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未来仅存7家?财报揭露真相,何小鹏李想预判遭质疑

最近,中国汽车圈炸开了锅。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和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接连抛出惊人预言:“未来十年,中国主流车企可能只剩七家!”这话一出,有人拍手叫好,说这是行业洗牌的必然;也有人冷笑反驳:“财报数据摆在那儿,他们自己的公司都快扛不住了,还有脸预言别人?

中国车企未来仅存7家?财报揭露真相,何小鹏李想预判遭质疑-有驾

预言背后:从400家到7家,数字游戏还是残酷现实?

中国车企未来仅存7家?财报揭露真相,何小鹏李想预判遭质疑-有驾

十年前,中国马路上跑的车,背后站着近400家传统车企。如今呢?只剩下40家左右。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家车企“消失”——要么被收购,要么直接关门。新能源赛道更夸张,2017年还有487家新能源车企,到了2024年,活下来的只有40家。就连百度、吉利联手打造的极越汽车,也在今年黯然退场。

中国车企未来仅存7家?财报揭露真相,何小鹏李想预判遭质疑-有驾

何小鹏的“七家论”看似吓人,但对比历史数据,这个速度似乎并不意外。不过,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是七家? 何小鹏给出的理由是“年销百万台AI汽车”将成为决赛入场券。可翻开财报,现实却泼了一盆冷水——2024年,小鹏汽车Q4净亏损18亿元,蔚来全年亏了224亿元,理想虽然赚钱,但单车均价从33万跌到26万,利润空间被疯狂压缩。

中国车企未来仅存7家?财报揭露真相,何小鹏李想预判遭质疑-有驾

财报里的秘密:新势力“赔本赚吆喝”,传统车企闷声发财

中国车企未来仅存7家?财报揭露真相,何小鹏李想预判遭质疑-有驾

“新势力三兄弟”蔚来、小鹏、理想(俗称“蔚小理”)曾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但2024年的财报却暴露了共同困境:销量涨了,钱却越亏越多。小鹏靠着低价车型MONA M03销量冲高,但每卖一辆车,平均亏掉近1万元;蔚来更夸张,一座换电站成本高达300万元,全国铺了2000多座,光是这一项就烧掉60亿。

中国车企未来仅存7家?财报揭露真相,何小鹏李想预判遭质疑-有驾

反观传统车企,比亚迪成了最大赢家。2024年销量突破400万辆,毛利率保持在20%以上。为啥?人家从电池、电机到智驾技术全产业链自研,一辆车成本比对手低15%。吉利、奇瑞也没闲着,一边用燃油车赚现金流,一边用新能源车抢市场。吉利的多品牌战略甚至被网友调侃:“从10万到100万的车,总有一款适合你。”

中国车企未来仅存7家?财报揭露真相,何小鹏李想预判遭质疑-有驾

“七家论”遭打脸?华为、小米跨界搅局

中国车企未来仅存7家?财报揭露真相,何小鹏李想预判遭质疑-有驾

何小鹏的预言里,七家车企的候选名单包括比亚迪、吉利、理想等,但有两个名字让他始料未及——华为和小米。

华为虽然不造车,但靠着鸿蒙智行系统“躺赢”。问界M9均价50万元,月销过万,直接把蔚来的高端市场撕开一道口子。小米更狠,SU7上市首年卖了13.5万辆,20%的毛利率让同行眼红。雷军甚至放话:“我们账上躺着1000亿现金,亏得起!”有网友吐槽:“新势力还在为盈利发愁,跨界大佬已经用‘钞能力’清场了。”

年销10万辆=生死线?有人悄悄“作弊”

何小鹏说“年销百万是决赛入场券”,但现实中的生死线可能更低。2024年,70%的新能源市场份额被比亚迪、特斯拉、“蔚小理”和广汽埃安五家瓜分,剩下30%的市场挤着30多家车企。年销不到10万的车企,连牌桌都上不了。

不过,有人找到了“作弊”方法——出海。奇瑞靠着风云系列在俄罗斯、中东卖爆,海外销量占比超过40%;比亚迪一边在欧洲建厂躲关税,一边用低价车型横扫东南亚。反观“蔚小理”,国际化步伐慢得像蜗牛。理想汽车李想曾坦言:“海外市场?等国内站稳脚跟再说吧。”结果一转头,自家后院已经被小米、华为抄了。

专家吵翻了:预言成真,还是危言耸听?

对于“七家论”,行业专家分成了两派。支持派认为,中国车市和手机行业一样,最终会是“巨头通吃”。反对派则反驳:“华为、小米能半路杀出,谁能保证不会有新黑马?

更扎心的是,何小鹏自己的小鹏汽车,2024年毛利率刚爬升到15%,距离比亚迪的20%还有差距。有分析师直言:“如果小鹏明年不能实现季度盈利,可能连‘七家’的名单都进不去。”而李想的理想汽车,虽然盈利,但过度依赖增程式技术,纯电车型迟迟未能打开市场,被网友戏称“活在燃油车和电动车的夹缝里”。

淘汰赛终局:技术、现金、全球化,一个都不能少

这场生死淘汰赛的规则越来越清晰:技术自研决定护城河,现金流决定能活多久,全球化决定天花板。比亚迪靠全产业链控制成本,华为用技术赋能车企,小米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卖车逻辑。而那些既没技术、又没钱、还困在国内市场的品牌,很可能成为下一批“消失的名字”。

不过,也有变数。比如政策风向——欧盟加征关税、美国限制中国电池进口;又比如技术突破——固态电池、无人驾驶一旦普及,行业格局可能再次洗牌。正如一位投资人所说:“现在的‘七家’名单,说不定明年就换了一半。”

结语:预言的价值,不在于对错

何小鹏的“七家论”或许会被时间打脸,但它撕开了行业的遮羞布:新能源车的暴利时代结束了,接下来是刺刀见红的成本战、技术战、全球化战。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只有把财报上的每一个数字,变成技术突破和用户口碑,才有资格坐上“决赛牌桌”。至于最终剩下五家、七家还是十家?或许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谁能成为用户心中“不可替代”的选择。

(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