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的电动车市场最近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注册量居然掉了8。1%,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捉急。但你看中国车企,反倒挺乐观,预计明年产能还能蹭蹭往上涨,到60万辆这可比整个市场总销量还多了3万。这是什么操作?难道他们真觉得东南亚是块随时可以掏空的金矿吗?我跟你说,这里面可是藏着不少弯弯绕。
现在咱们来看看泰国的市场格局吧。别的不提,就电动车这一块,中国品牌那绝对是占山为王,占据了80%的份额。不信你瞅,比亚迪一个就包揽了38。5%。但燃油车还是日系天下,其中丰田表现杠杠滴,占乘用车销量38。3%。虽然销售量稍微滑了一丢丢,但依旧稳如老狗。而国产新能源呢,为啥这么猛?靠价格战呗!低价一出手,那些日系燃油车也只能干瞪眼。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打法虽爽,可后患无穷啊,想想过去那些摩托车的故事,你心里就该敲警钟了。
哎,说到摩托车,这段历史可是活生生的教科书。当年千禧年前后,中国摩托曾经在东南亚风光无限。一度市占率高达80%,那叫一个牛气冲天。凭啥呢?当然还是靠便宜啊,有时候感觉就是,只要够便宜,我连颜色差点都认。结果后来怎么样,不知道你听没听过一句话,热闹不过三分钟,中国摩托最后被日本牌子打得溃不成军。为什么会这样?无序竞争搞得利润稀薄,再加上质量问题频发,当地消费者直接转向更靠谱、更耐操的小日本货。现在再去看数据,中国摩托在东南亚市占率已经不到1%简直像个笑话。所以说呀,一味砸钱玩价格战,只图短期红利,迟早要翻船。
反观日系汽车,人家玩的路数完全不同。从六十年代开始布局本地化生产,把全球产业体系和地区需求结合得服服帖帖。这背后的逻辑简单又高级:技术开道、长久耕耘。他们共享供应链资源,还把质量监管抓得死死地,再搭配成熟可靠的营销网络,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赢下用户好感。我告诉你,他们就是拿稳定经营当法宝,而不是见缝插针搞什么乱七八糟的小动作。如果咱国产新能源汽车真心想走远,也必须从这种模式中学几招才行,不然的话,总盯着如何快速抢市场,只怕以后吃亏的是自己。
其实国产新能源出海的问题已经暴露了一部分,比如售后服务这一关卡就很扎心。有多少消费者抱怨买完之后找不到原厂件维修,要么排队等半个月,要么直接放弃修理改换其他品牌。这事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整体用户体验,更可能让中国制造这个招牌失色。另外,在国际化运营能力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补课,比如怎么整合全球产业链、提升物流效率以及优化当地分销渠道等等。我跟你讲,这些都是硬功夫,没有捷径可走。如果一直沉迷于低价制胜,那最终不仅伤敌一千,自损恐怕还不止八百,对行业形象也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嘛,我琢磨着,与其继续埋头砸钱压成本,不如踏实造业,通过创新驱动提高产品附加值,让技术优势成为最大的杀手锏。当然啦,也不能忽视构建完善配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比如充电设施覆盖率、智能网联升级,还有本土化售后团队这些,都需要一步步做好。一句话,就是既要争朝夕,更要谋未来。毕竟只有双管齐下,我们才能真正替代日系品牌,把长期领导权握在自己手里,否则永远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挑战越大机会也越大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