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

一、行业概况

(1)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行业简介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含增程式电动汽车,下同)及燃料电池汽车。目前,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两种新能源电动汽车为主,燃料电池汽车相对较少。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主要通过充电和换电两种方式实现补能。其中,充电模式主要包括交流慢充、直流快充和无线充电。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①充电模式

充电模式下,新能源汽车主要通过充电桩充电完成补能。按照不同的充电技术分类,充电模式可分为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通常情况下,二者主要差异如下: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交流充电又称“慢充”,即充电桩输入电动汽车交流电,由电动汽车通过车载充电机(OBC)将电网的交流电进行变压和整流,转换为直流电后对动力电池充电。与直流充电相比,交流充电受车载充电机(OBC)功率限制,一般功率小、充电慢。交流充电桩在充电过程中起到配电和计费的作用,对电网改造要求低,结构较为简单,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易于安装且成本较低,适用于居民社区、公共停车场、购物中心等应用场景。

直流充电又称“快充”,即将电网输入的交流电通过直流充电桩内置的充电模块变压整流为直流电,再通过充电枪输入给电动汽车内部的动力电池。与交流充电相比,直流充电一般具有功率高、充电快的特点,技术和设备与交流充电相比更为复杂,直流充电桩的制造成本和安装成本也较高,更适用于对充电速率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如公交、出租车、物流车、重卡等运营车辆的集中场所,以及充电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公共服务场所。未来,随着如小直流充电桩等直流充电设备的发展,直流充电的应用场景有望更好地拓宽至居民社区、购物中心等场所。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一个完整的直流充电桩主要包括充电系统、监控系统、计量计费系统等,其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新能源汽车充电。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直流充电设备作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市场规模预计将实现快速增长。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②换电模式

换电模式是新能源汽车的一种重要补能方式,即通过换电站将新能源汽车处于亏电状态的动力电池快速更换为电量饱和的电池,并将亏电电池重新存储到换电站中进行集中充电与管理。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实现新能源汽车换电主要涉及换电站、车载换电系统和信息交互平台。三大系统中,换电站是动力电池的转运中心,承担动力电池集中存储、充电和状态监控等一系列功能,通常配有换电、充电、配电、温控、视觉识别、监控和消防等设备。其中,充电设备的作用是将亏电电池进行充电,以备循环使用,主要包括充电柜、充电架、充电箱等直流充电设备。

(2)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设施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设施行业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配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设施产业链上游是设备零部件,主要包括充电模块、继电器、接触器、监控计量设备、充电枪、充电线缆、主控制器、通信模块及其他零部件。其中,充电模块应用于直流充电设备,是直流充电设备的核心部件,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华为、中兴、英可瑞、盛弘股份、通合科技、深圳英飞源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永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中游企业为充电桩及其他充电设备生产商,包括直流充电设备生产商和交流充电设备生产商,主要参与者包括 ABB、BTC POWER、Daeyoung、万帮数字、盛弘股份、玖行能源、科陆电子、中恒电气、科士达、万马股份等企业。

下游企业为运营服务商及终端客户,包括换电站、充电站、新能源汽车厂商及配套运营服务商。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设施产业链下游参与者包括万帮数字、特锐德、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奥动新能源、杭州伯坦、蔚来、特斯拉、比亚迪、上汽集团、金龙客车等企业。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二、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设备设施行业发展状况

(1)行业规模

①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行业规模

A、新能源汽车

据 Marklines 数据统计,自 2016 年以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波动增长态势,从 2016 年的 69.89 万辆增长至 2022 年的 1,051.20 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57.11%。2019 年,受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摩擦频发影响,全球宏观经济表现疲软,在此背景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率仅为 8.02%;2020 年,受全球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全球供应链受到一定冲击,但随着各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出台与落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289.00 万辆,逆势增长 44.33%;2021 年,全球宏观经济表现有所恢复,各大车企纷纷扩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终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也不断提高,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爆发式增长,销量高达 638.86 万辆,增幅达到 121.06%;2022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快速增长,销量达到 1,051.20 万辆,首次突破一千万辆,增幅达到 64.54%。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在 2021 年 5 月发布的《Net Zeroby 2050》报告中预测,到 2030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5,600 万辆;根据其 2023 年 4 月发布的《Global EV Outlook 2023》报告中基于全球各国既定政策目标进行预测,到 2030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 2.44 亿辆。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B、充电桩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销量迅速增长,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需求也不断扩大。完善充电基础设施有助于缓解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目前,公共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流补能设备之一,在全球下游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以及各国政策扶持的双轮驱动下,全球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2016 年至 2022年,全球公共充电桩建设规模持续上升,公共快充充电桩数量由 2016 年末的 7.20万台增长至 2022 年末的 89.63 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52.24%;公共慢充充电桩数量由 2016 年末的 23.69 万台增长至 2022 年末的 178.28 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39.99%。公共充电桩数量的增长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更好的续航保障,同时也促进无法获得私人充电桩的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Global EV Outlook 2023》报告中基于既定政策进行了预测,预计到2025 年,全球公共充电桩数量将达到 670.00 万台,其中公共快充充电桩数量达240.00 万台,公共慢充充电桩数量达 430.00 万台;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公共充电桩数量将达到 1,270.00 万台,其中公共快充充电桩数量达 480.00 万台,公共慢充充电桩数量达 790.00 万台。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②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换电站行业规模

A、新能源汽车

基于对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考虑,同时为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实现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和升级,我国政府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产业政策扶持下,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年度销量、保有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年度销量从 2016 年的 30.17 万辆增加至 2022 年的 654.78 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67.01%;保有量从 2016 年末的 91 万辆增加至 2022 年末的 1,310 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55.97%。2020 年,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均受到较大冲击,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有量增速有所放缓;2021 年,宏观经济表现有所恢复,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有量恢复高速增长;2022 年,俄乌战争爆发、国际油价飙升助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迅猛发展。根据 2020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的发展愿景,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2035 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B、充电桩

我国充电桩行业萌芽于 21 世纪初,并在 2011 年至 2014 年得到初步发展,此时参与者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国企为主,且服务对象多为公共汽车或政府内部用车,市场规模较小;2014 年 11 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息、发改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将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充电设施补贴挂钩,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将补贴政策落实至充电设施建设者。在政策的推动下,万帮数字、特锐德等民营资本纷纷加入充电桩建设和运营市场;2015 年,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出台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中提出,到 2020 年车桩比达到 1:1 的发展目标。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有量持续增加以及国家政策扶持的背景下,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根据充电联盟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充电桩保有量从 2017 年末的 44.57 万台增长至 2022 年末的 520.96 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63.51%;其中公共直流充电桩从 2018 年末的 10.94 万台增长至 2022 年末的 76.10 万台,公共交流充电桩从 2018 年末的 18.93 万台增长至 2022 年末的 103.60 万台,均实现大幅增长。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C、换电站

在过往的十年间,受换电站建设成本高、电池标准不统一、企业间技术封闭、行业缺乏适合的商业模式、各方利益难以均衡等因素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换电产业发展较为缓慢。随着我国换电技术不断发展,商业模式逐渐成型,加上充电设施分布不均、利用率低、现阶段充电时间相对较长、车辆续航里程短等问题的凸显,换电模式重新引起各方重视。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缓解新能源汽车补能环节中的诸多矛盾,国家各部委开始频繁出台新能源汽车换电产业的扶持政策,核心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推广换电模式应用、鼓励车电分离商业模式、支持换电站建设、研究制定换电领域国家标准等方面,我国换电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21 年 11 月 1 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 4 月份批准发布的《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GB/T40032-2021)正式实施,这是在我国在换电行业制订的第一个基本通用性国家行业标准,包括安全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内容,将有助于提升使用换电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在机械强度、电气安全、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标准,引导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产品研发。2022 年 3 月 18 日,工信部发布的《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要推进纯电动汽车车载换电系统、换电通用平台、换电电池包等标准制定,进一步推动了换电标准化的进程。根据充电联盟数据统计,中国大陆换电站保有量从 2015 年末的 10 座增长至 2022 年末的 1,973 座,其中 2022 年增长率高达 52.00%。在国家政策支持及各厂商积极布局换电站的背景下,预计中国大陆换电站数量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③充电模块市场规模

作为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设备的核心部件,充电模块将直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设备设施行业的发展。目前,充电模块的主要应用领域为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桩,直流充电桩市场规模的增长直接带动充电模块市场规模的增长,也推动充电模块产品和技术的升级。一方面,充电模块在直流充电桩中起到将交流电网中的交流电转换为可为动力电池充电的直流电的作用,是直流充电桩实现其功能的核心部件,国内市场充电模块成本占据整个直流充电桩成本的 45%至 55%左右,随着直流充电桩整体市场的快速增长,充电模块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增量空间;另一方面,应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提升和快速充电的要求,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应用所面临的充电难、充电慢问题,大功率直流充电桩已成为刚性需求,进而对充电模块产品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迫使充电模块厂商在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不断调整,推动充电模块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

总体上看,充电模块的市场空间与直流充电设备的市场空间呈正相关关系,而直流充电桩的市场空间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又呈正相关关系。自 2020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迎来快速增长。根据公安部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 2020 年末的 492.00万辆增加至 2022 年末的 1,310.00 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63.17%。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高,预计未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速将有所放缓,因此自2023 年至 2025 年,增长率分别按 55%、45%、35%估计,预计至 2025 年,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 3,974.70 万辆。

在直流充电桩保有量方面,目前中国大陆直流充电桩以公共直流充电桩为主,公共直流充电桩保有量是直流充电桩保有量的主要来源。根据充电联盟公布数据计算显示,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车桩比从 2020 年末的 2.93:1 下降至 2022 年末的 2.51:1,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44%,按照-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估计,2025 年车桩比将下降至 2.02:1,结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测数据,预计至 2025 年,中国大陆充电桩保有量将达到 1,968.71 万台。2022 年末中国大陆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占充电桩保有总量的比例为 34.50%,按照 35%的占比估计,预计至 2025 年,中国大陆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将达到 689.05 万台。2022 年末中国大陆公共直流充电桩占公共充电桩的比例为 42.35%,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需求的增加与充电设备技术的发展,直流充电桩未来占比有望提高。若按 2022 年末的占比保守估计,预计至 2025 年,中国大陆公共直流充电桩保有量将达到 291.81 万台。

为满足新能源汽车快速补能的需求,我国直流充电桩的功率不断提高,根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年报(2021)》中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直流充电桩平均功率从 2016 年的 70KW 提升至 2020 年的 131KW,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6.96%。按照 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估计,预计至 2025 年,中国大陆公共直流充电桩平均功率将达到 167.19KW。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由上表,预计至 2025 年,中国大陆充电模块市场保有量将达到 4,878.81 亿瓦。目前,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设备设施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规模较大比例,但随着全球其他区域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车桩比不断改善,预计全球其他区域充电模块市场规模将呈现较大增长潜力。

(2)区域分布

①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的区域分布

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保护是全球范围内的关注要点,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战略举措。目前,中国大陆、欧洲和美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要市场。中国大陆方面,尽管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实施财政补贴退坡政策,但市场规模仍快速增长,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比例从 2020 年的 41.54%增长至 2022 年的 62.29%,反映了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市场成功从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欧洲方面,在主要国家加严排放限制、加大新能源汽车财税优惠、加速产业布局等举措下,欧洲区域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重要的增长动力。2019 年 12 月,欧盟委员会公布《The EuropeanGreen Deal》,表明将通过立法等方式促使欧盟地区在 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政策的推动下,欧洲区域新能源汽车销量在 2020 年首次超越中国大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比例达到 43.68%。美国方面,相比中国大陆和欧洲,其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较为缓慢,销量增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比例由 2016 年的 22.98%降至 2022 年的 9.53%,但随着美国政府在 2021 年推出多项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美国未来有望重新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相同,全球充电桩市场也以中国大陆、欧洲和美国为主。中国大陆方面,在“十三五”期间,充电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生态稳步形成,建成了全球数量最多的公共充电桩,其中,中国大陆公共快充充电桩保有量在全球中的占比由 2016 年末的 73.33%上升至 2021 年末的82.60%,公共慢充充电桩中国保有量占比由 2016 年末的 33.59%上升至 2021 年末的 56.04%,均不断提升。欧洲方面,作为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公共充电桩数量仅次于中国大陆,欧盟委员会在其“Fit for 55”环保减排一揽子计划中提出,各成员国要实现主要道路每隔 60 公里就有 1 座新能源汽车充电站,为欧洲区域的充电站建设设立了明确的目标。美国方面,其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占全球公共充电桩保有量的比例逐年下降,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2021 年 12 月,美国拜登政府在其发布的《 FACT SHEET:The Biden-⁠Harris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Action Plan》中提出,将为各州提供 50 亿美元的拨款用于建设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目标建成 500,000 个充电桩,该政策的实施预计将极大促进美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的增长。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②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换电站的区域分布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区域分布主要受地方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根据 2022 年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上险数区域分布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上述地区有着较为密集的产业扶持政策、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充电基础设施,有助于新能源汽车更好地推广。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在充电桩区域分布方面,据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末,中国大陆公共充电桩保有量排名前十的区域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湖北、山东、安徽、河南、福建,合计占比达 71.29%,反映出目前中国大陆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一方面,经济较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对传统燃油汽车的限牌限购政策和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的鼓励政策,新能源汽车普及程度较高;另一方面,经济较发达地区普遍推广绿色公交,新能源公共交通普及程度也较高。因此,较高的新能源汽车普及程度带动了更大的充电需求,与此同时,新能源出租车、物流车等新能源专用车的推广对于充电桩利用率的提升提供了一定保证,从而提高充电桩运营企业的建桩积极性。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在换电站区域分布方面,据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末,全国共有换电站 1,973 座,其中北京以 289 座居首,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吉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分列第 2 至 10 位,前十地区合计占比达 73.80%,与公共充电桩区域分布相同,换电站主要分布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程度较高的经济较发达地区。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三、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趋势

近年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战略举措,纷纷从战略规划、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等方面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陆续制定了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战略规划,具体如下: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此外,全球车企也相继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具体如下: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Global EV Outlook 2023》显示,2022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14%,是 2019 年的 5.4 倍;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19年的4.70%增长至2022年的 25.60%,实现大幅增长。未来,随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政策的支持、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的提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发展趋势

为配合整车的销售,部分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商会选择自建充电桩吸引消费者。为提升消费者充电体验,缩减充电时间,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商通常会为其消费者提供大功率直流快充方案。功率为电流和电压的乘积,因此,提高充电功率可以通过提高充电电流和提升充电电压予以实现。

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提升充电电流能够提高充电功率,但根据焦耳定律,充电电流的提升将大幅增加充电过程中的热量释放,进而对充电设备的散热性能提出较高要求。以特斯拉大电流快充方案为例,其 V3 超充桩峰值工作电流超过600A,需要使用直径更大的线缆及液冷充电枪,对散热技术要求更高。目前,充电设备散热技术及方案逐步成熟,液冷充电桩、液冷充电枪等已开始逐步应用,超级充电桩有望得到进一步推广。

在电流一定的情况下,提升充电电压能够提高充电功率,且不会显著增加充电过程中的热量释放;在充电功率一定的情况下,提升充电电压可以大幅减小充电电流,显著降低充电过程中的热量释放,因此,提升充电电压成为了许多新能源汽车厂商的选择。由于目前广泛使用的硅基功率半导体的耐压能力限制,新能源汽车厂商普遍采用 400V 电压平台架构。2019 年保时捷推出的 Taycan 首次推出 800V 电压平台架构,充电功率最高可达 350KW。相较于 400V 电压平台,800V电压平台工作电流更小,可以节省线束体积、降低线路内阻损耗,提升功率密度和能量使用效率。2021 年后,高压快充方案受到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厂商的青睐,现代、起亚、北汽、广汽、小鹏等厂商相继推出 800V 电压平台,高压快充成为新能源汽车厂商增加产品亮点的重要举措。

未来,充电设备散热技术的发展以及新能源汽车电压平台的提高,将会带动大电流、高电压的大功率快充需求,从而推动高压大功率充电模块需求的增加。

(3)充电桩行业发展趋势

①车桩比进一步下降

车桩比是衡量充电桩建设程度的关键指标。2015 年,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中提出了到 2020 年我国车桩比达到 1:1 的战略目标。截至 2022 年末,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 1,310.00 万辆,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合计保有量为 520.91 万台,车桩比从 2017 年末的 3.43:1 下降至 2022 年末的 2.51:1,呈下降趋势,但距离政策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为实现既定车桩比目标,且考虑到中长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充电桩保有量也将快速增长,可以预见以充电模块为核心器件的大功率直流充电桩增长潜力巨大。

②公私桩保有量占比趋于稳定

从 2018 年末至 2022 年末,中国大陆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从 299,752 台增加至1,797,488 台,私人充电桩保有量从 476,869 台增加至 3,412,143 台,在数量上均大幅增加。从比例上看,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的占比结构总体维持在 4:6 左右。目前来看,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数量均呈较快增长趋势,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公私桩保有量占比仍将趋于稳定。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③直流充电桩占比上升

直流充电桩是目前充电模块最主要的下游应用领域。直流充电桩桩体体积和占用面积较大,目前多数应用于集中运营的充电站中,即主要应用于公共充电领域。

纵观 2018 年末至 2022 年末中国大陆公共充电桩中直流充电桩和交流充电桩的比例变化,公共直流充电桩桩占比从 2018 年末的 36.62%上升至 2022 年末的 42.35%,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直流充电桩与交流充电桩相比功率较大,充电速度更快,但建设成本较高,占地面积较大,对电网供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数量相对较少。但随着用户对快速充电需求的增加,提高新能源汽车充电速度将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计未来直流充电桩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充电模块作为直流充电桩的核心部件,未来也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④充电站运营市场集中度较高,但呈降低趋势

从运营端来看,充电桩运营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导致了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截至 2022 年末,在中国大陆充电站运营商中,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 2 万台的共有 14 家,其中特来电、星星充电和云快充分别运营 36.29 万台、34.28 万台和 25.94 万台,处于前三的市场地位。整体上看,运营商运营充电桩数量占总量的 86.31%。由于充电站建设和运营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回本周期长,其行业特性决定了企业需要具有资金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互联网思维和服务意识,具有较高的行业门槛,因此目前行业保持着较高的市场集中度。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注:公共充电桩指为社会车辆(全部或部分)提供充电服务,而进行建设运营的充电桩

虽然目前中国大陆公共充电桩运营市场仍保持着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但随着行业政策出台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市场各参与主体对建设和布局充电基础设施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公共充电桩运营市场集中度呈下降趋势。2021 年 6 月底、2022 年 12 月底,前三大、前五大、前十大运营商公共充电桩数量占比分别从66.90%、79.13%和 90.29%下降至 53.69%、69.83%和 86.31%。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4)换电行业发展趋势

为满足动力电池的充电需求,换电站需要使用充电柜等直流充电设备,而充电模块是直流充电设备必不可少的核心部件。目前,中国大陆换电站运营市场主要由蔚来、奥动新能源和杭州伯坦三家企业参与。根据充电联盟数据统计,蔚来换电站建设规模最大,截至 2022 年末,蔚来在国内建成换电站 1,300 座,占比高达 65.89%;奥动新能源建成换电站 565 座,占比为 28.64%;杭州伯坦建成换电站 108 座,占比为 5.47%。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当前,各运营商纷纷明确“十四五”期间的建站规划。根据充电联盟发布的《2021 年度中国电动汽车换电生态发展》数据显示,奥动新能源计划至 2025 年在全国建成 10,000 座换电站;杭州伯坦计划至 2025 年在全国建成换电站累计超过 2,000 座;协鑫能科计划至 2025 年建成 6,000 座换电站,其中乘用车换电站建设目标为 3,600 座。未来,随着国内换电市场前景不断明朗,行业内企业将会更加积极布局、规划换电站建设,市场竞争将逐渐加剧,国内换电市场格局将迎来较大变革。

(5)充电模块技术发展趋势

在新能源汽车实现了高续航里程之后,充电难题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后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行业内主要有三大类解决方案,第一类是以蔚来为代表的换电方案,第二类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大电流快充方案,第三类是以保时捷等为代表的高压快充方案。三种方案均需要通过充电模块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这对充电模块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功率等级的提升,充电模块的内部结构设计难度和电子元器件集成难度也随之提高,在保证充电模块能够适配高电压平台的同时也要尽可能提高产品的功率密度和转换效率,保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维护成本和迭代成本,并提升电能利用效率,减少电能损失。

①大功率、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宽电压范围趋势

A、大功率

充电模块的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模块输出的电能,充电模块功率越大,单位时间内输出的电能越多。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动力电池容量和充电倍率得到有效提升,为匹配快充需求,直流充电桩的输出功率也朝着更大方向发展。作为直流充电桩的核心部件,单个充电模块的功率大小和充电模块的数量直接决定了直流充电桩的功率大小。充电模块的功率由早期的 3KW、7.5KW、15KW,发展至目前以 20KW 和 30KW 为主的市场应用格局,并有望向 40KW 甚至更高功率等级

的应用方向发展。

B、高效率

充电模块的效率通常指转换效率,即充电模块的输出功率和输入功率的比值,体现充电模块对电能的利用效率。充电模块从电网获取的电能在工作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能量损耗,转换效率越高,能量损耗则越低。具有高转换效率的充电模块为用户节省了电费,节约了能源,是充电模块绿色环保发展趋势下的必然要求。

C、高功率密度

提高直流充电设备输出功率主要通过增加充电模块数量或提高单个充电模块的功率,以提高直流充电设备总功率的方式实现。在充电桩体积一定的情况下,无法持续通过增加充电模块数量以提升单桩功率,而提高单个充电模块的功率密度是实现单桩功率提升的有效路径。

D、宽电压范围

不同新能源汽车车型具备不同的充电电压等级,直流充电设备要想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需要输出相对应的电压,而直流充电设备的输出电压范围取决于充电模块的输出电压范围。目前,新能源汽车根据带电量不同选择不同的充电电压等级,一般新能源小型代步车的充电电压通常为 48V、60V 和 72V;一般新能源乘用车的充电电压范围约为 250V 至 450V;新能源大巴车、公交车等中大型车辆由于带电量较大,其充电电压范围约为 450V 至 700V;保时捷 Taycan、小鹏G9 等高压车型充电电压可达 800V。未来,随着对续航里程、充电速度要求的提高,部分新能源汽车电压范围有望升至 1,000V。2020 年 6 月,国家电网联合中电联发布《电动汽车 ChaoJi 传导充电技术白皮书》,推动 ChaoJi 充电标准的制定与发展,其中充电接口设计方案的最高电压达 1,500V,预示了高压化的行业发展方向。为了能够覆盖更多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充电电压需求,实现单个充电桩可为多种新能源汽车车型提供充电服务,充电模块未来也将继续往更宽输出电压范围的方向发展。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②散热模式不断改进

在散热模式方面,目前行业内的主流散热模式为直通风的风冷模式,但由于充电桩长期暴露于室外空间,室外较为恶劣的环境容易导致充电模块发生故障。为解决该问题,行业内主流生产商不断改进散热模式,提高充电模块的防护性,发展出独立风道散热方式。通过优化风道设计,将电子元器件设计在模块上方密闭箱体中,散热器放置在密闭箱体下侧,散热器与密闭箱体四周进行防水防尘设计,发热电子元器件集中贴在散热器内侧,风扇仅对散热器外侧吹风进行散热,使电子元器件免于粉尘污染和腐蚀,大大减少了产品故障率,提高了充电模块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风冷散热模式采用高转速风扇强力排风,再加上充电桩的散热风扇,会产生较大噪音。为降低噪音,提高产品防护性,行业内发展出液冷散热模式。与风冷充电模块相比,液冷充电模块系统内部的发热器件通过冷却液与散热器进行热交换,噪音更低。同时,液冷充电模块采用全封闭设计,与灰尘、易燃易爆气体等杂质杂物无接触,具有更高防护性,进而提升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液冷散热模式相比风冷散热模式具有低噪音、高防护性的优点,但目前成本较高,适用于对噪音和防护性要求较高的场景。未来,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液冷散热模式有望成为风冷散热模式的重要补充。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及产业链分析-有驾

四、行业竞争格局

1、进入行业的壁垒分析

(1)技术壁垒

新能源汽车充电模块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电力电子功率变换电路拓扑、嵌入式软件控制算法、高频磁性元件设计、大功率散热结构及先进制造工艺等方面,需要综合运用电路原理、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技术等学科知识。

充电模块内部结构复杂,内含电子元器件众多,单个充电模块内含超过2,500个电子元器件,是影响直流充电设备性能的重要部件。直流充电设备的快充能力是通过大电流和高压化来实现大功率的电能输出,这对充电模块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电压和功率等级的提升,充电模块的电力电子功率变换电路拓扑、嵌入式软件控制算法、高频磁性元件设计、大功率散热结构设计等方面的难度也随之提高,同时也要保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对充电模块厂商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充电模块的技术门槛。

(2)人才壁垒

新能源汽车充电模块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均需要大量不仅掌握理论知识、具备实践经验,还需要了解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人才,只有同时深刻理解技术和行业,才能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产品,并对产品进行持续优化、升级和迭代。对于新进入企业而言,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积淀,才能够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研发技术团队。同时,出于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及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考虑,企业还需要配备与之匹配的生产管理、市场开拓、售后服务团队。因此,对于潜在的新进入者,人才队伍的搭建构成其进入行业的重要壁垒。

(3)客户壁垒

行业下游主要是充电桩生产商、换电设备生产商、充电站运营商、换电站运营商、新能源汽车厂商,充电模块的产品质量、供应稳定性对于上述客户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因此下游客户会制定严格的供应商认证考核制度,充电模块企业需经过现场资质考察、样品检验、产品试制等阶段后才有机会成为其合格供应商。一般情况下,要通过大客户的认证,从递交供应商申请资料到最终进入体系通常需要较长时间。供应商的考核从企业实力、产品情况等多个方面着手,内容涵盖企业规模、生产配合度、产品稳定性、技术能力、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服务情况等。即使达成上下游合作关系,双方也是采用逐步加大订单及供应量的方式进行合作。

同时,出于处于品质稳定性考虑,企业一旦进入客户的合格供应商名录,只要产品质量、交期等方面能够持续满足客户需求,合作关系一般较为稳定。特别是下游大型客户选择充电模块供应商时,还要考察充电模块厂商的长期供货能力,通常情况下供货能力充足的企业能够与大型客户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相对于新进入者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4)供应链整合壁垒

新能源直流充电设备行业的核心部件,单个充电模块内含超过2,500 个电子元器件,所需的原材料包括功率器件、磁元件、电容、PCB、结构件、芯片等,种类较为繁杂,供应链上的厂家数目众多,需要较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产品研发设计、采购环节到最终销售环节的全过程,实现高效的供应链管理需要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经验丰富的行业管理人才、企业内外部环节的密切合作与配合等一系列要素。对于行业的新进入者而言,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与积累才有可能形成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2、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行业内充电设备厂商、充电站运营企业相对较多,主要从事充电模块业务的企业较少。

3、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1)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数字能源”)成立于 2021 年,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00%控股公司,主要面向企业/行业客户提供清洁发电、交通电动化、站点能源、数据中心能源、嵌入式电源等产品和解决方案,致力于将电力电子技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绿色、低碳的电力电子产品。

(2)中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中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新能源”)成立于 2014 年,是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100%控股公司,主要从事充电桩电源模块业务与无线充电业务。

(3)英可瑞(300713.SZ)

深圳市英可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可瑞”)成立于 2002 年,于2017 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英可瑞专注于电力操作电源、电动汽车充电电源、其它电源领域业务。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包括电动汽车充电电源模块、电动汽车充电监控模块、电动汽车充电电源系统等。2021年,英可瑞新能源汽车领域营业收入为 16,824.71 万元。

(4)盛弘股份(300693.SZ)

深圳市盛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弘股份”)成立于 2007 年,于2017 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盛弘股份专注于工业配套电源、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电池化成与检测设备领域业务。其中,电动汽车充换电领域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包括分体式及一体式充电设备、交流充电桩、恒功率充电模块、充电站建设及运营管理服务等。2022 年,盛弘股份电动汽车充电设备领域营业收入为 42,588.86 万元。

(5)通合科技(300491.SZ)

石家庄通合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合科技”)成立于 1998 年,于 2015 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通合科技专注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军工装备领域业务。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包括充换电站充电模块、充换电站充电电源系统(充电桩)解决方案、车载电源产品等。2021年,通合科技新能源汽车领域业务营业收入为 13,542.80 万元。

(6)深圳英飞源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英飞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飞源”)成立于 2014 年,是一家专业电能变换的高科技公司,以电力电子技术为核心,专注于数字控制的交流和直流的电能变换,产品包括电动汽车充放电模块、智能直流电源、充电系统解决方案、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7)深圳市永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永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联科技”)成立于 2007 年,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应用领域、储能及微电网应用领域、HVDC 电源系统、电力操作电源系统、大数据云平台及投资。其中,新能源汽车应用领域产品包括充电模块电源、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充电站解决方案、充电运营管理云平台。

4、行业面临的机遇

(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程将进一步加速。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密集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备设施相关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充电模块作为充电桩的核心部件,其行业的发展也受到相关政策和规划的促进作用。

2022 年 10 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意见》,提出要推进铁路电气化和机场运行电动化,加快高速公路快充网络有效覆盖。2022 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优化公共充换电设施建设布局,加快建设充电桩”的政策意见。2022 年 1 月,发改委等 10 部门共同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完善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推进机制、逐步提高快充桩占比、加强县城乡镇充电网络布局等政策意见。2021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了《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行动方案。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持续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相关的产业环境不断改善,产业发展呈现巨大潜力,也对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产生积极影响。

(2)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快速发展

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方面,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年度销量、保有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年度销量从 2016 年的 30.17 万辆增加至 2022 年 654.78 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67.01%;保有量从 2016 年末的 91 万辆增加至 2022 年末的 1,310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55.97%。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大陆充电桩保有量从 2017 年末的 44.57 万台增长至 2022 年末的 520.96 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3.51%。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车桩比从 2017 年末的 3.43:1 下降至 2022 年末的2.51:1,但距离《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中车桩比达到 1:1 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保有量仍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大功率直流充电设备增长潜力巨大,充电模块未来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3)技术升级为行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近年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新应用、新需求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充电模块的技术发展、产品优化和新品开发。DSP 芯片等实时数字控制半导体芯片的技术进步,相关电力电子数字控制技术的发展,电路拓扑结构设计的优化,以及新型电力电子元器件的不断更新,碳化硅、氮化镓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技术的递进,为充电模块的转换效率、功率密度、防护性、智能化等性能的持续提升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保障。同时,充电模块的升级换代也加速了行业内新应用、新需求的产生,推动诸如小直流快充、V2G 等新应用领域的兴起,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5、行业面临的挑战

(1)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

目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叠加全球经济衰退等多方面不确定因素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放缓,进而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设备设施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若未来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可能对行业发展产生较大冲击。

(2)原材料供应紧缺及价格波动

充电模块等产品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功率器件、磁元件、电容、PCB、结构件、芯片等。其中,功率器件、芯片等半导体材料的供应受供需关系、国际政治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供应情况和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主要原材料供需关系和市场价格的波动将会从产品成本、供应稳定性、交货及时性等多个方面对产品生产产生影响。同时,与新能源汽车行业联系紧密,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功率器件、芯片等半导体材料较多,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功率器件、芯片等半导体材料主要依赖进口,国产化率尚显不足,我国新能源汽车重要原材料的供应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会对行业发展产生影响。


END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充换电公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