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上天的固态电池,真有这么牛吗?行业人一语道破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

仿若眨眼之间,纯电动汽车在性能与智能方面的发展好似抵达了瓶颈。

紧接着,固态电池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它被视作能够彻底消除续航焦虑,将纯电动汽车带入至高境地的关键。甚至有一种看法,一旦固态电池实现规模化生产并控制好成本,燃油车便会被彻底淘汰,成为历史的尘埃。

然而,这种说法是否言过其实?固态电池当真如此厉害吗?实际情形到底怎样?

为此,向熟悉的行业朋友进行了咨询,他们的一番话,揭示了固态电池的真实状况,或许会让人颇感意外。

要弄清楚这一切,首先得从固态电池的定义说起。

何为固态电池?

吹上天的固态电池,真有这么牛吗?行业人一语道破-有驾

简单来讲,固态电池的构造以及运行原理与常见的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并无本质区别。其不同之处仅在于,把液态电解质替换成了固态电解质。

这就很好理解了,依据最基础的“气液固”三相态知识,物质变为固态时,会拥有更高的物理密度以及出色的化学稳定性。

如此一来,固态电池就如同一块“压缩饼干”,虽体积小巧,却能提供巨大的能量。

举例来说,太蓝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720Wh/kg 。要知道,当前三元锂电池一般能量密度也就200Wh/kg ,磷酸铁锂电池仅为180Wh/kg 。

也就是说,固态电池让电量提升了3 - 4倍。一些媒体宣称其续航可达1000公里,其实还是较为保守的说法。

当然,按照惯性思维,高能量密度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热失控风险。这样一来,固态电池的安全性岂不是令人担忧?

这样的理解,多少有些想当然。

吹上天的固态电池,真有这么牛吗?行业人一语道破-有驾

毕竟,固态电池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它突破了传统科学的界限。

直白地讲,固态电解质根本就不具备可燃性,面对穿刺、撞击等情况,都能保持稳定。

可别以为这就是全部优势,由于其过于稳定,固态电池还顺带解决了另一个棘手难题。

这种情况很常见,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运行问题,一到天冷,液态电解质就会凝固,车辆直接无法启动。

然而固态电池本身就是固态的,不存在凝固的问题,天生就不怕低温,在-30℃的工况下运行,依旧稳定。

正因如此,许多人对固态电池满怀憧憬,续航长、不起火,还能解决北方地区电动汽车的普及难题,简直完美。

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固态电池的实际状况如何?

吹上天的固态电池,真有这么牛吗?行业人一语道破-有驾

说白了,固态电池解决了一些大家熟知的问题,然而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首先面临的就是充电效率问题。

开过电动汽车的人都清楚,续航并非最致命的问题,补能效率才是关键所在。

别看丰田宣称自家的固态电池3分钟就能充至80%,跟加油一样便捷。

但要知道这是实验室数据,在实验室里可以随意控制环境和变量,从而得出想要的结果。

然而在现实中却困难重重,因为固态电解质的界面电阻增大,致使电子传输效率大幅降低。

打个比方,在液态电池中,电子如同在大海里畅游,而在固态电池里,电子就像在沙漠中艰难行进。哪个充电效率更高,一目了然。

实际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使用半固态电池的智己L6,即便采用了900V高压,但其实际充电效率,还比不上理想MEGA的锂电池。

接下来就是电池寿命问题。

吹上天的固态电池,真有这么牛吗?行业人一语道破-有驾

从理论上讲,固态电池的电化学性质更为稳定,其日历寿命理应更长。

理论固然没错,但它仅仅是理论。就好比苏炳添跑进9.79秒,刷新了亚洲人奔跑速度的理论极限,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

现实是,受技术限制,固态电池的实际循环寿命较短。

例如,太蓝能量密度720Wh/kg的固态电池,就没敢公布循环次数。丰田的固态电池设定标准为1500次循环后电量保持80%,这与三元锂电池相比,根本没有优势。

况且,这依然是实验室结果,实际又会怎样呢?

欧阳明高院士坦言,能量密度500Wh/kg的固态电池目前只能实现几十次循环。

也就是说,固态电池参数看似强大、前景美好,但要突破技术难关,达到理想状态,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那么,这个时间要多久呢?

固态电池还有哪些大问题?

吹上天的固态电池,真有这么牛吗?行业人一语道破-有驾

毕竟,之前大肆宣扬的石墨烯电池,至今仍未实现。厂家不过是借概念炒作,以抬高股价。

从实际情况看,固态电池似乎不会重蹈覆辙,但肯定也需要长时间等待。

欧阳明高院士曾明确表示,“固态电池若要占据液态锂电池50%的市场份额,至少需要20 - 30年。”

“50%市场份额”意味着什么呢?大家可以参考,上个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刚突破50%。

说白了,并没有达到特别“普及”的程度。

即便如此,也要等20年,等我们都老得需要拄拐杖了,固态电池才可能达到这种普及水平。

其次,还得考虑价格因素。

吹上天的固态电池,真有这么牛吗?行业人一语道破-有驾

不用细想也知道,价格肯定不低。不过,高也得有个具体概念,到底能有多高呢?

即便是宁德时代,从实现规模量产开始计算,也需2年时间才能将成本控制在1.6元/mWh。

而且要注意,这是“规模量产”之后的2年。要知道固态电池的规模量产,或许要在20年后。

这实在太遥远了!看看当下,其半成品——半固态电池的价格情况。

数据显示,蔚来的半固态电池成本为1.7 - 2.2元/Wh,而当前锂电池的成本都在0.3元 - 0.4元/mWh之间竞争。仅仅是半成品,价格就贵了6 - 7倍。

说得更直接些,智己L6的半固态电池版本比普通版贵了10万元左右。

要是换成全固态电池,价格更是可想而知,别指望在有生之年能等到它价格亲民。

总的来说,固态电池的性能确实优于锂电池,也解决了低温运行的问题,在北方地区有望全面推广。

可以说,这项电池技术无疑是纯电动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

吹上天的固态电池,真有这么牛吗?行业人一语道破-有驾

但从实际情况看,它并没有被吹嘘得那么神奇,比如充电效率和循环寿命都不尽人意。

再加上量产还遥遥无期,说不定等到年老体衰都难以见到。

而且,这项技术能否成为下一代电动汽车竞争的决胜因素,也有待商榷。

归根结底,新能源汽车竞争的下半场,重点在于智能化,而非电池技术的比拼。

固态电池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