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广州街头,霓虹灯下停着一辆锃亮的雷克萨斯ES,车主阿杰摇下车窗点了支烟。三年前他为了这辆进口车,硬是多掏了8万块"加急费"。如今看着满大街的国产新能源车,他苦笑着摇摇头:"当初买它图个面子,现在人家都以为我开的是网约车。"
这个场景折射出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微妙处境——曾经需要排队加价的"日系贵族",正在电动化浪潮中艰难转身。今年2月,丰田宣布投资50亿在上海独资建厂,专攻纯电雷克萨斯。首款国产纯电SUV预计定价30万,直接叫板问界M9、特斯拉Model Y。当雷克萨斯摘下进口光环,这场迟来的电动化反击战,真的能帮日系车夺回失地吗?
进口光环褪色记
时间倒回2018年,深圳某4S店里,销售指着展厅里的雷克萨斯LM直言:"这车现在加价80万,三年后转手还能赚20万。"彼时雷克萨斯全年在华卖出16万辆,经销商库存深度只有0.3个月,比爱马仕铂金包还难抢。广东老板圈流传着"开BBA是土豪,开雷车才是真大佬"的段子,连车钥匙扣都要专门定制鳄鱼皮的。
但新能源的冲击来得比想象中猛烈。2024年广州车展上,雷克萨斯展台前驻足的多是戴着老花镜的大爷,而隔壁问界展区里,年轻人们正围着自动驾驶演示区拍照发朋友圈。数据显示,雷克萨斯虽然去年守住了18万辆销量,但成交均价已从45万跌至38万,ES系列甚至出现现车直降5万的促销。
"现在客户进门先问有没有混动版,听说要等三个月转头就去试驾理想L7了。"上海某经销商经理老陈说。他手机里存着十几位退订客户的聊天记录,最扎心的一条写着:"等你们电车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上海工厂里的"特斯拉剧本"
走进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机械臂每分钟就能下线一辆Model Y。隔着黄浦江,丰田工程师正在金山区的工地上打桩——这里将复刻"特斯拉模式":全自动化产线、本地化电池供应链、90%以上的国产化率。
知情人士透露,首款国产纯电SUV将搭载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续航直接拉到800公里。更关键的是成本控制:相比进口的雷克萨斯RZ,国产后仅关税和物流费就能省下7万元,再加上规模化生产降本,30万定价确实不是天方夜谭。
但特斯拉走过的坑,雷克萨斯一个都躲不掉。2019年马斯克在浦东吃煎饼果子时,谁也没料到上海工厂后来能占特斯拉全球产量的半壁江山。如今雷克萨斯要复刻这个神话,必须面对更卷的市场——去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已达50%,30万价位段挤着20多款车型,连小米汽车都要来分杯羹。
日系电车的"生死时速"
广州天河CBD的地库像面照妖镜:B2层清一色的蔚来ET7、极氪001,B3层却停着不少雷克萨斯RX。这些车主有个共同点:车尾都贴着"省油先锋"的搞笑车贴,充电口位置落满灰尘。
这种割裂感暴露出日系电车的尴尬。雷克萨斯UX EV就是个典型案例:400公里续航卖36万,被网友吐槽"买标送车"。相比之下,国产后的纯电SUV要实现逆袭,至少要跨过三道坎:
1. 智能化的硬仗
华为ADS 3.0系统已经能做到"人在副驾吃泡面,车自己开下秋名山",而雷克萨斯现款车型还在用卡顿的中控屏。日本工程师私下承认,他们花了三年研发的自动驾驶技术,可能还赶不上中国车企三个月的迭代速度。
2. 渠道的阵痛
北京某商圈最近出现诡异一幕:特斯拉体验店里人头攒动,隔壁雷克萨斯4S店却把三分之一的展厅改成了咖啡区。直营与经销的博弈、油电车型的左右互搏,这些难题特斯拉五年前就淌过浑水。
3. 品牌价值的稀释
当30万的国产雷克萨斯和50万的进口雷克萨斯摆在同一个展厅,那些曾经为"纯进口"买单的客户会不会觉得被背刺?这个问题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日系豪华品牌的头顶。
藏在电池里的胜负手
参观过宁德时代工厂的人都知道,每块动力电池要经过2300项检测。而雷克萨斯国产项目的核心,正是要把这样的中国供应链化为己用。有消息称,新工厂将引入比亚迪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这在日系车企中尚属首次。
更耐人寻味的是战略布局:雷克萨斯国产电动车不仅要卖回日本,还要出口东南亚。这种"反向输出"要是放在五年前,简直像天方夜谭。但看看现在泰国街头的比亚迪ATTO3,谁还敢说中国制造不能征服海外市场?
站在黄浦江边眺望建设中的工厂,吊塔上的探照灯刺破夜空。对于雷克萨斯来说,这不仅是座年产20万辆的制造基地,更像是日系汽车工业向中国电动车产业链的"拜师学艺"。当特斯拉用六年时间教会世界"中国速度",现在轮到雷克萨斯交作业了——只是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变成了手握方向盘的每一个中国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