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神话到传说:华夏文明的起源
中国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中的盘古、伏羲和女娲,自此而后,较为详细的传说有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¹。
盘古和伏羲、女娲的传说提出和解释了宇宙起源以及人类起源的问题。
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华夏先民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尚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他们还无法做到以科学的方式来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对其做出一些神话式的猜想。
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与社会形式本身。”
如果说盘古开天辟地纯属神话,那么伏羲、女娲的传说, 或许就是包含着某种特定真实的历史。
《淮南子·览冥训》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这里所说的已经不是天地如何开辟,而是已经开辟的不完整的天地是怎样得到整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传说伏羲与女娲是兄妹而为夫妻,这正是原始社会时婚姻状况的模糊记忆。
除兄妹结合,孕育众生,伏羲对于华夏还有重要贡献。《易·系辞下》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做结绳而为网罟,以田以渔。
“八卦”,可看作是一种原始图画文字,是文明开始的标志,“网罟”,是渔猎经济的标志。
伏羲的名称在古文献中有许多不同的写法,《庄子》《淮南子》作“伏羲”,《易传》作包羲(《经典释文》“包”为“庖”)《汉书·律历志》引《世经》作“炮羲”,《风俗通义》作“伏戏”,《尸子》作“虑羲”。
从字义上看,主要有伏羲和庖羲两类。
汉代今文经学家以伏羲作解,说:“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
古文经学家以“庖羲”作解,说:“作网罟以田渔取羲牲,故号曰炮羲氏。”
两派的观点和解释虽然不同,但是都是以取得的事业成就来结是名号,与“天子之号以其德”的观点相一致。
由此可知,伏羲、女娲的传说是华夏上古社会的一个缩影。
有巢氏、燧人氏传说所反映的时代应该在盘古、伏羲和女娲之后,相传: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至传说神农氏的时期,人们似乎已经步入农耕时代。《庄子》说: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争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这段话中的神农之世,与伏羲、女娲、有巢等时代很难做明确的区分。
唯一具有时代标志的是所谓的“耕而食,织而衣”,神农的称号便由此而来。对此,汉人陆贾专门强调说:
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阶级出现以前的远古社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匮乏,但私有制尚未产生,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
战国秦汉之间的人们以远古寄托追求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进而将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有巢燧人以国家诞生前期的五帝时代描绘成“大同之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国家诞生的前夜:从轩辕黄帝到尧舜禹
(一)炎黄及其时代
在叙述轩辕黄帝之前,简单说一下炎帝是有必要的。
炎帝传说不同于以黄帝为首的五帝传说,在古文献中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都以历史人物来记述,而炎帝是否具体指某一位历史人物,不同典籍中的记载颇不一致。
《国语》说,少典娶有峤而生炎帝。《竹书纪年》等甚至还记载了炎帝的诞生、年岁和体貌。
这些记载的应该是炎帝部落的某一位领袖。
《吕氏春秋》说神农“十七世而有天下”,《春秋命历序》说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似乎更加说明“炎帝”指的是一个氏族历代领袖的称号。
炎帝部落衰落的时候,黄帝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关于炎黄的关系,《国语·晋语》记载:
昔少典娶于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根据这种说法,炎帝与黄帝同出于少典氏族。
炎帝所在的姜水是渭水的一条支流,在今陕西宝鸡市境内。
姬水所指尚无定论,但是距离姜水应该不是很远。
因此,可以推测炎黄两族大概发源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
随着炎帝部族的衰落和黄帝部族的日益强大,两大部族之间的军事冲突日益激烈。
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合流,不久又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以蚩尤为首的南方九黎部落。
从此,黄帝部落成为中原部落联盟中的主体,炎帝成为联盟领袖。
这就是古文献中所说的黄帝代神农而为天子。
黄帝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黄帝命仓颉创造了文字,中华民族有史可查的文明时代即发端于此。²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建立了辉煌卓越的功勋,诸侯尊黄帝为天下共主,称“天子”,既充分肯定了黄帝个人,有充分肯定了皇帝时代在中华文明开创史上的地位。
(二)颛顼与“绝地天通”
颛顼与帝喾的传说既没有炎黄传说那样丰富,也没有尧舜禹的传说那样具体。
《史记·五帝本纪》说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
帝喾“聪以知远,明以察微”,“明鬼神而敬事之”。
《国语》有一段记述春秋时期楚昭王大夫观射父论颛顼“绝地天通”的言论,大意是说:
上古的时候“民神不杂”,到少昊末期“民神杂糅”,招致种种灾祸。颛顼继位“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韦昭注:“火”为“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
颛顼首先设立专职的教职人员垄断祭祀权,然后设立专门管理教职人员的事务机关,这无疑推动了上古文明的发展。
观射父说,改革以后“民神不杂”,“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知,求用不匮。”
在宗教文化上升发展的阶段,整顿宗教可以使社会繁荣是合乎逻辑的。
颛顼的宗教改革适应了政治权威形成的需要,同时促使宗教人员职业化,促进了远古文明的发展。
(三)尧舜禹与上古时代最后的禅让
1.尧舜禅让
尧、舜、禹的传说中禅让和治水最为重要。
相传尧在位七十年的时候想要把地位传给有贤德的人,就人选征求天下人的意见,当时的人们一致推荐颛顼的后裔舜。
自古以来就有人怀疑尧舜禅让的真实性,且有舜囚尧夺其位的说法。
《竹书纪年》说: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庄子》也说,“尧杀长子”,
“瞽叟为舜父而舜放之,象为舜弟而舜杀之;放父杀弟,不可谓仁;妻帝二女,而取天下,不可谓义。”
这种记载,显然与儒家尧舜禅让不传子是因为他们高尚的品格大相径庭。
禅让是远古时代确实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存在过的,属于原始社会部落民主制度的遗留,只是经过几千年的传说,到周秦时代被人记载下来的时候打上了当时的烙印。
2.大禹治水³与王权的初步确立
治水是这一时期又一重要的传说。
远古时代洪水长期泛滥,严重威胁先民们的生存。
炎黄时代,共工氏2/3的居住地都被洪水淹没,尧舜之时洪水已经漫过丘陵,涨到了山腰。
尧先后任命共工氏、鲧治水,但是都收效甚微。
鲧子禹从前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利用自然地形,加固高地,使之不再被淹没,在低地采取疏通的办法,让洪水排海。
他还在适当的地方选择蓄水,用于养殖和灌溉,将治水和兴修水利结合起来,最终取得了成功。
禹治水“劳神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
相传他亲自拿着木叉,与民众一起辛苦劳动,指甲磨掉了,腿上的汗毛磨光了,一条条伤痕布满全身,仍然在狂风暴雨中坚持不懈,直到治水成功。
禹治水的成功已经在治水活动中不畏艰险不吃劳苦的精神使他获得了天下广泛的赞誉。
舜即位,封禹作司空(掌管工程兼内政),并选定其为下一位的地位继承人。
禹继位,国号夏,定都阳城(河南登封)。
大禹治水赢得了众多部落的拥护,继承舜帝之位后,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并以此为基础确立。
为了巩固王权,禹沿着颖水南下,在淮水中流的涂山举行会盟。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
各邦国部落的首领对禹朝贡,行臣礼,成为夏王朝统治下的诸侯。
三、钧台之享与国家的诞生
禹年老的时候,曾经选东夷部落的一位首领益作为继承人。
然而,禹死后,子启杀益而即位。
从此,禅让制终结,世袭制确立。
但是当时尧舜禹禅让传统的影响,启遭到了有扈氏等部落方国的强烈反对,启亲率大军讨伐有扈氏,与其大战与甘并取得胜利。
为彻底废除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启在都城阳翟(河南禹州)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
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世袭制最终确立。
中国学者以世袭制的确立作为中国国家产生的标志,而国际上又以国家的诞生作为衡量文明的标准。
也就是说,公元前21世纪,中国摆脱了原始的蒙昧时代,开启了文明进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