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林志颖那场车祸吗?这家“头铁”的车企居然选择“硬刚”

还记得林志颖那场车祸吗?这家“头铁”的车企居然选择“硬刚”-有驾

两年前,一场惊心动魄的车祸,激起了全网对新能源汽车的碰撞安全焦虑。


那场车祸中,明星林志颖驾驶一辆新能源汽车在市区行驶时,因分心导致车辆直接撞上匝道隔离带。当时,人被救出的顷刻之间车辆便发生爆炸,并且火势快速蔓延到了驾驶座。这样生死一瞬的场景,现在想起仍让人心有余悸,同时也再次为汽车制造商敲响了警钟。


因为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存在动力结构的差异性,尤其是三电系统的加入让新能源汽车需要满足更高的安全标准尤其在实际驾驶过程中,车辆遇到的场景复杂多变、出其不意,如果想要最大程度做到防患于未然,就需要汽车制造商做好化解各类风险的准备。

还记得林志颖那场车祸吗?这家“头铁”的车企居然选择“硬刚”-有驾

对此,一汽-大众的做法是,主动升高安全标准,模拟真实事故,高度还原碰撞场景,以极限挑战对旗下产品提出考验。前不久,一汽-大众ID.7 VIZZION便“单刀赴会”中保研纯电轿车65km/h拖底+柱碰连环碰撞超级试验,这次试验正是对林志颖匝道隔离带事故的高度复刻,而最终一张成功挑战的证书令其在安全层面的“大众标准”得到更直观生动的诠释。

全维碰撞测试拿下“大满贯”


如何在产品推出之前就尽可能消除潜在的碰撞风险?如何在关键时候为用户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构筑起对“三电”系统更高的安全防线?在一汽-大众的安全造车中,一辆极致安全的好车首先应该是“设计”出来的,但同时需要“实战”来验证的。


据有关部门对林志颖匝道隔离带事故后的调查显示,当时行驶的车辆速度大概在40km/h-60km/h左右,并且在撞上电线杆的一刹那,车辆像“骑马”一样骑到了电线杆上。


所以,为了能够真实模拟类似的场景,在中保研测试场内ID.7 VIZZION直接选择挑战更高的难度,以65km/h的时速分别进行柱碰连环碰撞和拖底测试试验,核心目的就是对匝道隔离带事故进行全场景复原。


“头铁”的一汽-大众既然有勇气选择上强度“硬刚”,其最终碰撞测试结果自然也不负众望——ID.7 VIZZION在车身结构性能、约束系统性能、电安全防护以及事故后救援四大项目上均挑战成功。

还记得林志颖那场车祸吗?这家“头铁”的车企居然选择“硬刚”-有驾

具体来看,ID.7 VIZZION的乘坐舱并没有发生变形,车门也没有出现与车身的分离状况,对座舱内部的假人起到了强大的外部防护作用;来到座舱内部,安全气囊全部及时点爆,假人的脚部没有被卡住,整个身体也能够正常从座舱内移除,这是又一层内部防护。
此外,测试试验后,整车已经掉电到60V以下,规避了触电风险,并且没有因REESS进入乘员舱导致爆炸发生,另外E-CALL能正常接通,外界可以识别到事故位置。
综合来说,在高速度的极端试验下,ID.7 VIZZION还能轻松通过多项考量指标,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ID.7 VIZZION敢于“超标”自测、且力扛重压背后,反映出的正是对用料、品质、和结构设计的高度自信。

还记得林志颖那场车祸吗?这家“头铁”的车企居然选择“硬刚”-有驾

如果按照以终为始的造车逻辑倒推其实会发现,早在产品研发之初,ID.7 VIZZION就已经考虑到了多种碰撞场景。为了可以在不同速度,不同角度的碰撞冲击时确保座舱完整,保证乘坐人员生存空间,这款车采用了八脊笼式高强度钢铝混合车身,其中热成型钢占比超过32%,高强及超高强度钢占比超过81%,车身扭转刚度超过46100Nm/度。


怎么理解这个数据?可以说,定位超豪华的劳斯莱斯幻影在车身扭转刚度上都不及ID.7 VIZZION。

还记得林志颖那场车祸吗?这家“头铁”的车企居然选择“硬刚”-有驾

此外,正面保险杠骨架的超长两组吸能盒+副车架既上纵梁双传力路径设计,能在遇到正面碰撞事故降低被挤压的风险,提升前排主副驾的安全系数,因此当ID.7 VIZZION启动柱碰连环碰撞试验时,结果早已在意料之中。

还记得林志颖那场车祸吗?这家“头铁”的车企居然选择“硬刚”-有驾

除了前柱碰之外,托底试验作为本次测试的主要项目,也不仅是为了还原匝道隔离带事故,更是因为在因碰撞导致的动力电池起火事件中,底部磕碰占比高达7成。因此,一汽-大众一定要为高概率事故做好充分准备。


从结果看,经过测试后的ID.7 VIZZION电池系统表现一切正常,而这皆是源于“三明治”门槛+“铠甲式”电池壳体带来的双层防护。

还记得林志颖那场车祸吗?这家“头铁”的车企居然选择“硬刚”-有驾

一般来说,在剧烈碰撞的情况下,电池边框往往需要承受大部分的冲击。


为提升强度,ID.7 VIZZION 的“铠甲式”电池壳体外边框均采用铝合金材质,通过铝挤压工艺形成网状结构,避免整体变形,结构内的空腔设计也可以进一步达到吸能的效果。壳体下部则设计了由高强度铝合金底板与 6 根防撞加强横梁组成的底部装甲,同样预留了空腔作为缓冲区。


加上电池包内部又有12横1纵的抗变形加强筋铝合金梁,这样一来就将电池模组牢牢包裹在了一副强悍的骨架之中。


因此,无论是侧面撞击还是底部撞击带来的冲击力,都会被逐层吸收,最终达到电池的碰撞力量已经被多梯次削减。值得注意的是,跟竞品相比,ID.7 VIZZION电池壳体边框的壁厚和截面,以及多达12根的铝合金横梁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实现了远远超越。

还记得林志颖那场车祸吗?这家“头铁”的车企居然选择“硬刚”-有驾

更何况,还有热成型钢外门槛+蜂窝铝防撞梁+热成型钢内门槛组成的“三明治”结构在电池外侧形成的三重防护,与电池边框一起能让出250mm的溃缩空间,可承载超120吨的冲击力,让ID.7 VIZZION面对极端柱碰挑战和拖底试验时更加游刃有余。

“超标安全”产品真金不怕火炼


对匝道隔离带事故进行的这番惊险复刻,无疑让人更充分的了解到了一汽-大众对于安全性能的严苛要求和深厚的造车内功。


而实际上,外界眼中的“高标准严要求” 对于一汽-大众来说已是常规操作,也正因如此,ID.家族才能在无数次主流安全碰撞测试中获得高分评价,除了中国的中保研,ID.家族在美国和欧洲这两大主流市场中也向来是同级标杆一样的存在。


坦白说,在极度“内卷”的新能源市场中,想要为自己打造一张家喻户晓的安全名片并不容易,一汽-大众之所以能树立起这样的标签,不能不归功于其一直秉持的“更安全的电动车”造车理念和高于行业标准的硬核底色。

还记得林志颖那场车祸吗?这家“头铁”的车企居然选择“硬刚”-有驾

按照常规理解,“标准”两个字很多时候只代表一个宽容度较高的及格线,但一汽-大众从来不满足于达到及格线标准,“超标安全”才是这家企业真正的目标。因此,在过去无数次碰撞实验中,“超国标”便成了ID.家族必做的附加题。


这背后的考量是,在实际的场景中,不可能每一次碰撞事故都与前期的测试预演完全吻合,其中存在很多的变数和未知,而这些不确定的风险都会对消费者造成潜在威胁,所以ID.家族对待汽车安全始终奉行“能强尽强”的原则。


当然,要验证这样的“超标安全”性能,在碰撞测试标准上就不得不“上强度”。


例如,本次ID.7 VIZZION的托底+柱碰连环碰撞试验中,正碰时国标要求以50km/h的速度进行全刚性墙试验,但是ID.7 VIZZION依然选择65km/h的柱碰测试;刮底试验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CSAE测试标准为沿行驶方向(30士1)km/h,沿倒车方向5(+1/-0)km/h,但一汽-大众ID.7 VIZZION的行驶动能却达到了团标的4.69倍。


虽然进一步升级难度后挑战也会更大,但只要能为用户争取一份安心也是值得的。


此外,在侧面柱碰实验中,国标要求的速度是32km/h,ID.7 VIZZION却坚持45km/h的速度进行测试,尾部碰撞测试也是一样,ID.7 VIZZION设置了80km/h的追尾车速,超越国标50km/h的标准。

还记得林志颖那场车祸吗?这家“头铁”的车企居然选择“硬刚”-有驾

在关注度极高的电池安全方面,一汽-大众参照德国大众高等级安全标准,同样进行了高于国标之上的安全测试,包括防过充、短路等在内多达197项,作为对比,国标仅有18项。此外,从电芯、模组到电池包在内的全维度测试更是达到436项。


结合我们常见的日常用车场景来看,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遭受最频繁的振动和浸水两大考验,一汽-大众提出的标准更为苛刻。国标要求电池在3级自由度振动条件下保证13小时不起火,但ID.系列的测试将震动级别提升了两倍,并可以达到172小时不起火。国标对浸水实验的要求只是不起火爆炸,而一汽-大众直接开展持续时间120小时的带温度冲击的浸水试验,确保电池包内部无进水,电器功能正常。

还记得林志颖那场车祸吗?这家“头铁”的车企居然选择“硬刚”-有驾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如果国标里没有这项硬性试验,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去主动参与测试,毕竟一点点的安全性能提升有时候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但一汽-大众则不然,为了给用户打造一台极致安全的电动车,在碰撞安全和测试投入上可以说“不惜血本”。


恰如此前ID.4 CROZZ完成的业内首个双假人侧立柱碰撞试验、和国内首次公开电动车螺旋翻滚挑战,都是为模拟真实场景做出的积极尝试并且成功了的。这种敢于和标准叫板的底气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汽-大众的技术信心,作为国内车身安全开发硬件投入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一汽-大众在安全领域从不吝啬,从花费数亿打造的碰撞安全实验室、到造价千万的假人都是为安全一掷千金的靠谱表现。

还记得林志颖那场车祸吗?这家“头铁”的车企居然选择“硬刚”-有驾

在一汽-大众的认知中,不仅要做仿真模拟,更要做实车试验,是ID.家族对用户的承诺和交代,也是对“大众标准”的严格贯彻和落地。

写在最后:


当各个新造车玩家将新能源汽车的竞争锚点逐渐向“冰箱、彩电、大沙发”等重感官的层面时,只有像一汽-大众这样的“大厂”还在坚守对车辆安全、耐用品质等硬核产品体验的“造车”优先级。因为,相对于纯感官层面的体验而言,安全和品质才是一辆优秀的新能源汽车的基础。


无论市场发展多快、竞争多激烈,安全永远是汽车制造的底层逻辑,如果不能在安全上尽力做到极致,其他一切都只能算是空中楼阁。此次,一汽-大众ID.7 VIZZION在试验中秉承的安全标准,可以说完全没给自己留退路。这背后不光体现了充分的技术自信,还有对生命安全的至高敬畏,同时再次凸显了一汽-大众多年来“创·享高品质”的造车之道。


秉承极致安全理念,打造硬核安全产品,一汽-大众用一场又一场“超纲测试”,验证了其生产制造的每一台ID.产品的“超标安全”性能,这才是新能源时代“反内卷”的优秀样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