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分钟到两小时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出台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简称“新规”),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新规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改为了强制性要求,因此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为什么会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相比2020年《电动车安全要求(GB 38031-2020)》中规定,要求电池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新规将这一时间延长到了2小时,要求电池在发生热失控后至少2小时观察期内无起火、无爆炸,并且所有监测点温度不高于60℃。

  网上不少车主认为这一规定要来得早些,可能就会避免很多安全事故。

  前不久,国内发生的两起新能源汽车事件引发很多热议,事故目前仍在调查当中。

从5分钟到两小时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出台-有驾

  图:4月6日,微博用户“周家周洁”发布信息,自称是深圳极氪 009着火事件车主的姐姐。

  公开报道显示,3月18日,一辆极氪009因智驾发生车祸。监控画面显示,碰撞发生的第1.7秒,车底迸发出蓝色电弧;第2.4秒,橙红色火舌舔舐车窗;第3秒整,直径五米的火球将整车吞噬。

从5分钟到两小时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出台-有驾

  图:小米汽车微博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路上发生碰撞后爆燃,致三人死亡。据悉,此次事故中的小米SU7标准版车型用的电池没有倒置电芯技术(仅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高配版本电池有该功能)。据官方信息,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是弗迪电池或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当然,电池目前无法避免碰撞后的自燃发生,即使电池电芯倒置,火势蔓延至车身也仅是时间长短问题。对此,小米汽车在《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中提到:“基于目前已知情况,我们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

  电池“安全性”再遇挑战

  在这两起案例中,更多车主关心的是车辆在受到外力撞击后,电池的安全性问题。电池是否真的超过5分钟后起火还是在5分钟以内?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桂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施行的《电动车安全要求(GB 38031-2020)》标准,在动力电池单体热失控的情况下,允许动力电池起火爆炸,但前提是一定要给车辆使用者留出疏散逃离的时间。标准所设定的五分钟疏散时间是经过仿真模拟以及验证测试得出的。这项要求提出后,也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纳。

  不过,有消防专家认为,“五分钟是实验室里的标准,热蔓延有很多因素决定,高速撞击时,与实验室的目标有很大差异”。

  在2月28日发布的《纯电动汽车火灾缺陷分析方法》标准中也指出,现有国标有关电池热失控的要求仍以静态试验为主,未能覆盖高速碰撞场景,上述标准提出需结合真实事故数据完善分析方法,从而支撑召回管理和安全监管。

  新能源电池在汽车遭受猛烈撞击时起火是个例还是通病?

  在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汽车召回事件中发现,共有232万辆汽车因存在“起火风险”被召回,38.07万辆为新能源汽车,其中28.3万辆涉及电池问题。

  此前,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目前全球的电动汽车都是液态电解液的锂电池,阴极和阳极之间必须依靠隔膜隔开,否则就会发生短路,被挤压和穿刺的时候隔膜破裂,内短路瞬间就会着火。

  资料显示,电解液具有高挥发性且极易燃烧,电池受损后电解液泄漏遇到高温或者火花会迅速起火;碰撞也可能导致电池短路,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热量。温度过高导致热失控后就会起火。碰撞时电池组可能被挤压、穿刺,导致电芯隔膜破裂,正负极直接接触短路。电车的高压线路(通常300V—800V)若在碰撞中破损,可能产生电弧或局部高温,引燃周边材料。

  新规让电池安全再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首次将热失控防护、电芯级防火等22项安全指标设为强制性关卡。业内电池工程师透露:“现有液态电解液体系要达到绝对不起火,相当于要求手机电池摔不坏、泡不烂还能正常工作。”

  同时,新规还增加了底部撞击测试,要求电池包在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后无泄漏、无起火、无爆炸,且乘用车全部纳入这一标准。针对目前兴起的超快充,新国标要求300次快充循环(SOC区间20%~80%)后仍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防止电池出现性能衰减和安全隐患。

  预计新规实施后,将倒逼车企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强化底部防护盒热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电池安全性能。

  业内人士指出,新规背后暗藏残酷的产业逻辑,单块动力电池需增加3-5层纳米级阻燃材料,电芯成本暴涨40%,这直接宣判了中小电池厂的“死刑”。行业分析师预测,国内120家电池企业中,至少70家将在2025年前出局。

  对于头部企业来说,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通过双面水冷技术将热失控隔绝时间延长300%,比亚迪刀片电池用陶瓷涂层实现针刺不起火。这场安全革命正演变为“技术寡头”的狂欢——前十厂商已掌控90%的固态电解质专利。

  对消费者来说,新规实施后一方面将有力保障用车安全,减少了消费者为电池起火、爆炸而过于担心;同时,随着动力电池安全性提高,保险公司的赔付比例和金额也有望下降,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保费下降。更重要的是,经过几起安全事故之后,重塑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信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