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风起云涌,企业家们该如何抉择才能站稳脚跟?合作还是保守、创新还是固执,这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兴衰。奇瑞汽车掌门人尹同跃与上汽集团的陈虹的选择,堪称这一命题最鲜明的“标本”——他们的决策轨迹分道扬镳,结果也截然不同。靠着对新兴技术的态度,一个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崛起之路,另一个则陷入了沉默的困境。
先聊聊奇瑞的尹同跃。作为奇瑞的掌门人,他早年间并不为人熟知。然而,近年来他频频在各种公开场合大谈华为,甚至用“华为厉害”这样简单直白的话来夸赞这一科技巨头。毫不讳言,他对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充满期待和敬佩。这种对新兴技术的开放态度,让奇瑞打开了合作的大门。特别是在智能驾驶领域,华为的科技创新优势和奇瑞的制造能力结合,为奇瑞插上了技术与创新的翅膀。
这种合作精神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奇瑞不仅与华为积极合作,还开放接纳其他先进的技术合作伙伴,快速提升了自己在智能制造和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这样的态度无疑给予了奇瑞强大的上升动力,让它能够围绕创新进行大量投入。尹同跃的策略很明确:凡是我需要的,我就学习;凡是市场领先的,我就合作。这种务实的态度不仅帮助奇瑞在国内汽车市场站稳脚跟,还让奇瑞成为了中国汽车出口的领头羊。
反观上汽的陈虹,他对待新兴技术和合作的态度则显得更加“保守”。陈虹公开表示,上汽不会与华为合作,因为“这样上汽就会失去灵魂”。没错,他认为如果依赖华为这样强大的国内科技公司提供智能驾驶技术支持,将削弱上汽的独立性,甚至损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他选择了以色列的自动驾驶公司Mobieye作为上汽的技术合作伙伴。这样的选择看似独立自主,实质却暴露了他对于大环境变化的滞后反应:他宁可依赖外资技术,也不愿和国内合作伙伴进行深度协同。这种固守成规的心态,使得上汽在智能化和创新技术的大潮中慢慢掉队。这一决策问题在上汽的销量和行业地位上尤为凸显。
奇瑞和上汽的发展轨迹像两条相交后分开的趋势线。二十多年前,奇瑞还只是一个地方小厂,无资质生产汽车。为了能够继续生产,安徽政府不得不将奇瑞的股份无偿划拨给上汽,这才换来了“合法身份”——这段时间奇瑞甚至不得不挂上“上汽奇瑞”的名号。然而,上汽对这家新兴的小企业毫无兴趣,甚至采取了著名的“四不政策”:不投资、不参与管理、不承担债务、不分红,一副“你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只要别连累我”的姿态。这四不政策鲜明的表达了上汽对奇瑞的轻视与冰冷,一份“傲慢”扑面而来。
谁能想到,正是这种遭遇让奇瑞更加坚定了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上汽不支持?行,那我自主研发!多年来,奇瑞逐步在核心技术上发力,特别是在发动机领域,居然实现了突破,甚至突破得令人跌破眼镜。几年后,奇瑞的发动机开始出口日本,要知道,汽车发动机技术对日本汽车制造业来说简直就是“命脉”般的存在。然而,奇瑞发动机的出口,击破了这一垄断,标志着奇瑞的技术创新终于有了实打实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奇瑞已经不再是依赖别人庇护、呆在别人羽翼下的小厂,而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公司。
再看现在的奇瑞,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出口企业,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它的地位愈发坚固。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奇瑞汽车销量全国排名第七,出口量稳居中国第一。而且,奇瑞的牛劲还不止于此,它计划在2026推出固态电池,并且在2027年进行大规模生产。这款电池技术如果问世成功,甚至能让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一举突破1500公里,简直相当于把油和电的能源之争玩到了一个新高度!面对这样的发展蓝图,谁还敢说当年的上汽不会感到丝丝后悔?
再看看上汽的现状,曾经它是“老大哥”,也的确依靠着与大众、通用等外资企业的合资赚得盘满钵满。然而,随着汽车市场风云变幻,特别是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汹涌而来,上汽并未能顺势而动,而是依然在吃合资的“老本”。外部市场变化,内部技术革新迟缓,让它在这些年里面对越来越多的对手时显得节节失利。数据显示,上汽在2024年前三季度的销量排名已跌至中国第二,长期以来的销量冠军宝座已经丢掉。显然,上汽这种对外资技术的依赖和对自主创新的不重视,终究让它付出了代价。
成者为先,败者为王。奇瑞从昔日的“包袱”成长为中国的行业领头羊,上汽却在时代巨浪中失去了昔日荣光。企业家决策的每一步,时光总会给出它迟来的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