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

压死日本汽车的,不是电动车,而是发动机。

2014 年,日本汽车界有个大动作。

丰田、本田、日产、铃木、三菱等八家日本车企组了个发动机联盟,要对汽车发动机搞技术革命。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他们的目标挺高,差不多要在 2020 年前,把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到 50%上下。

大家都知道,汽车发动机的技术指标有很多,热效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热效率越高,汽车的油耗就越低。

日本汽车是靠油耗称霸世界的。

要是日本汽车联盟的目标能实现,那燃油经济性将再提高三成以上,其他国家就惨了。

所以日本再次把这次发动机革命当作“国家战略”,一定要在汽车领域来一次技术大升级。

这消息一出来,整个汽车产业都轰动了。

其他国家的车企压力很大啊。

原因就一个,日本车企太猛了。

那时,丰田汽车销量刚超过一千万辆,超过大众、通用等欧美车,连续三年居全球汽车销量榜首。

再加上本田的 436 万辆,还有雷诺日产联盟的近 850 万辆销量等等。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据粗略估计,日本发动机联盟的汽车销量在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实力绝对是世界第一。

除非欧洲和美国也像日本一样各自组联盟,不然没人打得过这个联盟,但欧美可没日本车企那么团结。

所以日本发动机联盟挺被看好的,没人觉得这个联盟会失败。

但是十年过去了,这个联盟还是黄了。

日系车企没有一家能超过 50%的热效率,发动机联盟不仅没带来技术突破,看家的发动机技术还被赶超了。

最关键的是,打败他们的不是欧洲车企联盟和美国车企巨头,而是中国车企,而且中国车企都没组联盟,就集体突破了。

吉利中国星智能双擎热效率超 44%,奇瑞鲲鹏超 44.5%,比亚迪发动机热效率更冲到 46%以上,且已量产。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太疯狂了!

除了它们,上汽、长安等车企的发动机热效率也达到了 45%左右。

丰田汽车急得连夜发消息称自家也有 46%!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实验室产品。

哇塞,人们都惊呆了!以前日本车企的发动机技术可牛了,现在居然被人说落后了!

中国车企发动机集体崛起,让日本车企和其他吃瓜群众都惊呆了。敢情列强竟是我们自己?

发动机厉害,中国油车就大批出海了。

2023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世界第一,比日本还多,而且不是靠电动车,是燃油车,占比超 75%。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很多人到现在都还没搞清楚中国发动机是怎么超过日本的。

倒退十年,谁都觉得我们的发动机超不过日本。

2010 年前后,有个家伙在某网站发了个很火的帖子:中国能造出世界主流的发动机吗?

这个帖子很火,有上千人回答,可那时的回答几乎都清一色地看衰中国发动机。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我瞅了一眼,不少业内人士从零部件到技术,各种论证中国造不出主流发动机,最后得出的结论一致。

也有一小部分人替中国车企说话,但这也就是鼓励性质的,就跟说“自家孩子还小,长大肯定有出息”似的。

这话说得有点勉强。

我当初看这个帖子,都不晓得他们为啥子那么悲观?

但是我去看了一下当年中国的发动机技术储备,才发现是我误会他们了。

仅仅十年前,我们发动机跟日本的差距老鼻子大了。

在 2010 年以前,中国根本就没有啥好的发动机,自己造不出来,也买不到高性能的。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大多用的是三菱产的发动机。

比亚迪、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汽车,能买到的最先进发动机,是三菱提供的 4G6 系列和 4G1 系列发动机。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三菱发动机跟丰田和本田比,本来就不太行,就算在三菱内部,这两款发动机也不是最先进的。

即便这种二流发动机,也能称霸整个中国市场。

一度,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有 90%以上搭载的都是这两款发动机,且中国车企想买也买不到。想采购的中国车企不仅要高价购买,还必须搭配三菱的变速箱一起买,业内称之为三菱霸王条款。

作为对手的日本汽车公司呢?

在 2016 年,主流的发动机热效率在 33%-37%之间,可日本丰田却推出了一款新型的 2.5 升汽油发动机。

它的热效率高达 40%以上,足足提升了 3 个百分点。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小瞧这点差距可不行!

理论上,人类技术水平能达到的极限大概是 50%,而且越接近极限越难,最后 0.1%的突破可能比前面 99%的总和都难。

所以热效率提高 3 个百分点,很多车企都不敢想。

可丰田如此,其他各家日本车企也一样,它们都有自己领先世界的独门绝技。

比如说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技术”,这发动机热效率提高了 9%呢,好多人都叫它“省油仙人”。

此外,本田的“地球梦科技”,将一系列发动机先进技术集于一身,从而打造出了百公里油耗仅为 5.3L 的新款飞度。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都知道飞度这款车,它其实挺“垃圾”的,啥配置都没有,就一个收音机能用,结果销量还特别好,以前一直是中国 A0 级汽车市场的销冠。

没别的原因,就是真的省油。

销量太火了,车主们戏称“买发动机送车”。

丰田混动发动机采用行星齿轮技术,把混动做到其他车企难以企及的地步,这才是让全球汽车最绝望的。

大众想买日本车企的混动发动机都买不到,被拒绝了。

那时候日本车企的发动机真的很厉害,让人觉得没戏了,所以很多人都不觉得中国汽车能行。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不过,让人更难受的不是技术差,而是中国发动机几乎被日本专利给卡死了。

日本车企在全球疯狂抢注发动机专利,布下了天罗地网般的专利大网。

丰田在申请技术专利时,不搞单打独斗,而是把复杂专利拆分成几个主要技术和数不清的辅助技术,再拿到全世界去申请专利。

这种专利真的很烦人!

各国专利保护期一般在 20 年左右,而丰田通过专利群注册,即便某项专利失效,也能用其他辅助专利延长保护期。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等其他车企把这项技术突破了,想用的时候会发现上下游其他的辅助技术还是不能用。

这就是流氓专利。

专利原本是用来保护发明者的权益、促进共同创新的,可在日本车企的操作下,它却成了阻碍其他车企发展的利刃。

丰田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长期垄断混动专利,其他国家的发动机得千方百计绕开这些专利。

其实欧美车企还好啦,它们发展得比日本还早,积累了一些专利,互相换一下就没问题啦。

但中国车企就惨了,就算你有钱、愿意投入,专利壁垒也会成为难以跨越的鸿沟。

除了专利,发动机的零部件也是中国发动机的难题。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日本汽车工业有个很特别的制度:捆绑制。这意味着日本车企通常会和供应商绑在一起,关系就像共生的伙伴,能合作十年、几十年。

所以零部件企业得看日本车企的脸色行事。

中国车企研发出技术了,也买不到高质量零部件。

也就是说,中国汽车发动机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前面的日本几乎把技术和产业链都垄断了,想要突破研发出主流的发动机,实在是困难重重。

这也是早期业内人绝望的原因。

那中国是咋用十年就实现突破的呢?简单说就是各显神通呗。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第一招,就跟老法子一样:引入技术,消化吸收。

这想法挺老套,专利群一围,就不突破了,我直接拼了,拿钱买技术,用钱换时间。

这种方法烧钱,成功率低,只有胆子大的人才敢尝试。

吉利是这条道路的代表。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2008 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很多车企都快撑不下去了,美国汽车巨头福特也不得不断臂求生,对外甩卖了很多优质资产,欧洲老牌车企沃尔沃就在其中。

这家车企 1927 年就成立了,曾发明三点式安全带,它拥有吉利乃至所有中国车企都渴望的东西:世界主流甚至先进水平的发动机技术,几十年的经验和技术沉淀,以及极其宝贵的整套技术研发体系。

如果能把沃尔沃买下来,那中国企业在汽车发动机研发上,就能少走十年的弯路了。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敢走这条路啊,福特出的收购条件是 18 亿美元的现金,还有 9 亿美元的后续运营资金,一共得花 27 亿美元呢。

这都已经是骨折价卖了,但对于当时的中国车企来讲,还是贵得要死。

尤其是吉利,2009 年,吉利的营业收入才 140 亿人民币,净利润不到 12 亿,靠自己,再给吉利十年也买不起沃尔沃。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结果吉利就敢这么豪赌,对外融资贷款超过 200 亿元,比当时整个吉利的市值还高。

一旦收购沃尔沃没成功,吉利可能就得卖身还债,这就是一场典型的蛇吞象豪赌啊。

但吉利赌对了,收购整合后,吉利与沃尔沃就在欧洲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随后又促使沃尔沃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研发中心。

吉利通过几次运作,获得了沃尔沃在汽车行业几十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研发实力得到了质的提升,现在有能力研发先进发动机了。

吉利在 2017 年基于沃尔沃最新的 VEA 发动机架构,研发出 1.5TD 系列发动机,后续经过改进,该系列发动机在 2020 年获得“中国十佳发动机”称号。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在 2021 年 11 月,它以 43.32%的发动机热效率,成功超越了丰田。

吉利成功了,它的骚操作一直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传奇。

丰田肯定想不到,超越它这么容易,只要够大胆心细就行。

吉利的成功还算正道的话,那奇瑞和比亚迪的策略就很有意思了,就是用“阳谋”,直接跟日本车企对着干。

奇瑞的策略是借助日本车企的力量,打败日本发动机。

日本汽车产业链难道不是深度捆绑供应商吗?不是不让核心零部件卖给中国车企吗?可这世界上又不是只有日本车企,还有好多国际汽车供应商呢。

这些供应商也被排除在日本联盟之外了。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敌人的朋友是敌人。

日本车企能绑架供应商,那中国车企为啥不能来个合纵连横呢?

可以啊。

这些国际汽车供应商早对日本车企的份额眼馋了,而且它们在这一行都几十年了,都有自己的绝招,要是有人能把这些供应商的力量整合起来,那就有跟日本车企一较高下的机会了。

奇瑞却有这本事。

2017 年,奇瑞推出了一款发动机,名为 E4T15B,它的热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37.1%。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就算拿到国际上比,也是很先进的水平了。

这是奇瑞和国际供应商联合采取“合纵”策略的成果。

发动机的涡轮是霍尼韦尔这家全球最大的汽车涡轮供应商提供的。

霍尼韦尔和奇瑞联手为这款发动机研发了新型涡轮,新涡轮不仅响应速度快,而且压缩气体效率也高,能让发动机内汽油充分燃烧,提升热效率。

奇瑞与法雷奥联合研发的涡轮增压必备中冷器,采用了更高效的水冷系统和进气管路,能大大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

连发动机的核心——ECU 芯片,都是奇瑞和博世联合开发的。

中国汽车发动机集体爆发,打的日本车企没脾气!-有驾

ECU 芯片控制发动机的进气、喷油、点火、排气等全套动作,就像发动机的大脑,直接决定了发动机的效率上限。

奇瑞整合了各大汽车巨头的先进技术,绕开了日本车企的专利和技术封锁。

正因如此,奇瑞这款发动机甚至都没用到“超高压缩比”、“稀薄燃烧”等前沿技术,仅靠现有主流技术整合和优化,就实现了发动机热效率的跃升。

这说明一个问题,日本汽车发动机联盟确实厉害,但也不能只手遮天,全球汽车市场这么大,和供应商们联手,掀翻日系发动机的统治地位也不是没可能。

一个人独吞食物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两种超越方式,日本能接受,因为他们不是输给中国车企,而是输给其他国家的技术。

只要给日本车企点儿时间,他们还是能赶超回来的,真正让日本车企感到绝望的则是比亚迪赶超他们的路径。

比亚迪的方案是不按日本的套路出牌,要把他们的发动机技术连根拔起。

日本车企们不是结盟要提升发动机技术吗?

中国车企直接推动汽车变革,改做电动车了,把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三大件,换成电机、电池和电控了。

这俩赛道完全不一样。

电动车就跟智能手机一样,是用芯片、软件、电路系统来控制的,比传统机械控制的发动机先进多了。

电动车的百公里加速度和发动机热效率,让燃油车的优势荡然无存。

更过分的是,日本车企在发动机方面积累了大量专利,比如行星齿轮、混动技术等专利群,结果一夜之间落后了。

比亚迪在这条路上跑得最快。

第一代 DM 技术 2008 年推出,比亚迪就确定了以电为主,油为辅的思路。2013 年第二代 DM,2018 年第三代 DM 迭代后,2020 年,比亚迪终于拿出了全面超越日系发动机的第四代 DM 技术。

依靠在电池、电控、电机领域长达十几年的技术沉淀,这一代的 DM 技术,其采用的骁云发动机实现了全面瘦身,摇身一变成了混动专用的发动机。

骁云不负众望,热效率高达 43%,打破了丰田保持多年的 41%发动机热效率世界纪录,成为全球量产发动机中最省油的。

比亚迪新出的第五代 DM 技术,把发动机热效率的世界纪录拔高到了 46.06%,毫无悬念地登顶世界第一。

把日本车企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你看这几条路线,并购吸收、合纵研发、弯道超车,多管齐下,中国汽车发动机技术才能以这么快的速度崛起。

2024 年 1 月,中国出口车用发动机 34 万台,进口数量是其 1/34。

才过去十年,中国就把汽车工业的皇冠给拿下了。

难道有人会觉得我们是靠低端抢占市场吗?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中国发动机已经装在世界顶级豪车品牌上了。

2023 年,奔驰和吉利合作了,新一代 CLA 轿车会用吉利研发的混动引擎。

十年前谁能想到,中国不仅造出了最牛的发动机,还能逆袭豪车品牌?

中国发动机变革搞得正火热,结果出了件让人挺意外的事。

2018 年,日本汽车行业摊上事了,马自达、铃木、雅马哈等日本厂商被发现汽车燃油效率和尾气排放测试造假。

日本国土交通省报告显示,自 2012 年起接受调查的铃木送检的 1.2 万辆车中,有 6000 多辆存在违规、造假等问题。

好家伙,别人造假是往数据里兑水,日本造假是往水里兑数据。

中国车企懵了,以前他们都以日本发动机为标杆。

我费劲巴拉地努力了半天,又是引进技术,又是拼命研发混动的,好不容易才跟你们齐平,你们却跟我说,我们那些数据都是瞎编的,都是假的?

我这十年的努力奋斗算什么呢?

日本汽车神话破灭得好快,很多网友都还没反应过来,列强竟是我们自己?

或许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习惯中国汽车称王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