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公关来自企业还是自媒体?有些车企或许才是真正的黑手

读者分享了一篇有关汽车企业“黑公关”现象的文章,其内容提到了“舆论暗战和乱象肆虐”等关键词。着重讲解了部分自媒体针对某些汽车生产企业的恶意攻击或恶意抹黑,或者针对个别企业人观点的过度解读。

应当怎样看待该现象和观点呢?

笔者并不赞同相应的观点,因其仅仅讲到表象而没有谈及本质。

黑公关来自企业还是自媒体?有些车企或许才是真正的黑手-有驾

自媒体的背后往往是个人,少部分是团队;不论是个人运营还是公司运营,经营自媒体的初衷都是为了盈利,这一点是不需要否认的。所以自媒体严格来说是不需要有立场的,只需要针对客观事实进行解读分析和报道;自媒体的角色一定是独立的第三方,至于是否绝对客观则是另一个话题,这与自媒体运营者的能力和水平相关。那么在自媒体站在第三方视角的前提下,其输出的内容可以做到不偏不倚且尊重事实。

反之,为何有些自媒体不够客观甚至胡编乱造呢?

如果只是为了获取流量则不需要胡编乱造,每天的资讯足够大量的自媒体去客观解读与输出。与之相反,如果其输出内容存在针对企业的胡编乱造,那这些自媒体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第三方;而是服务于企业的营销工具,即便其与相关企业没有合作合同,事实上也在为企业输出内容。

黑公关来自企业还是自媒体?有些车企或许才是真正的黑手-有驾

而经营自媒体的初衷是为了盈利,那么为企业输出内容的自媒体则一定不是平白无故的去做这件事情。

于是问题早就有“解”了:

一部分自媒体只是企业的“手中刀!”真正操控该部分“自媒体”进行舆情操控和营销暗战的不是这些自媒体自身,而是这些自媒体输送资金的背后的企业,这些企业的角色是“执刀人。”

可是现实情况是查到相关自媒体也就算结束了,基本没有看到过深挖相关自媒体受雇企业的案例。

发现问题但不溯源,问题则永远解决不了。

黑公关来自企业还是自媒体?有些车企或许才是真正的黑手-有驾

企业正在“执刀”

如果对上述观点存在质疑的话, 那就不妨去看一看相关资料。

每一家企业都会搞营销,而现在的每家企业几乎都有各自的舆情监管和引导方案。

来看一个公开的“车企社会舆论引导方法”提到的十个具体方式:

舆情持续监测

组建专业团队

坦诚面对问题

加强信息公开

强化产品质量

参加公益活动

培养忠实用户

利用意见领袖

正确回应舆论

持续跟踪反馈

每一个小标题都有对应的详细解读,其中比较常见的是“2·组建专业团队。”近几年里的车企们纷纷搞出“法务部”这个团队,它是干嘛的呢?显然是配合舆情检测团队发现可能存在的负面评价或相关内容,而后对其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找出文字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作为专业法务人士当然很容易找出一些自媒体用词上的漏洞,甚至可以引经据典搞出一些莫须有;再综合多数自媒体或读者缺乏法律意识和敬畏法律的心态,从而将舆情检测逐渐演变为舆论操控。

黑公关来自企业还是自媒体?有些车企或许才是真正的黑手-有驾

培养忠实用户和利用意见领袖是要干什么?

无非是在出现舆情的时候用于“反击。”这些角色哪个不是自媒体?所以这也不是舆情监测而是操控舆论。

现在有多少车企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呢?

笔者只能说不知道。

只是这种做法才更像是网络水军的行径,也有资本控制舆论的倾向了。

黑公关来自企业还是自媒体?有些车企或许才是真正的黑手-有驾

曾经的汽车爱好者们可以没有任何顾虑的评价任何一个汽车品牌或汽车产品,不论车辆是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可以直白的讲解出来;这样的讨论环境真实培养出了一批汽车领域里的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至少在初期是客观的。

可是现在别说是自媒体,就算是一般汽车爱好者在讨论某些品牌或车辆的时候都要用代名词或谐音词,甚至只能用“某品牌”或“某车辆”来评价。

这是自媒体能做到的吗?

相信没有任何自媒体有如此之大的能量,因为自媒体人没有如此雄厚的实力。所以问题的根源是看得见的,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是针对自媒体而是面向操控某些自媒体的企业。

黑公关来自企业还是自媒体?有些车企或许才是真正的黑手-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