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天津街头突然冒出一批方头方脑的黄色面包车。
老百姓管它叫"黄大发",司机们爱哼"大发大发,津门之花"的顺口溜。这车看着不起眼,却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辆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合资车。
日本大发的历史比丰田还早。1907年在大阪成立时,丰田喜一郎还没出生。这家公司专攻小型车,二战时给日军造过三轮摩托,战后转型做迷你卡车。五十年代那会儿,他们家的三轮消防车特别有意思——车头装着压力泵,后斗载着水罐,穿街走巷比正规消防车灵活得多。当年日本小城镇的巷子窄得跟胡同似的,这种设计确实对症下药。
天津汽车制造厂的人去日本考察,一眼相中了大发的微型面包车技术。要说这车有多先进倒谈不上,但有个绝活——后排座椅能拆。今天拉八个人,明天就能变成小货车,特别对个体户的胃口。当时全国私家车没几辆,可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拉人载货两相宜的"黄大发"就成了香饽饽。
头五年就卖了十万辆,北京满大街的黄色出租车都是它。有个老司机跟我讲,当年开大发比现在开奔驰还有面子。最火的时候,二手车贩子加价百分之二十都有人抢。天津汽车厂靠着大发赚得盆满钵满,工人们月奖金能顶三个月工资。
但好景不长。九十年代中后期,长安、五菱这些国产微型车冒出来,价格比大发便宜三成。更关键是质量差距越来越小,老百姓算账精明着呢。2002年有个事特别伤品牌——大发的特锐SUV在碰撞测试里动了手脚,被媒体扒得底朝天。这事闹得丰田总部脸上挂不住,把大发高管全换了一遍。
其实日本本土的大发活得还不错,专做K-Car那种迷你车。但在中国市场上,先是输给国产车,后来又没赶上SUV的浪潮。现在偶尔能在二手车市场看见老款大发,车况好的能卖到四五万,比当年新车还贵。有收藏家专门收这个,说是"工业活化石"。
天津汽车厂的老车间早就拆了,原址上盖起购物中心。去年有日本游客举着大发车模在旧址拍照,保安愣是没认出来那是什么车。倒是胡同口修车铺的王师傅还记得,他摸着方向盘说:"这车有个毛病,冬天暖风不热,我们管它叫'移动冰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满大街跑的都是电动车,谁还记得那辆方头方脑的黄色面包车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