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订车要等两年才能提,这波热度还能撑多久?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小米汽车官网截图时发出疑问,屏幕中「预计2026年交付」的提示格外刺眼。 这份截图背后,隐藏着更值得玩味的市场信号。

车圈数据机构最新披露的周报显示,某现象级新能源品牌上周斩获8000余张新订单,这个数字放在造车新势力中仍算亮眼成绩。

但对比其自身数据会发现,三月份前两周日均接单量超过2700台,如今已回落到日均1100台水平。

更直观的波动出现在具体时间段:三月上旬周均1.9万订单的峰值期,与当前相比缩水近六成。

产能爬坡与订单增速的博弈正在上演。 该品牌三款主销车型中,入门款等待周期已突破12个月,顶配车型交付排期更是延伸至2025年第四季度。

生产线数据显示,其单月最大交付能力约在1.2-1.5万辆区间,这意味着当前积压订单需要20个月以上的消化周期。

有趣的是,部分下定客户在论坛晒出订单截图时,系统显示的预计交付日期已出现「动态调整」现象。

现在订车要等两年才能提,这波热度还能撑多久?-有驾

对比同期市场表现,其他新势力品牌正迎来订单回暖期。 某主打增程式技术的品牌四月第三周进店量环比增长23%,另一家专注高端纯电市场的品牌单店试驾预约量提升17%。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上海车展前后密集发布的新车型,正在分流原本聚焦单一品牌的市场关注度。

用户画像的微妙变化同样值得注意。 早期订单中科技发烧友占比超过六成,近期新增客户中家庭用户比例提升至四成。

某区域销售负责人透露,展厅里带着全家来看车的消费者明显增多,但「看七座SUV的客户看完轿跑车型后,转头去隔壁品牌展厅的情况时有发生」。

交付中心的实时监控画面显示,某品牌位于北京亦庄的交付基地近期开启三班倒生产模式,运输板车进出频率较上月提升40%。

但社交媒体上,多位预定车主发起「等车日记」话题,最长的已持续更新58天。 有用户调侃:「孩子明年上小学,订车时说能赶上接送,现在怕是要等孩子自己学会打车了。 」

现在订车要等两年才能提,这波热度还能撑多久?-有驾

行业分析师在闭门会议中提出观察:当交付周期突破消费者心理阈值,品牌需要面对「等待成本」与「产品迭代速度」的双重考验。

某竞品品牌在春季发布会上高调宣布「全系车型90天内交付」,这份承诺正在动摇部分摇摆客户的决策天平。

二手车交易平台出现特殊现象,部分准新车挂牌信息标注「转让未锁单订单」。 这些转让价格普遍高于官方定价5%-8%,但仍有买家愿意支付溢价获取优先提车权。

某黄牛在交易群坦言:「现在转让单量比两个月前少了一半,接盘的人也没那么积极了。 」

在品牌官方论坛,关于「订单进度查询」的帖子占据热门板块前三名。 有用户整理出不同配置车型的「等车时长对照表」,发现选装运动套件的版本平均等待时间比基础款多三周。 客服系统记录显示,近期咨询「修改配置是否影响提车顺序」的来电量环比上升35%。

现在订车要等两年才能提,这波热度还能撑多久?-有驾

某汽车媒体展开的街头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为热门车型等待一年以上」时,62%的受访者选择「直接考虑其他品牌」。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某新晋品牌在缩短交付周期后,周订单量实现逆势增长12%的市场现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