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资委明确“推动整车央企战略性重组”的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正迎来深度变革。2025年3月29日,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强调,将通过资产重组、技术整合与专业化分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团。
重组逻辑:从单一制造向生态协同演进
央企新能源转型的本质,是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技术+服务”生态平台升级。根据2024年央企考核数据,一汽、东风、长安三家整车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已提升至6.8%,重点投向三电系统与智能驾驶领域。重组路径呈现三大特征:
横向整合:商用车与乘用车技术互通,例如一汽解放的氢能重卡技术(续航3000公里)或将反哺红旗新能源轿车;
纵向延伸:零部件企业向核心部件升级,如东风科技从车机系统供应商转型为全域智能座舱方案商;
跨界融合:军工技术民用化加速,中光学的军用激光雷达技术已适配长安深蓝车型,成本降低40%。
典型案例:
长安汽车联合东安动力打造增程式混动平台,热效率突破44%,较行业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
国机集团整合旗下贸易与工程板块,在东南亚布局新能源车换电网络,2024年出口量同比增长120%。
以下是分类梳理:
一、中国一汽集团:商乘协同与氢能突围
1. 一汽解放(000800)
业务亮点:国内商用车市占率超20%,氢燃料重卡实现3000公里续航突破,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45%。
重组逻辑:或整合集团氢能研发中心资源,承接红旗品牌新能源资产,构建“商用车氢能化+乘用车高端化”双轮驱动模式。
2. 启明信息(002232)
业务亮点:为一汽红旗提供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车载操作系统装机量超200万台。
技术协同:有望与华为共建智能驾驶联合实验室,接入盘古大模型优化车路协同算法
二、东风汽车集团:三电技术整合与高端品牌升级
1. 东风科技(600081)
业务亮点:智能座舱系统搭载于岚图追光车型,2024年营收占比提升至60%。
资产整合:或整合岚图电驱技术,转型为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平台,服务猛士、纳米等子品牌。
2. 东风股份(601515)
业务亮点:新能源物流车市占率15%,换电车型占比超30%。
战略定位:与猛士科技合并,承接军用级越野电动化技术,拓展特种车辆市场。
三、长安系(兵装集团):智能驾驶与混动技术融合
1. 长安汽车(000625)
业务亮点:深蓝SL03累计销量破50万辆,阿维塔12搭载华为ADS 3.0系统,城区NOA落地30城。
整合路径:拟合并东安动力混动技术,构建“增程+纯电+氢能”全栈技术矩阵,目标2027年新能源占比超70%。
2. 中光学(002189)
技术储备:激光雷达光学元件专利超200项,军用红外探测技术转化车载夜视系统。
民用化转型:为长安深蓝提供4D成像雷达模组,成本较外资方案降低40%。
四、国机集团:出海平台与产业链协同
1. 国机汽车(600335)
业务布局: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120%,占集团贸易额35%。
重组预期:联合中工国际承接“一带一路”基建项目,打造“换电站+充电港”一体化出海模式。
2. 国机精工(002046)
技术突破:电驱轴承寿命达20万小时,适配800V高压平台。
产业链协同:与一拖股份共享农机电动化技术,降本增效30%。
五、其他潜在重组标的:技术跨界与生态延伸
1. 中航电子(600372
技术转化:航空级FPGA芯片车规化,算力密度提升50%,已通过长安、吉利认证
2. 时代电气(688187)
业务延伸:高铁永磁电驱技术平移至乘用车,首款200kW电机量产交付蔚来ET9
政策支撑与市场机遇
1. 考核机制改革:国资委对三家整车央企(一汽、东风、长安)实施新能源汽车业务单独考核,允许战略性亏损,重点评估技术攻关与市占率。
2. 技术攻坚方向:2025年央企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4%,聚焦固态电池、高压快充、车用操作系统等领域。
3. 全球化布局:鼓励央企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获取海外核心技术,目标2027年自主品牌海外销量占比超25%。
重构中的产业新秩序
央企新能源重组绝非简单的资产叠加,而是通过技术穿透与生态协同,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跃迁。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中,具有垂直整合能力(如长安系)与场景定义能力(如国机集团)的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未来三年,这场转型不仅关乎企业生存,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争夺全球话语权的关键战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