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长城汽车以9.8万辆的月销量成绩单,再次暴露了其在中国车市的尴尬处境——当比亚迪、吉利等车企以新能源车型横扫市场时,长城却因过度依赖燃油车基本盘陷入增长停滞。曾经的SUV霸主哈弗品牌,如今仅靠大狗和H6两款燃油车型勉强支撑,新能源转型的迟缓与战略摇摆,让这家老牌车企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一、销量滑坡背后的新能源困局
2025年1月,长城汽车整体销量同比暴跌22.2%,核心品牌哈弗销量下滑17.84%,新能源渗透率仅为27.5%,远低于行业40.9%的平均水平。对比比亚迪宋家族超80%的混动车型占比,哈弗猛龙、枭龙等新能源车型月销不足5000辆的数据显得尤为刺眼。这种差距源于长城在技术路线上的犹豫:当比亚迪凭借DM-i技术实现“油电同价”、吉利雷神混动加速铺货时,哈弗主推的Hi4技术却因成本高、定价模糊,被消费者吐槽“省油不省钱”。
更致命的是战略定力的缺失。魏建军曾宣称“新能源不是唯一出路”,但市场用脚投票——2024年购置税优惠政策向新能源倾斜后,哈弗燃油车用户加速流向竞品。第三代H6仍沿用老平台,智能化与动力性能全面落后,即便终端降价4万元,也难以挽回家庭用户对混动车型的青睐。
二、产品策略的自我消耗
长城引以为傲的“车海战术”正在反噬品牌价值。2024年密集推出的大狗、酷狗、神兽等SUV车型,不仅与H6价格高度重叠,且多数仍为燃油动力,在新能源浪潮下显得格格不入。这种策略导致内部产品线混乱:大狗月销勉强过万,酷狗、神兽等车型则沦为边缘产品。管理层试图通过命名创新(如“猛龙”“枭龙”)吸引年轻群体,却忽视了三四线城市核心用户对产品定位的认知混乱——当消费者分不清“赤兔”与“大狗”的区别时,品牌忠诚度自然瓦解。
三、用户信任危机蔓延
曾以“皮实耐用”著称的哈弗,正遭遇口碑崩塌。车质网数据显示,近三年哈弗H6投诉量激增,涉及变速箱顿挫、车机卡顿、油耗虚标等问题。更令用户寒心的是售后推诿:有车主反映车辆在质保期内出现变速箱故障,厂家承诺更换却拖延至过保,最终让消费者自费1.2万元维修。这种“踢皮球”式服务,让哈弗从“国民神车”沦为质量投诉重灾区。
四、战略摇摆中的出路探寻
魏建军的“长期主义”在财报中体现为124亿元的净利润,但销量与利润的失衡已敲响警钟。2024年长城定下的190万辆销量目标仅完成64.91%,而在2021年时定下的2025年400万辆的豪言更显空洞。尽管坦克品牌在硬派越野市场暂时站稳脚跟,皮卡业务也依赖政策红利维持稳定,但这些细分市场的规模天花板注定难以支撑集团转型。
要破局,长城亟需正视三大矛盾:
1. 技术储备与市场落地的割裂:Hi4混动技术虽获业内认可,但高昂成本导致终端定价失焦,需学习比亚迪的规模化降本策略;
2. 品牌定位与用户需求的错位:欧拉从“女性精品车”盲目冲高端的失败证明,脱离用户真实场景的产品创新只是空中楼阁;
3. 短期利润与长期份额的博弈:当竞品以亏损换市场时,过度追求毛利率可能让长城失去未来十年的竞争资格。
傲慢与迟缓的代价
长城汽车的困境,是中国传统车企转型的典型缩影。当魏建军在直播间高喊“品牌焕新”时,消费者更期待看到实质性的技术突破与用户体验升级。新能源战场没有“孤勇者”,曾经的SUV王者若不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塑产品体系、重建用户信任,恐将如诺基亚般,从“利润神话”跌落为“时代眼泪”。毕竟,市场永远不会为停滞的传奇买单,只会为创新的速度喝彩。
最后,还是衷心祝愿长城汽车和所有的中国自主品牌都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