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玄乎,一边是恨不得把“降维打击”写在脸上的新能源车发布会,各种天花乱坠的配置恨不得把赛博朋克搬到现实,另一边呢,却是愈发多人开始念叨老款油车的靠谱劲儿。这不拧巴吗?
广汽传祺新出的向往S9,主攻的就是个头大的插混SUV市场。参数表瞧着挺唬人,鸿蒙座舱、华为的驾驶辅助、宁德时代的电芯…那叫一个“梭哈”式配置。可问题也来了,这些“新奇玩意”真能包治百病?还是说,纯粹是又一轮“梭哈”?
先聊聊这个“梭哈”现象。厂家恨不得把十八般武艺都塞进车里,激光雷达、大算力芯片… 好像少了这些,车就卖不出去了。这背后,当然有抢市场的压力。你不玩智能化,别人玩,客户可能就溜了。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一个事儿:咱是不是有点太迷信“黑科技”了?
就拿自动驾驶来说,L2、L3、更高阶… 听着挺玄乎。可真敢撒手不管,让它自己开的人有几个?大部分时候,还得自己盯着,甚至随时准备“救场”。这到底是给驾驶员减负,还是添堵?
再说说鸿蒙座舱。丝滑是丝滑了,APP也多了。可对于只想简单听个响儿,导个航的用户来说,这些花里胡哨的功能,是不是有点过载了?就像智能手机,功能是多了,常用的也就那几个。
厂家肯定会说,这是为了雨露均沾,满足不同用户。可现实是,在成本卡死的情况下,把资源都倾斜到这些“高精尖”玩意上,是不是就压缩了其他方面的空间?比方说,车身骨架用料、底盘调校、内饰质感。
这其实是造车思路的问题。到底是“技术为王”,还是“用户至上”?要是死磕技术领先,而忽略了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使用场景,那造出来的车,可能只是个“技术秀”,而不是真正能击中用户G点的产品。
而且,这种“梭哈”式内卷,也让行业更难了。都在拼配置、拼价格,利润空间越来越薄。最后遭罪的,可能还是消费者。因为厂家为了降本,可能会在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精简”。
与大家伙儿普遍的想法不同,智能汽车的安全,远不止于软件层面。电池安危、电控系统稳定性、甚至车身结构扛不扛揍,都至关重要。而这些,往往容易被忽略。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锅甩给“市场太卷”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的原因?比方说,政策导向、行业规范、甚至消费者的认知偏差。
当然,我不是说技术没用。技术进步是推动汽车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关键在于,怎么把技术和用户需求捏合在一起,造出真正有价值的玩意。
就像传祺向往S9,配置的确很能唬人。但最终能不能站住脚,还是要看它能不能真刀真枪解决用户的痛点,提供舒适、安全、靠谱的出行体验。而不是光靠“堆料”来博眼球。
回到开头,为啥有人怀念老款油车?因为它们皮实、靠谱、耐用。虽然没那么多花哨配置,但能稳稳当当把你送到地方。
或许,对于汽车厂家来说,更应该琢磨的是,在追逐技术革新的同时,保留那些最本质的东西。就像做人,不能只求外表光鲜,更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质。这才是真正的“锋芒内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