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燃油车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长相”差不多,内部构造却千差万别。
以芯片为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传统燃油车所需汽车芯片数量为500-700颗,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所需的汽车芯片数量则有1600颗/辆,更高级的智能汽车需要的汽车芯片数量甚至可以达到3000颗。
提高芯片的本地配套率,无疑成为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点。记者近日在业界打探到,经过多年努力,已有数十款“重庆造”芯片用在了长安汽车、赛力斯等品牌的新能源车型上。
“‘上车’的芯片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是巨大的进步。”中国汽研芯片专家周昕表示,目前,国家层面都在加速探索新能源汽车芯片的国产化替代问题,重庆实现了本地化突破,值得肯定,也值得期待。
芯片“上车”不容易
华润微电子(重庆)有限公司(下称华润微电子),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下称西永微电园),主攻功率器件,也是重庆在半导体领域的龙头企业。
刚落户重庆时,这家企业主要聚焦消费类芯片,产品应用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领域。随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兴起,该公司开始瞄准“汽车电子”这一赛道发力,大力布局车规级芯片。
凭借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的技术积累,华润微电子组建了专门的研发与市场应用团队,2021年推出多款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车规级功率器件芯片,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车载充电机和热管理系统。
不过,华润微电子与车商的合作,却不太顺利。
原来,汽车芯片有非常高的技术要求,车辆行驶过程中,若因芯片偶然“失灵”而导致功能“缺失”,很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所以,每家车企在芯片的采购上都格外谨慎。
燃油车时代,我国的汽车芯片基本依赖进口;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后,我国芯片产业虽然迎来市场机遇,但整体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小。各大车商优先选择进口芯片。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因为新冠疫情,全球芯片产能下降,芯片运输也不通畅,导致国内汽车厂家严重“缺芯”。彼时,寻找国产芯片,成为各大车商的当务之急。
得知这一需求后,西永微电园组织团队前往长安汽车等整车厂,为园区的芯片企业“做媒”。另一方面,园区又连续举办了多场汽车电子对接会,邀请长安、庆铃、赛力斯、鑫源等整车企业,与园区芯片企业对接,并向这些车商推荐园区的芯片。
▲2023西永微电园汽车电子对接会。受访者供图
华润微电子抓住了这一机遇,其汽车电子事业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的芯片在某些车商的车型上历经超过10个月的严苛测试,确保在各种路况和天气条件下都能稳定运行,最终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如今,华润微电子已有56款车规级功率芯片量产,正式进入重庆某主机厂的供应链名单。同时,以半桥功率模块为代表的产品,已向国内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批量供货。
类似的遭遇,几乎每家为车商供应芯片的重庆企业都深有感触。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称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目前已有两款芯片产品为重庆本地汽车电子供应商供货。其相关负责人表示,汽车芯片的质量上远要高于消费类芯片,所以每一款芯片都要经过长时间的验证才能逐渐批量上车应用。
赛力斯集团方面则认为,现在汽车芯片采购一般需要3个月周期,关键芯片采购甚至需要等6个月以上。如今,重庆造新能源汽车能实现芯片本地化配套,将为企业强链、补链、延链和降本增效具有重大意义。
车载“重庆芯”已布局多年
水滴石穿,非一夕之功。重庆新能源汽车能用上“重庆芯”,得益于多年前就开始谋划的“汽车电子”产业。
以西永微电园为例。2016年,西永微电园的加工贸易蒸蒸日上,成为了全球重要的笔电生产基地。但他们主要做的是代工,缺乏自主生产研发的核心产品。
“既然是以‘微电子’命名的园区,自然要把集成电路这块搞上来。”西永微电园公司副总经理陈昱阳回忆说,园区希望引入更多“芯片”企业,为笔电等厂商提供配套,从而构建起从品牌整机到核心部件的全产业链。同时,这些芯片企业也能为重庆汽车产业提供配套,成为园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西永微电园发展“汽车电子”的大幕由此拉开。但当时新能源汽车刚起步,外界能够提供的经验并不多,西永微电园能做的,就是沉下心来,深耕技术。
西永微电园开始“招兵买马”,不断引入“芯片”企业,华润微电子、联合微电子、电子科大重庆研究院等单位相继落户。华润微电子对标国际一流的12吋晶圆产线、功率半导体先进封测基地等市级重点项目也先后投产,为“汽车电子”后续突破奠定了基础。
▲联合微电子中心8吋硅光中试平台。受访者供图
▲电科芯片院6吋模拟集成电路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随着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西永微电园乘势而上,提出“车芯联动”协同创新发展理念,将汽车芯片定位为园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来推进。
“内外因”共同发力下,西永微电园的“汽车电子”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目前,园区企业已成功开发功率半导体、通信、电源及驱动等各类汽车芯片168款,在研芯片85款。目前已量产供应整车厂芯片83款,进入汽车芯片推荐目录67款,为本地整车厂供应芯片23款。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科集团量产的驱动芯片作为目录纳入的首批汽车芯片,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今年预计量产100万片。
作为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主战场的两江新区,同样也在几年前就开始引入“汽车电子”企业。
比如从沿海地区迁移到重庆的云潼科技,就是主营车规级功率半导体的企业。目前,该企业已经研发了近40款汽车芯片产品,已在国内多家车企上应用,重庆也有一家车企的新能源车型使用了云潼科技的芯片。
两大万亿级产业加速深度融合
目前,重庆的新能源汽车虽然已经用上了“重庆芯”,但芯片数量整体偏少、整体价值也不算高。同时,“重庆芯”目前主要集中在热管理、充电、座舱等区域,缺乏在自动驾驶、驱动等板块的“芯片”。
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高端芯片需要更先进的工艺,其背后是庞大的研发团队和高昂的资金投入,这意味着重庆需要挑战“高端研发”和“高端制造”,挑战不小。“我们很有信心。”该负责人表示,随着重庆和全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产业链会不断完整,汽车芯片产业也必然将满足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
西永微电园则立足园区自身,提出了另一个“重庆芯”的破局之法:让汽车与电子这两大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能为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提供巨大需求,后者又能为前者延链、补链、强链作贡献。”西永微电园相关负责人认为,当前重庆亟需加大产业纵向贯通、横向融合,推动两大万亿级产业深度融合。
比如,园区通过与本地车商对接,了解其芯片等需求,然后再与园内企业进行沟通,搭建一个“供需对接”的平台。如此一来,可以让重庆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产生“化学反应”,实现以汽车芯片研发支撑整车产业发展,以整车产业升级推动汽车芯片研发的“良性循环”,最终打通汽车电子从研发到整车应用全链条。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今年以来,西永微电园组建专班开展了“贯融行动”,推动园区企业与整车厂供需对接、协同合作、共同布局,加强产业链资源互补、科研资源共享,成效明显——已有50余款汽车电子产品与车企达成采购意向,并在T-box、整车域控制器等领域开展研发合作。
此外,西永微电园还在持续完善从“芯片”到“汽车电子”的产业生态。比如,园区已成功引进了西南电驱汽车一级供应商,并加快推进科博达汽车电子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再如,园区与欧洲汽车芯片龙头意法半导体和国内光电企业三安光电深化合作,打造了全国首条8吋碳化硅衬底和晶圆制造线,建成后将大大缓解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碳化硅功率芯片供不应求的局面。
▲重庆三安意法碳化硅半导体厂房。受访者供图
西永微电园负责人表示,目标是到2029年,园区能够有效提升国产芯片上车比重,构建全市领先的汽车电子产业生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