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欧洲热销:跨越偏见的高端之路

难以置信吗?在国内售价10万元的长城欧拉好猫,到了欧洲竟高达29万元;比亚迪海豹在国内起售价为17万元,而在欧洲则标价35万元起;更令人咋舌的是,*车型在欧洲的售价比国内高出20万元,却依然受到欧洲消费者的热捧。

这一幕如梦似幻,宛如九十年代桑塔纳国产化时的趣事再现:德国技师提议定价八万,而中方则执意要卖到十八万。

时下局势已变迁,中国车企在欧洲“默默收获利润差价”。

欧洲网友酸言酸语:“中国的汽车摇身一变,成了奢侈品,让我们望而却步!”

中国电动车欧洲热销:跨越偏见的高端之路-有驾

2024年10月,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了最高达35.3%的关税措施:比亚迪面临17%的税率,吉利则需承担18.8%,而上汽更是高达35.3%。

在国内售价17万元的比亚迪海豹汽车,一旦运往欧洲,需额外缴纳6万元的关税,加之运输及仓储成本,致使其最终在欧洲市场的销售价格近乎翻倍。

欧盟正计划为中国电动车设定“至少3万欧元”(大约23万人民币)的价格下限,意图促使中国车企提升售价。

研究表明,仅有19%的欧洲人倾向于购买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而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中国车辆的质量不佳”。

为消除偏见,中国汽车制造商必须迈向高端化道路:极氪001在欧洲力推“狩猎风格轿跑车”理念,蔚来ET5则凸显其“换电创新技术”,毅然将自己塑造成“东方的特斯拉”。

在欧洲,大众ID.3的售价为39万,而在国内则仅需12万;同样,沃尔沃EX30在欧洲的价格为30万,到了中国则降至20万。

欧洲汽车制造商蓄意提升售价,为中国车辆预留出“高端价位区间”。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欧洲汽车制造商一面高喊“中国车带来的威胁”,一面却暗自采用中国电池:宁德时代为欧洲提供了40%的电动汽车电池。

中国电动车欧洲热销:跨越偏见的高端之路-有驾

即便标价高昂得令人咋舌,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却依旧热销如潮:

比亚迪于2025年第一季度在欧洲市场售出了1.35万辆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实现了翻倍增长,成功跻身为欧洲地区最热门的中国汽车销售品牌。

五菱宏光MINI EV在欧洲市场的售价为7万,相较于当地最便宜的雷诺Twizy还低了2万,上市短短三个月即告售罄。

MG4在欧洲以22万售价,连续六个月跻身销量榜前十,将大众ID.3远远甩在身后。

民众热议:ID.7匆忙上阵,直降十万欲与中国品牌较量,却无奈销量仍不敌比亚迪海豹。

宝马因将iX3的续航里程从460公里“夸大”至550公里,这一行为被欧洲媒体曝光后,导致其声誉大幅下滑。

沃尔沃采用吉利的极氪X平台打造EX30,贴上沃尔沃标识后以高价销售,其利润率攀升至50%以上。

中国电动车欧洲热销:跨越偏见的高端之路-有驾

宁德时代推出的麒麟电池,其能量密度超越了欧洲顶尖水平30%,仅需充电10分钟即可行驶400公里。

自动驾驶:小鹏XNGP于欧洲达成“无地图城市智能驾驶辅助”,其体验超越了特斯拉的FSD系统。

价格优势:在欧洲市场上,比亚迪海豹的售价为35万,相较于同级车型大众ID.7便宜了10万元,并且其续航里程还超出了100公里。

奇瑞于西班牙斥资4亿欧元设立工厂,预计2027年达到5万辆的年生产能力;比亚迪则在匈牙利建造整车制造厂,巧妙规避关税障碍。

联营:零跑携手Stellantis,通过Jeep与标致的销售网络推广汽车;蔚来与壳牌结盟,计划在欧洲布局千座换电站。

欧盟原意图通过关税手段“遏制”中国汽车市场,却不料反遭其害,自食其果:

环保挑战:欧洲计划于2035年全面禁止燃油车销售,而本土汽车制造商电动化转型步伐迟缓,因此不得不依靠中国车辆来满足需求。

成本反噬效应:欧洲汽车制造商采用中国电池及零部件,然而加征关税的措施却意外地增加了其自身的成本负担。

民众示威:德国顾客举行游行,反对加征关税,高呼“中国制造的汽车是我们唯一能负担得起的电动车”。

中国电动车欧洲热销:跨越偏见的高端之路-有驾

尽管欧洲多方设障,中国电动汽车依旧引领行业变革:

销售情况:在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7%,并有预测显示,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有望跃升至超过25%。

价格决定权:4月17日,德国《商报》刊发消息称,欧盟与中国迅速推进谈判进程,并就中国产电动汽车设定的最低售价达成共识。双方商定,通过实施3.5万欧元的最高限价协议,来换取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去年所征关税的全面撤销。

技术拓展:宁德时代于西班牙兴建欧洲规模最大的电池工厂,比亚迪向丰田转让混动技术许可,彰显中国标准逐步渗透并成为欧洲核心趋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