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换费用高维修难 新能源车主陷电池焦虑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快速增长,自2016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50万辆后,仅用两年时间便突破百万辆规模,2024年更是一举突破千万辆大关。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出现了明显波动,呈现出连续回落的走势。究其原因,除去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外,车辆本身的动力电池问题逐步浮出水面。

  动力电池脱保引发连锁反应 新能源汽车销量起伏明显

更换费用高维修难 新能源车主陷电池焦虑-有驾

  从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进程来看,短短数年间就已达到千万级的市场规模,并且份额还在不断扩大。不过,伴随着车辆使用年限的增长,大量新能源车型将面临动力电池脱保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多数车企对于新能源车核心的动力电池质保政策为八年或12万公里(部分车企首任车主终身质保,非首任是八年),如特斯拉、大众、丰田、宝马等。随着质保期限将至,大量动力电池面临脱保或需要更换的情况。然而,一些新能源车主却发现,动力电池的维修或更换费用远远超过了车辆的二手车残值,甚至高于车辆本身的价格,导致车主在出售二手车时难以获得满意的价格,造成经济损失。此外,由于长时间使用后的动力电池风险系数更高,保险公司往往会对新能源汽车的保险费用进行上调,进一步增加了车主的经济负担。基于以上因素,部分持币待购的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开始转变,因为担心动力电池耐久性转而去选择燃油车。

  动力电池衰减情况普遍 新能源车主深陷电池焦虑

更换费用高维修难 新能源车主陷电池焦虑-有驾

  作为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性能往往决定着车辆的使用寿命。然而,从车质网投诉数据来看,动力电池异常衰减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普遍存在的问题。2024年,车质网受理关于动力电池异常衰减的投诉共计434宗,占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投诉总量的16.6%。有车主向车质网反馈,自己购买的新能源汽车使用还不到两年,续航达成率便降至不足50%,车辆动力电池衰减情况严重,引发车主焦虑。

  现阶段,部分车企针对动力电池衰减问题制定了相关质保政策。例如,某车企推出了不限首任车主、全周期覆盖的电池免费换新政策。其中共分了3个阶段,2年或5万公里、5年或10万公里和8年或16万公里,分别对应的电池衰减值为15%、25%和35%。这个政策虽然出发点是为车主缓解动力电池衰减焦虑,但电池衰减值是否达到标准是车企说了算,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另一方面,车辆可能刚过质保期,电池衰减值就达到官方规定的标准,但此时已无法享受到“免费换新电池”政策,车主陷入无处喊冤的境地。另外,车主如何快速获取权威电池健康报告,精准锁定维权证据也是一大难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动力电池衰减问题,延长新能源汽车使用寿命并降低车主的经济负担,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2025年1月起,工信部联合多部门正式实施新版《新能源汽车年检技术规范》,首次将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列为必检项目。包括电池容量衰减率、充放电温度控制、绝缘性能等关键指标的检测,旨在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修或更换主要由车企或动力电池厂商自建的售后体系把控。这些厂商通过技术封锁和系统权限设置,限制了第三方服务商进入。由于车企在动力电池方面存在技术壁垒,车主维修或更换动力电池时只能选择官方指定的4S店。车企和4S店具有定价权,车主不得不接受“天价”维修或更换费用。如果车主在非4S店渠道维修或更换动力电池,不仅会影响到动力电池和整车质保,导致脱保情况发生。而且会影响到电池性能,车企可能会针对通过第三方渠道更换的电池进行功能锁定,导致车辆无法使用。严重的话,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如第三方电池无法联动整车冷却系统,引发热管理系统故障;电芯出现一致性差异,导致性能缺陷等。

  此外,车主私自更换第三方电池还可能面临法律纠纷,河南某维修店应车主要求,为一辆新能源汽车更换了电池,却因此被车企以“非法改装”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罪名告上法庭,法院最终判决修车师傅有期徒刑六个月,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金8万元。无独有偶,一对从事汽车电路维修的兄弟因应车主需求,通过技术手段修改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数据,同样被判刑六个月,并被没收违法所得5千元。以上案例反映出,车企通过技术封锁和数据控制,牢牢掌控着动力电池售后服务的话语权,形成绝对垄断地位。

  尽管现阶段动力电池的原材料成本在不断下降(碳酸锂的价格从2022年一吨超过60万元,已大幅下降至2024年底的约7.69万元),动力电池的更换费用却并未随着原材料价格跳水而降低。一方面,车企从电池制造商采购动力电池后,往往会以高于采购成本的价格出售,拥有绝对的定价权;另一方面,某些自研动力电池的车企每年都会投入巨额研发资金,导致新型动力电池成本不断上升,其中很大一部分也将转嫁给已经脱保但有电池更换需求的老车主。同时,由于新型动力电池无法完全兼容老车型,维修和更换变得更加复杂,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更换动力电池的费用居高不下。

  技术、政策共同发力 助推动力电池更换成本不断下降

更换费用高维修难 新能源车主陷电池焦虑-有驾

  根据上述分析来看,新能源车主的电池焦虑主要来源于对动力电池衰减与用车周期的矛盾,以及动力电池维修或更换成本与车辆残值的矛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车主的焦虑,建议车企在研发过程中,对动力电池进行合理规划升级,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周期,便于后续维修或更换。另外,车企在研发新型动力电池的同时,保留老款车型动力电池的备件,确保车辆在电池质保期外仍能获得必要的维修或更换服务。

  对于行业来说,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价格的监管,并制定更换动力电池的相关价格标准,是保障车主权益、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动力电池价格的透明度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车主的切身利益。加强监管可以确保车主在维修或更换动力电池时享受到公平、合理的价格,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价格欺诈而受到经济损失。在制定价格标准时,应综合考虑动力电池的成本构成、市场供需情况、技术进步等因素,并建立价格调整机制。当技术进步或成本降低导致动力电池价格下降时,应及时调整价格标准,确保车主能够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普惠。另外,呼吁政府通过政策手段,在不影响新能源汽车原有质保权益的基础上,鼓励更多第三方机构参与动力电池更换,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选择。第三方机构加入不仅可以扩大服务的覆盖面,还能推动动力电池更换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总结: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因动力电池脱保、更换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摆在新能源车主面前的一道难题。解决新能源车主的电池焦虑,可以从技术优化、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创新等多维度协同发力,通过控制动力电池制造成本、规范动力电池更换价格标准、提供更多动力电池更换途径等举措,逐步降低动力电池维修更换费用,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