹。但稍微深挖一下,你会发现,这一切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首先是阿维塔和赛力斯的现状。据公开资料显示,这两家公司都还深陷亏损泥潭。尤其是赛力斯,虽然搭载了华为鸿蒙系统并在市场上引发过短暂的“华为效应”,但销量依然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今年赛力斯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速仅个位数,跑输大盘。新技术的推动力度远远比不上同行业的小鹏、蔚来等玩家。

其次是华为自己的战略调整。余承东的职务变更绝对不是一件小事。他一手打造的“华为智能汽车BU”,本来被视为华为布局汽车板块的核心单元,如今却在架构上被削弱。业内有猜测,这是否意味着华为已经意识到造车这条路太难走,开始逐渐退居幕后,更倾向于技术提供商的角色?

是引望智能的利润压力。尽管估值已经达到1150亿元,但这还只停留在纸面上。就算是“复仇者联盟”,没有硬核产品落地,资本对它的热情能维持多久?

就在所有人觉得引望智能的故事只是“平淡落幕”的时候,一系列爆料让形势再添变数。阿维塔传出了技术合作的重要细节为赢得更多智能驾驶专利,它正加速整合华为与长安的技术资源,而未来两年内便将推出全新智能电动车系列。据悉,新车型计划将完全基于引望智能自研的技术,这意味着,它已经从“华为的实验企业”蜕变为一个试图独立运作的角色。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知情人士透露,华为可能正在为引望智能谋划更大的目标——进军海外市场!据称,余承东的微博认证信息之所以取消,是为了淡化华为在“造车”业务中的主导地位,让更多合作方有机会参与进来。这不仅可以缓解华为的舆论压力,同时还能让引望智能以一个更具开放性的姿态进入国际市场。

显然,这篇大棋还藏着更多未被公开的细节。而当布局进一步清晰,谁能确保这个“实验品”不会成为改写行业规则的变量?

海外扩张的消息虽然振奋人心,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隐忧。首先就是国际环境的问题。当前,全球车企在争夺新能源市场领域已经进入“白热化”,不仅传统汽车巨头正在加速向电动化转型,特斯拉等新兴企业更是抢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引望智能凭什么能杀出重围?

引望智能虽然拥有技术,但品牌影响力实属一般。要知道,在海外市场,消费者更关注品牌信任度和口碑积累。这方面,对标的不是长安和华为,而是宝马、丰田和特斯拉这样的老牌劲旅。无论是产品稳定性,还是售后服务,都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

华为虽然表现出一种“低调退出造车舞台”的姿态,但这并不代表风险的消失。一旦引望智能在市场上出现重大波折,无论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是经营层面的挑战,都极有可能再次将华为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而各股东间的分歧也不容忽视。华为主张技术优先,长安和赛力斯则更看重销量与市场推进,这种不同的商业哲学在未来如何协调,将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有人曾问过,为什么引望智能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关注?答案或许不是因为它有多特别,而是因为它背后站着华为。华为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但也正因为如此,有人批评华为的“技术赋能”方式太过高调,反而给合作方带来了“绑架感”。这可能也是引望智能股权纷争和职务调整引发广泛讨论的原因。

更值得深思的是,在华为、长安这些巨头的光环加持下,引望智能能够真正实现技术突破吗?还是在用一场豪赌换取一时的资本热情?如果仅靠宣传来支撑估值,又是否经得起长久市场的考验?

一家估值1150亿的公司,有技术、有资本,却还未证明自己的产品实力。这种企业是未来行业的“希望”,还是“泡沫制造机”?华为是真心想打造下一个“特斯拉”,还是在为自己寻找“退路”?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聊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