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曾排全国前三,10年打造240亿汽车帝国,“为何跑去美国”

创作不易,喜欢我的作品,请大家点点关注,给个支持,拜谢。

仰融,这个名字在中国汽车界曾经如雷贯耳。他在短短10年内打造了一个价值240亿的汽车帝国,身家一度排名全国前三。然而,命运弄人,这位曾经的汽车大亨最终却选择远走美国。这段传奇经历背后,究竟有着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

【事件经过】

故事要从1990年说起。那时候,上海证券交易所刚刚成立,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一个叫仰勇的江苏江阴小伙子,懵懵懂懂地踏入了这个新兴领域。他虽然一开始对金融界的门道不太懂,但凭着聪明劲儿,很快就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身家曾排全国前三,10年打造240亿汽车帝国,“为何跑去美国”-有驾

仰勇觉得自己要在这个圈子里混,得有个响亮的名字。于是他给自己改名叫仰融,意思是要靠金融发家致富。可惜改了名字也没给他带来太大的好运,事业还是没啥起色。

正当仰融为前途发愁的时候,他遇到了贵人相助。这个人叫徐文通,是海南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大老板。有了徐文通的支持,仰融在香港成立了华博财务公司,这才算是真正开始了他的资本征途。

徐文通不光给了仰融钱,更重要的是给了他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指导。在徐文通的帮助下,仰融很快就摸清了资本运作的门道,开始大展拳脚。

1991年,仰融来到了辽宁沈阳。当时的金杯客车厂正为卖不出去的股票发愁。金杯的厂长赵希友是个有远见的人,他跟仰融一见如故。仰融当时拍着胸脯保证,说能把所有剩下的股票都买下来,而且还要把金杯推向美国上市!

那个年代的股票还是纸质的,4600万份金杯汽车的股票被装进了20个大纸箱,从沈阳运到了上海。就这样,仰融从一个普通的资本家,摇身一变成了汽车公司的大股东。

身家曾排全国前三,10年打造240亿汽车帝国,“为何跑去美国”-有驾

为了让金杯客车能在美国上市,仰融可是下了一番苦功夫。他先是在百慕大注册了一个离岸公司,叫华晨中国。这家公司完全由他控制的华博财务公司持有。然后,他把之前买下的40%金杯股份也塞进了这家公司里。

接着,他又想办法把华晨中国对金杯客车的控股比例提到了51%,这样就满足了美国上市的独立性要求。同时,他还把自己在华博财务公司的股份提高到了70%。

最后,他和他的伯乐徐文通,以及其他一些金融机构一起,搞了个非官方的非营利组织,叫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然后,他把华晨中国的资产都塞进了这个基金会里。

在纽交所上市可不是件容易事,仰融不仅要应付严格的审查,还得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他东奔西走,最后说服了几家美国的投资银行做上市的承销商。

经过这一系列骚操作,金杯客车终于在1992年成功登陆纽交所。这一下可了不得,不仅让金杯客车成为了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汽车公司,也让仰融在国内外一炮而红。

身家曾排全国前三,10年打造240亿汽车帝国,“为何跑去美国”-有驾

接手金杯后,仰融可不是光靠融资就能混的。他搞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比如全国统一售价、承兑汇票制度等,这些招数让金杯客车的销量蹭蹭往上涨,很快就成了国内轻型客车的老大。

仰融不仅是个玩资本的高手,在市场营销方面也是个狠角色。他深知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得有个好的品牌形象。为了提升金杯的知名度,他亲自操刀策划了一系列营销活动,比如在电视和报纸上打广告,搞新车发布会等等。这些努力慢慢地让金杯客车在市场上有了好口碑,销量也是节节攀升。

随着时代的变迁,仰融意识到光靠轻型客车是不够的。于是他开始布局自主品牌,同时还和多家国际汽车巨头展开合作。2000年年底,第一款中华牌汽车问世,这标志着华晨开始了自主品牌的征程。这款中华牌汽车不仅用了国际顶尖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还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为了保证中华牌汽车的质量,仰融可是下了血本。他不惜重金聘请了国际知名的设计师,还和世界一流的零部件供应商合作。这样一来,中华牌汽车不仅外观时尚,性能也相当可靠,很快就成了市场上的一匹黑马。

身家曾排全国前三,10年打造240亿汽车帝国,“为何跑去美国”-有驾

仰融的野心可不止于国内市场,他还想和国外品牌合作。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和英国罗孚的合作。这不仅是一次商业上的合作,更是一种技术和品牌的交流。罗孚可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英国知名品牌,而华晨则是中国新兴的汽车制造商。

他们的合作模式是这样的:中方出土地和厂房,占51%的股份;罗孚方面出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占49%的股份。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技术转移,还能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在仰融的带领下,华晨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短短八年时间,他就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了行业的领军人物。那时的华晨已经拥有了八条现代化的汽车生产线,以及十多家整车和配件制造工厂。更厉害的是,他不仅专注于汽车制造,还玩转了各种金融策略,打造了一个市值高达246亿元的华晨帝国,旗下还有五家上市公司。

正当华晨的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华晨到底属于谁?这个问题让仰融感到焦头烂额。

仰融对华晨的感情很深,他认为自己才是这家公司的灵魂人物。可是按照华晨中国上市初期的安排,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是公司的所有者,而这个基金会显然是国有资产,那么华晨也应该属于国有。这让仰融觉得很不公平。

身家曾排全国前三,10年打造240亿汽车帝国,“为何跑去美国”-有驾

为了保住自己的权益,仰融可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首先,他通过华晨系100多家公司的交叉持股来降低失控风险;

其次,他借着和罗孚合作的机会,重新成立了一家叫正通控股的新公司,慢慢接管原有的金杯股份;

最后,他还试图和政府就基金会的问题进行谈判。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按照仰融的预期进行。2002年,仰融和政府之间关于华晨权属问题的谈判正式破裂。3月11日,财政部企业司发出了一份紧急公函,这份公函宣告了仰融的命运。公函中说,华晨及其衍生公司将一次性划归辽宁省人民政府所有。公函还要求尽快进行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仰融对这份公函当然是坚决反对,但他之前的所有准备在这一刻似乎都失去了作用。当工作组正式进驻华晨办公区域,开始展开资产审核和接管工作时,仰融离开华晨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

2002年5月31日,仰融拿着旅游护照飞往了太平洋彼岸,此后再也没有返回。

身家曾排全国前三,10年打造240亿汽车帝国,“为何跑去美国”-有驾

到了美国的仰融,曾经代表中国车企的梦想已经破灭。但他似乎总是在创造记录的路上。他先是起诉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中国财政部,理由是资产侵占和行政侵权,争议金额高达20亿。接着又在百慕大起诉华晨中国汽车,在美国起诉辽宁省政府,但这些诉讼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虽然遭遇了重重挫折,但仰融并没有放弃造车的梦想。2009年,他带领的正道集团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2018年北京车展上,正道汽车一次推出了三款车型。虽然之后正道汽车就销声匿迹了,但可以看出仰融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仰融的故事一经传开,立马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评论区可谓是热闹非凡。

有个网友说:"这仰融也太牛了吧!从一个啥也不懂的小伙子,愣是把自己整成了汽车大亨。这操作,简直是中国版的'从零到英雄'啊!"

另一个网友则表示:"我觉得仰融这人挺有魄力的。那时候谁敢把中国公司往美国股市上市啊?这胆子也太大了。不过要是没有这种敢想敢干的人,咱们中国汽车业能发展这么快吗?"

身家曾排全国前三,10年打造240亿汽车帝国,“为何跑去美国”-有驾

当然,也有网友对仰融的做法持保留态度:"虽说仰融确实有两把刷子,但是这种玩法是不是太激进了点?把国有资产弄得这么复杂,最后闹得不欢而散,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还有网友对仰融的遭遇表示同情:"说实话,看到仰融最后的结局,我挺替他感到可惜的。好不容易把华晨做大了,结果却被迫离开,这种滋味肯定不好受。"

有个自称是汽车行业从业者的网友评论道:"不得不说,仰融在那个年代确实是个奇才。他把金融和汽车制造结合得这么好,在当时可以说是开创了一种新模式。虽然最后出了问题,但他对中国汽车行业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还有网友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其实仰融的经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问题。国有资产和民营资本之间的界限不清晰,导致后来出现了这么多纠纷。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法律法规也要跟上。"

有个网友则对仰融后来的境遇表示好奇:"我就想知道,仰融到了美国之后到底过得怎么样?他现在还在折腾汽车吗?希望他能东山再起啊。"

身家曾排全国前三,10年打造240亿汽车帝国,“为何跑去美国”-有驾

还有网友觉得仰融的故事很有启发意义:"仰融的经历告诉我们,机遇和风险并存。当你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的时候,也要注意控制风险。不然到头来可能会得不偿失。"

一位自称是创业者的网友说:"看了仰融的故事,我觉得做生意真的要懂得适可而止。有时候发展得太快,反而会引来麻烦。稳扎稳打,可能才是长久之计。"

还有网友对仰融的个人品质表示赞赏:"不管怎么说,仰融这人是真有想法。即使到了美国,都快60岁了还在搞汽车,这种执着精神真的很让人敬佩。"

总的来说,仰融的故事在网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佩服他的胆识和能力,有人质疑他的做法,也有人同情他的遭遇。但无论如何,大家都承认,仰融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传奇,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值得我们深思。

对此,各位看官你怎么看的?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