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问界M9以“日均400台、十个月16万大定”的数据,成为50万级市场首个打破BBA垄断的中国新能源车。消费者一边惊叹其鸿蒙座舱、ADS智驾的科技魅力,一边质疑:“售价近50万的车,成本到底多少?华为和赛力斯赚了多少?”本文将从供应链拆解、财报数据、技术溢价三大维度,揭开问界M9的成本真相。
【制造成本拆解:33万成本如何撑起56.98万售价?】
以顶配纯电Ultra版(56.98万元)为例,其成本结构如下:
三电系统:技术升级与规模降本并行
电池:宁德时代97.68kWh麒麟电池(单价约6.55万元),占三电成本的78%。2024年三元锂电池成本同比下降32%,但仍是整车最贵部件。
电机/电控:华为DriveONE电驱系统成本约1.85万,800V高压架构分摊成本约2万元。三电总成本8.4万,占比44%。
智能软硬件:华为技术溢价的核心战场
智驾系统:4颗激光雷达+29个传感器+ADS 3.0算法,成本约2.3万;
鸿蒙座舱:15.6英寸中控屏+AR-HUD+车机芯片,成本约1.8万。智能模块合计4.1万,占总成本12%。
车身与选装:豪华定位的“面子工程”
基础车身:9000吨压铸后底板+全铝底盘,成本5.28万;
选装配置:投影系统、零重力座椅等溢价6.2万,按58%折算成本3.6万。车身与内饰总成本7.7万。
其他隐性成本:研发与供应链的长期投入
物流、营销、供应链管理均摊约4.3万/台,华为智驾研发投入超120亿元,均摊至每台车约0.8万。
综合制造成本约33万元/台,按56.98万售价计算,单车毛利润约17万,毛利率34%。
【财报真相:毛利润34%≠净利润12万?】
赛力斯2024年财报显示,全年销量49.7万辆(同比+97%),营收破千亿,但整体毛利率仅25.5%(单车毛利约12.75万),与理论值存在差异,原因包括:
研发摊销:ADS智驾系统、鸿蒙生态前期投入需均摊至每台车;
选装溢价:顶配车型选装配置溢价达6.2万,仅58%计入成本核算;
渠道费用:华为线下门店分成约占售价的10%-15%。
【争议焦点:50万买问界M9,是智商税还是技术红利?】
支持者认为:
技术平权:鸿蒙座舱+ADS智驾的体验超越百万级豪车,激光雷达、800V平台等硬件成本不菲;
规模效应:年销近50万台的规模摊薄研发成本,未来OTA升级可持续增值。
反对者质疑:
品牌溢价过高:同级星纪元ET顶配成本仅15万,问界M9硬件成本未翻倍,差价主要来自华为品牌;
竞品对比:宝马i5、蔚来ES8等车型在续航、豪华配置上接近,但售价低10%-20%。
高端车的价值,不止于成本账簿
问界M9的高毛利背后,是华为技术赋能与赛力斯制造能力的双重突破。消费者支付的不仅是硬件成本,更是“科技车皇”的体验溢价。当一辆车能同时满足“面子”与“里子”,成本与售价的争议或许已不再重要——市场会用销量投票,而时间将验证其长期价值。
你认为50万的问界M9是物超所值,还是为信仰充值?欢迎评论区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