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近推出了个挺有意思的政策,叫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补贴,说白了就是咱们家里那种老得跑不动或者超标的电瓶车,现在可以通过这个政策淘汰掉,然后买辆新的还能享受500块钱的补贴。这事儿一听确实不错,既环保又能省点钱,还顺带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废旧电池给回收了。但我跟你说,这事儿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操作起来就没那么简单。有人吐槽这政策门槛高、麻烦多;也有人觉得商家根本不配合,那效率真是急死人。不少人一开始跃跃欲试,可最后都被劝退。怎么回事?接着往下聊。
咱先捋一下,这个以旧换新的规则是什么样子的。要想拿到那500块钱,不是随便找辆破车就行,你得提供本人名下而且登记在上海市范围内的旧车,并且这些车辆必须去正规的报废机构处理掉,再用它们开出的证明去购买国家认证的新款车型。而且不是你直接从商家手上减免现金,而是通过政府审批后才发放这笔补贴。这些流程吧,看似很合理,但对很多普通消费者来说,就像绕迷宫一样复杂。一张身份证复印件、一份购车发票,还有什么车辆信息登记证明!文件搞齐全可能比买辆新车还费劲。有网友开玩笑地说:我连自己钱包在哪都经常忘,你让我找十年前的一张购车发票?开什么国际玩笑!
更别提,有些二手市场淘来的老爷车压根没有正规手续啊。比如小李,他当年图便宜,在朋友那里花800块收了一辆二手战神,如今想参与这个活动,却发现因为缺少正式发票和个人名下登记,一切都卡住了。他只能干瞪眼感叹:早知道,当时多花几百走正规渠道,现在赔大了!再加上申请流程中还有不少网上提交材料、审核等步骤,对一些年龄偏大的用户来说,也是一项技术挑战。哎呀,我连扫码支付都是孙子教我的,让我上传资料啥啥认证,我哪会弄?隔壁王阿姨这样抱怨道。
如果仅仅是消费者嫌麻烦,那还好办,加派几个志愿者指导填表就完事儿。但问题来了,不光咱们普通人遇到困难,那些负责卖新国标电动车的商户其实也很头疼。本来嘛,他们靠卖货赚钱,可现在要垫付资金帮助顾客完成交易,而且这些预付款至少得三个月才能拿回来,中间他们还需要承担手续费等等隐形成本。所以,有些店老板干脆摆烂嘴上答应支持政策,但私底下各种推脱。有一家店铺甚至明码标价,如果不走政府补贴程序,新款售价2600元,而如果客户非要坚持参加补贴计划,那么最终成交价却涨到了3000元!这是赤裸裸地让消费者知难而退啊!
更糟糕的是,大量报废拆解出来的零部件流入灰色市场,其中最危险的是那些翻新锂电池。我跟你讲,这东西可怕在哪呢?许多人为了节约成本,把已经严重老化、电芯容量不足甚至存在短路风险的问题锂电池重新焊接包装成新品。外壳刷得油光水滑,看起来崭崭新的,其实里面藏着定时炸弹。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种假冒伪劣产品不仅性能差,而且容易引起自燃或爆炸。想到夏天骑着这样的改装货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是不是背后一阵冷汗?
其实吧,正规回收企业本来应该在整个链条里扮演重要角色,因为它们负责将报废车辆中的各类材料分门别类进行无害化处理,包括妥善处置那些危险品,比如铅酸蓄电池和锂离子动力单元。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它们经营压力巨大,每台回收到厂里的残值不过200元左右,再扣除存储、运输及后续拆解费用之后,基本赚不到什么钱。据统计,目前日均真正能够完成完整循环利用工序的数量远低于行业预期。如果长期这样运转下去,这套体系迟早撑不住。
所以话说回来,为啥这么好的初衷,到头来搞成这样鸡飞狗跳呢?归结原因还是有几个关键点:首先,要怪申请条件设置太苛刻,导致许多潜在用户望而却步;其次,经销商利益未得到有效保障,自然积极性下降;再次,对于非法零部件流通监管力度不足,使得黑市越做越大。大家肯定会问,那怎么办?其实解决办法倒也不是没有,只不过牵涉面比较广,需要政府部门与企业联动调整。例如,可以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比如允许声明所有权代替硬性凭证要求,同时提高地方财政支持额度,让每次交易优惠幅度更加明显。此外,还需要加强执法检查,通过严厉打击地下产业链堵住漏洞,从源头遏制安全事故发生。当然啦,也不能忽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盈利模式的重要性,否则正规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依然无法形成闭环。
总之呢,这场关于绿色出行与消费升级之间博弈的小戏码正在逐渐展开,希望未来大家真的能从中获益,而不仅停留在纸面上的好看数字罢了!
参考来源:
1。 澎湃新闻《上海启动2024年以旧换新》,2023年10月
2。 财经网《新能源两轮市场困局分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