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挑选汽车时,车市中存在着一个心照不宣的普遍看法:“倘若预算充裕,那就选择合资品牌,其品质更值得信赖。”
然而时过境迁,当下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以同样的预算考量,比亚迪、问界、小鹏等国产品牌的车辆,不仅续航里程表现出色、车辆配置丰富多样,而且还能完美实现智能驾驶功能;
反观合资品牌车型,除了那具有一定认知度的车标之外,实在难以展现出太多突出优势。
更为让人唏嘘的是:就连合资品牌自身也不得不开始“低头示弱”。
就拿曾经备受瞩目的“合资神车”速腾来讲,其官方指导价最初高达12.79万元起。
可现今呢?裸车价格竟直降至8.39万元,瞬间降价幅度达到了4.4万元之多。
像帕萨特、轩逸、锋兰达、荣放、迈腾等一众车型,情况也如出一辙,几乎都是价格一路狂跌,毫无保留底线。
甚至连向来以高端形象示人的雷克萨斯以及BBA(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也未能逃脱这一局面——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纷纷给出了前所未有的巨额优惠。
表面上看这是价格的大幅降低,实则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
那些往昔高高在上、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合资品牌,正逐步丧失两大至关重要的核心权力,即“定价权”与“定义权”。
先来说说“定价权”这一关键权力的变迁。
提及此事,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过去的合资车,在市场上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完全无需刻意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无论是推出三缸发动机车型、进行车辆配置减配,还是采用老旧平台进行简单改造升级……只要挂上大众、本田、丰田等知名合资品牌的LOGO,即便标注一个较高的价格,依旧会有大批消费者趋之若鹜、竞相购买。
有些消费者尽管预算并不十分充裕,但仍然会咬着牙、想尽办法去选择“合资品牌的中配车型”。
即便他们心里清楚这类车型可能存在配置较低、车内空间有限、技术相对陈旧等问题,却依然坚定地选择坚持:
原因仅仅是“毕竟它保值呀”、“国产汽车总归不太靠谱”。
这便是合资品牌曾经在“定价权”方面所具备的强大底气:并非凭借产品本身的过硬实力来吸引打动消费者,而是依靠品牌的固有身份和市场认知来压制消费者的选择。
但时至今日,这种局面已彻底土崩瓦解。
这并非是因为消费者变得愈发挑剔难以满足,而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强势崛起,将合资品牌过往所有价格虚高的“伪装”彻底撕开,暴露在大众视野之下。
你宝马X5定价70多万元,我问界M7直接在车身尺寸上与之对标,在车辆配置上全面碾压,售价仅为25万元,并且还配备了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你卡罗拉定价11万元左右?那我秦PLUS起步价只需7万元,配置直接翻倍,还能享受新能源汽车上绿牌的政策优势。
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下,以往市场中存在的所谓“情怀消费”现象已逐渐消失殆尽,再也无法让合资品牌借此收取高额溢价。
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就连合资品牌自身也深切意识到,按照过去的高价策略已无法在当下市场中实现车辆销售。
于是,我们能够看到厂家主动开启价格“跳水”模式,销售渠道也在疯狂进行“库存清理”——价格如同下楼梯一般,一层一层不断向下探底,以至于让消费者都开始对价格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就像速腾一次性降价幅度超过4万元,帕萨特优惠幅度可达5万元左右,甚至BBA等豪华品牌也做出了“直接将指导价降低10万元”这样令人咋舌的举动。
要知道,在过去,奔驰、宝马等品牌可是以价格坚挺、几乎不接受议价而闻名,更不用说向来以高品质、高价格定位的雷克萨斯了。
然而如今,它们已然彻底失去了曾经那种能够“随心所欲定价”的市场魔力。
合资品牌不仅丧失了“定价权”,其“定义权”也正处于逐步消逝的进程之中。
回顾往昔,究竟是谁在向我们灌输什么才是“高级车”的概念?又是谁在主导定义“好车”的衡量标准呢?
答案无疑是那些合资品牌,特别是那些处于全球汽车行业鄙视链顶端的欧美日品牌。
在那个时期,他们宣称“多连杆后悬架的车辆更显高级”,广大消费者便深信不疑;
他们鼓吹“涡轮增压发动机才能带来真正的驾驶乐趣”,消费者们便纷纷追捧此类车型;
甚至他们给出“减少车辆配置是为了保障行车安全”这样的说辞——我们也毫无保留地相信并接受了许多年。
但时移世易,如今这种“定义权”正逐渐从合资品牌手中被剥离收回。
新时代的消费者,早已不再轻易被一些所谓的“技术名词”所迷惑诱导,他们更加关注车辆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
车辆驾驶起来是否顺畅舒适?安全性能是否可靠有保障?车内中控屏幕尺寸够不够大、显示是否清晰?智能化配置水平是否先进强大?
正因如此,许多曾经在汽车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本应“引领潮流”的合资品牌,如今却在这些方面成为了跟在国产品牌身后的追赶者。
以合资品牌在车内中控屏幕配置方面的表现为例,之前对采用大屏幕设计坚决抵制的他们,如今也开始纷纷效仿国产品牌,在车型中配备大尺寸中控屏幕。
甚至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等前沿技术领域,合资品牌也不得不寻求与中国本土企业进行合作,引入中国的技术方案,并应用到自家生产的汽车之上。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一新兴领域,这种情况表现得更为明显。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新能源汽车范畴内,究竟什么才算是好车,以及在不同价格区间内应具备何种配置水平,如今已逐渐转变为由“国产车企来主导话语权”。
千万别小瞧这“定价权”和“定义权”的变化,这绝非仅仅关乎合资品牌的“面子问题”。
实际上,它们代表着整个汽车市场的“权力核心”正在发生转移,如今正轮到中国品牌登上舞台中央,掌握主导权。
直白来讲,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汽车工业始终处于在合资品牌所制定的“游戏规则”框架内艰难摸索前行的状态:
他们宣称什么样的车是好车,我们便朝着那个方向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研发;他们标榜何种技术是先进技术,我们便不惜一切代价拼命追赶;
甚至就连广大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认知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一步步“培育引导”而成的。
但时至今日,这种长期存在的权力结构已开始出现松动迹象,甚至有彻底被颠覆打破的趋势。
如今我们不妨看看,究竟是谁在制定全新的行业规则?
是比亚迪率先推出刀片电池技术,一经问世,便引得全球汽车行业纷纷跟风研发生产磷酸铁锂电池;
是华为发布的乾崑智驾系统,让众多合资品牌深感自身车辆在智能驾驶方面已落后一步,惊呼“我们的车不再智能了”;
是问界、理想、小鹏等国产品牌,将“智能驾驶”、“语音控制”、“中控大屏”等原本只存在于高端豪华车型上的配置,成功普及到15万元级别的车型之中,强行改写了消费者对于该价位车型配置的基础期待。
那么反观合资品牌呢?
曾经作为汽车行业“技术引领者”的他们,如今却不得不采用比亚迪的混动总成技术、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甚至在整个汽车供应链体系方面,也在逐步向“中国国产化”靠拢。
到底是谁在引领潮流,谁又在跟随模仿,答案已清晰明了。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权力的转移,其影响范围绝不仅仅局限于汽车制造企业本身,它还将深刻改变我们广大消费者的购车消费习惯、推动整个汽车行业发展走向发生变革,甚至会对整个国家制造业的技术含金量提升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仔细回想一下,过去我们常常认为中国制造主要集中在“代工生产”领域,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
可如今,就连一向以技术先进著称的德系、日系汽车品牌,都开始主动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借鉴中国的汽车技术,这种局面还是我们小时候所熟知的全球汽车行业格局吗?
所以说,“定价权”所带来的影响绝非仅仅是让消费者在购车时能够节省几万元的开支,“定义权”也并非只是一个空有其表的噱头。
它们切实意味着中国品牌正逐步掌握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盘”,而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合资品牌,如今只能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眼睁睁看着行业发展路线被重新书写。
照此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的数十年间,汽车行业中的王者地位或许将会迎来“易主”时刻。
或许到那时,汽车行业的无冕之王将只剩下一个名字——中国!
难道不是这样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