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也撸起袖子下场攒电池了,这事儿怎么听都透着一股子“被迫营业”的味儿,就好像班里千年老二突然开始熬夜啃高数,让人觉得画风突变。
那边厢,比亚迪刚祭出个“兆瓦闪充”,那速度,简直是嗖嗖往上窜,快到让人怀疑是不是偷偷开了金手指。得嘞,现代汽车立马警铃大作,成立个“B Task Force”死磕电池。明面上是怕技术掉队,说白了,就是想自己生娃,不靠别人。
乍一看,这是车企在新能源这场豪赌里梭哈,铆足劲儿要握紧核心命脉,甩掉对电池供应商的拐杖。毕竟,电池现在可是电动爹的“能源脐带”,谁也不想被人拿捏得死死的。
可转念一想,现代之前不是跟LG Energy Solution、SK On这些电池巨头眉来眼去、相处甚欢吗?怎么突然就要单飞了?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恐怕比九曲十八弯还复杂。
脑子稍微转个弯就能明白,自个儿攒电池,好处那是写在脸上的。能按需定制,能抠成本,能把控原材料和物流命脉,还能加速迭代,规避供应链的幺蛾子。说白了,就是想把牌握在手里,不让别人洗牌。
但话又说回来,攒电池可不是过家家。技术壁垒高耸入云,资金黑洞深不见底,时间轴拉得老长。现代现在才起步,能不能赶趟儿,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而且,自立门户,就等于要跟LG Energy Solution、SK On这些电池老炮儿抢食,这其中的利益纠葛,光想想都觉得脑仁疼。
有人或许会说,现代这是高瞻远瞩,防患于未然,不想寄人篱下。这话不假,但潜藏的真实动因,恐怕是车企和电池厂这对CP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逆转。
过去,车企是甲方爸爸,电池厂是乙方小弟,一切听甲方的。可现在,电池厂羽翼渐丰,技术领先,市场份额就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话语权也跟着水涨船高。车企为了不被电池厂牵着鼻子走,只好另起炉灶,给自己多攒几个砝码。
这就像谈恋爱,一方修炼成大佬,另一方顿感危机,赶紧恶补功课,力求平等对话。
当然,也难免有人嘀咕,现代这是不是有点PTSD了?毕竟,比亚迪就像坐了火箭,蹿升速度快到让人眼花缭乱,技术革新也像开了挂一样。现代或许是担心被比亚迪甩到姥姥家,才急着补齐电池短板,亡羊补牢。
这份焦虑,何尝不是整个汽车业在新能源转型期的一种集体症候?大家都在试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扒一扒比亚迪的“兆瓦闪充”。这玩意儿到底有多彪悍?简单粗暴地说,充电速度快到刷新你的三观。以前慢悠悠几个小时,现在可能几分钟搞定。这对于电动车走向千家万户,绝对是史诗级利好。
但与此同时,这也给整个产业链出了道难题。充电桩要跟上节奏,电池技术也要水涨船高,才能喂饱“兆瓦闪充”这头饕餮。不然,就算你车子性能炸裂,也只能在充电这关干瞪眼。
所以,现代自力更生搞电池,也是在直面这场变局。不想在充电速度上被KO,就必须啃下电池这块硬骨头。
那么,现代能逆风翻盘吗?这还真不好盖棺定论。毕竟,攒电池可不是光砸钱就能搞定的,还得有技术沉淀、人才梯队和市场经验值。而且,对手也不是软柿子,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巨头都在马不停蹄地迭代升级。
这场电池突围战,才刚刚鸣锣开场。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终笑纳红利的还是消费者。只有真刀真枪的厮杀,才能倒逼出更优质的产品和更实惠的价格。
只不过,对于现代来说,现在恐怕是如芒在背。一边要紧追比亚迪,一边要安抚电池供应商,一边还要啃技术难题和资金压力。这就像走高空钢索,一不留神,就会坠入深渊。
但转念一想,有压力才有推力。或许,正是这份危机感,才能倒逼出现代汽车的潜能,让它在新能源赛道上跑得更飒、更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