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等3天启售!逾五米之躯,拟三十万级,定金十三万余,何必执着于小米SU7?”
实话说,瞧见这噱头,我脑子里头一转:莫非这车市也要“竞烈”了?依稀记得,咱当年置车,十数万堪堪购得一通勤工具,如今呢?不仅求空间宽裕、配置精良,还要兼具科技感,最好能自带“三十万”的格调,否则都不好意思泊于门庭。
这宝骏享境横空出世,确乎颇具玩味。逾五米的车身,预售价格锚定在十几万,径直对垒二十几万乃至三十万的车款,这阵仗,昭然若揭是要攫取份额。有人赞其为“性价比之圭臬”,亦有人视其为“价格屠戮者”,个中究竟,须得细细叨咕一番。
先聊聊这“性价比”。十数万之资,换得如此硕大一台车,配置也还说得过去,望之确乎诱人。尤以囊中羞涩,却又对空间有所渴求的家庭而言,吸睛力着实不俗。但你审慎思忖,这“性价比”缘何而来?是工艺精进,抑或本钱压减?恐后者才是主因。厂家为了紧缩成本,或会在一些隐微之处做手脚,譬如材质、工法等等。是以,购此等车,图的便是一个“堪用”,但若论及品格,不妨稍降期许。
再来说道这“价格战”。当下新能源车市阋墙激烈,各家厂商为夺取市场占比,纷纷降价酬宾。此种价格攻势,短期内于消费者而言是利好,能以更低的代价购入车款。但长远来看,或会贻害整个行业的康健发展。厂家利源降低,研发投入削减,终归受损的还是消费者。这宛若市井里的“低价倾销”,看似占了便宜,但时日既久,卖菜的都绝迹了,你又去哪里觅菜?
尚有一事,不得不提。现下诸多人购车,除却实用性之外,还讲求一份“颜面”。这宝骏享境,纵然宣称有“三十万的气场”,但毕竟是宝骏门楣,与BBA比拟,犹逊一筹。这就牵涉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吾等购车,究为何物?是为了餍足实际所需,抑或为了迎合虚荣心?此问,人各有解。
与惯常认知迥异,甚多时候,我们购入的不仅是一台车,而是一种身份认同,一种社会位阶的象征。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虚荣”时,是否忽视了社会境况的裹挟?在这个“颜值至上”的时代,外在形貌往往能裁决你能否撷取更多的际遇。车子作为一种重要的“门面”,自然也承载了更多的意涵。
当然,亦有人以为,购车仅为便捷出行,无须苛求门楣。此种想法亦甚为务实。但问题在于,当今世上,有几人能真正做到“不萦于怀”?有几人能挣脱社会评判体系的桎梏?这恐怕颇为不易。
归根结底,购车此事,并无绝对的优劣,唯有契合与否。若你预算捉襟见肘,对门楣不甚挂怀,宝骏享境确乎是个不俗的择选。但若你倾慕品格、品牌,那还是得勒紧裤腰带,入手更高段位的车型。
仅这一个“气场”的说法,便足以窥见当下汽车消费市场的一丝微妙心态。正如开篇所言,有人因宝骏享境的惊艳亮相,开始踌躇是否要撤回小米SU7的预约。这实则折射出一种普泛的焦虑:我们总想用最俭省的资财,购得最上乘的货品,总想攥紧每一丝“抄底”的良机,生怕错过了一点点优惠。
末了,回到最初的诘问:何必执着于小米SU7?此问,并无圭臬。关键在于你所求何物,你能承受几何。抉择与自身相符的,才是至善之选。至于国产车能否将合资品牌逼至绝境,这取决于整个行业的励精图治,亦取决于消费者的慧眼识珠。或许来日有朝一日,我们不再盲从门楣,不再将车视为身份的徽记,而是真正将其当作一种工具,届时,国产车方能真正赢得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