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说到目前的中国汽车,恐怕很多人的眼里就只有比亚迪,好像只有比亚迪,才是真正的“国货担当”,而其他车企则显得不是那么出色。当2024年中国车市陷入“降价-亏损”的漩涡,这种论调似乎更严重了,要知道这一年的平均毛利已经跌到了15.8%。
相比之下,无论是来自媒体,还是民间的声音,大家似乎更愿意把关注的焦点聚集在销量排行第一、第二的位置,诸如比亚迪“赶超”特斯拉、以销冠登上全球第一的位置,而像长城这样的车企,倒显得不是那么招人“待见”。要知道,这可是曾经凭借哈弗H6一举封神的车企,而且后续推出的坦克系列也非常受好评,你怎能说它不好呢?
再看净利润,2024年长城汽车净利润为126.92亿元,同比暴涨80.76%,日均净赚3483万元,毛利率逆势冲到19.51%,单车利润1.03万元,高过比亚迪的0.94万元和吉利的0.67万元。
所以,有人说长城不好,唱衰长城,这是什么道理?哪里来的依据呢?
总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长城
比亚迪之所以崛起,并不是因为当初开始的造车业务,而反倒是借着新能源、锂电的东风,在后来居上的新能源时代实现了弯道超车,一举登上巅峰。当比亚迪忙着玩命似的狂造纯电、混动,长城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产品矩阵上通过坦克系列这样的差异化定价策略,来“收复”看似丢失的阵地。
2024年,坦克品牌销量累计23.1万辆,同比增长42.1%,连续多年稳居中国越野车市场销量榜首,在总销量中占比18.7%。长城的高利润、高销量,源于高端化、出海战略,成本控制与政策红利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竞争力也出自“不随意打价格战”。不可忽视的是,
随着高端化与品牌溢价,坦克品牌拉动利润增长,硬派越野车系列销量翻倍,毛利率显著高于普通SUV,成为利润增长核心。包括计划推出搭载自研4.0TV8发动机的超级豪华品牌,瞄准“高品质、小批量”市场,进一步拓展高端溢价空间,都可见长城的“不走寻常路”。人家在拼命内卷,使劲降价,它却岿然不动,“反其道而行之”。
净利润高的秘诀:单车利润远超同行+海外高溢价
长城“不随意搞低价策略,不随意打价格战”,是有道理的。当比亚迪推行“油电同价”,吉利靠降价保量,大多数车企都在10万元市场鏖战时,它反而在高端车型的占比明显提升,这就是长城净利润创历史新高的秘诀所在,别人都在降价,它却处于提升中。
当然,除了单车价格远超同行,海外市场的贡献高溢价收入,也是有目共睹的。通过海外汇兑和出口政策的优惠,长城在俄罗斯的子公司就获得13.4亿元的收益,这在国内市场萎缩、销量下滑的环境下,它靠海外市场增长、地缘政治等因素,反而获得利润上另一种方式的提升,也是早期布局精准、判断市场具有前瞻性的表现。
另外一方面,俄罗斯图拉工厂产能利用率达165.6%,马来西亚、印尼CKD工厂投产,降低运输成本并提高本地市场响应速度,无疑大大控制了成本,助推利润增长。
研发低于同行,但转化高效
很多人批评长城,觉得它早晚都得“落伍”,无非就是因为它的研发费用投入比国内领先的比亚迪、吉利都要低得多。2024年比亚迪光投入的研发费用就高达532亿,吉利159亿次之,而长城投入104.5亿元,如果对比研发投入,肯定会招来新能源转型迟缓、产品策略失误、品牌口碑下滑、管理层决策摇摆这样的批评。
可对比长城历年来的研发投入,连续三年超过百亿,研发人员规模达2.3万人,从变速箱、发动机等传统部件到Hi4混动、CoffeePilotUltra智驾系统,长城汽车实现了全链条技术可控,三电系统、智能驾驶芯片自研比例超过50%,制造成本显著下降,终端平均折扣率仅3.8%,远低于行业平均值8.5%。研发投入的高效转化,成为利润新支柱,也提升了溢价能力。
从长城新能源渗透率仅26.1%的数据看,远低于行业50%的平均水平,未来需要加大转型投入是必然的,但砍掉低端车型,只做高价值产品,赚取的高利润为产品注入更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巩固在高端市场的地位,谁又能说这不对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