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白发苍苍的院士对着全球直播镜头,用“隐藏秘密”形容比亚迪新车时,弹幕瞬间被“蚌埠住了”刷屏。 这场电动车百人论坛的片段被截取传播后,评论区炸开了锅:“建议专家先考个驾照”“建议院士先下载懂车帝”……
杨院士的“推理秀”堪称魔幻。 他仅凭某车型后排地板纯平的设计,便断定其取消传动轴、疑似增程式结构,甚至抛出“比亚迪藏着秘密”的猜测。 殊不知,这款前驱车型的技术路线早已是公开信息,而所谓“秘密”不过是车企没给老专家寄大字版说明书。 更讽刺的是,网友翻出三年前同款发言模板——当时他用类似逻辑质疑特斯拉电池技术,结果被车主用维修手册打脸。
另一边的朱教授则用数学题预言行业生死。 他掐指一算,笃定蔚小理三年内必亡,只因“年销量不到200万就摊不平研发成本”。 这番论断让资本市场都笑出了声:理想汽车去年刚用50万年销实现盈利,手握千亿现金流;小鹏正以每月三位数的充电站增速扩张版图;连曾被唱衰的蔚来,也在换电联盟里找到新出路。 当教授还在用燃油车时代的规模经济公式套用新能源赛道时,投资人早已在算估值模型里的生态溢价。
这些“翻车现场”背后,藏着传统权威与产业革命的激烈碰撞。 十年前,汽车技术迭代以五年为单位,教授们闭着眼睛都能画出发动机热效率曲线。 如今宁德时代发布凝聚态电池的当天,比亚迪就能掏出CTB车身一体化方案。 当90后工程师在直播间拆解全域800V架构时,老专家们还在纠结“增程和插混到底谁更高级”——这种认知时差,堪比拿着算盘围观量子计算机。
更耐人寻味的是舆论场的态度转变。 五年前,某院士称“电动车续航虚标”还能引发行业大讨论;如今同样量级的专家发表争议言论,评论区却齐刷刷玩起“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接龙梗。 这种集体戏谑背后,是大众对“纸上谈兵式专家建议”的信任崩塌。 就像网友调侃的:“建议专家们组队开黑王者荣耀,体验下什么叫版本更新。 ”
行业变革的齿轮从未停止转动。 当杨院士们还在用放大镜找“隐藏秘密”时,新势力已把透明底盘、车云一体变成标配;当教授们掰着手指算200万年销生死线时,特斯拉正用FSD自动驾驶的订阅费重构盈利模式。 这场颠覆性的产业革命里,没有谁能在功劳簿上躺赢——包括曾经定义行业规则的泰斗们。
所以问题来了:当“仙风道骨”撞上“OTA升级”,在这场定义未来出行的话语权争夺战中,您站老专家的经验主义,还是信新势力的破界玩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