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卡住了谁的脖子?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卡住了谁的脖子?-有驾

近日,工信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简称“新国标”)发布,并宣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卡住了谁的脖子?-有驾

此次新国标是对2020版的修订版,对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国标主要修订了热扩散测试的技术要求,由“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修订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进一步明确了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同时,新标准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新国标可以视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分析,新国标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彻底终结了行业对热失控风险的侥幸心理,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

技术派“不慌”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1.2%。随之而来的,是电池安全问题的备受关注。

不过,跟大多数人的固有印象相反,新能源汽车的起火率是低于燃油车的。据央视网统计,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发生率从2021年的万分之1.85降低到了2023年的万分之0.96。与此同时,燃油车的起火率则在万分之1.5左右。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也曾表示:“随着技术进步,新能源汽车起火的概率和燃油车相近,低于0.005%。”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卡住了谁的脖子?-有驾

电动汽车起火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电池起火比汽油起火更难扑灭,复燃率较高。对此,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称:“电动汽车着火的事故率应该是小于油车的,这个是有统计的,但是我们对于电动汽车出了事故时的处理方式,不像油车那么有经验。”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动力电池依然是车辆起火的主要原因,2024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发布232万辆汽车因存在“起火风险”被召回的公告,其中38.07万辆为新能源汽车,其中28.3万辆涉及电池问题。

动力电池起火的原因除了交通事故、底部碰撞等情况,还有电池热失控。汽车火灾安全研究联合实验室副主任鲍欢欢介绍:“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是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上升的不可控的现象,因为一些不当的充电行为,包括在使用的过程中,因为一些底部的托底或者是剐蹭,包括长时间的泡水,都可能会使动力电池热失控的现象产生。”

热失控是动力电池起火的直接原因,但通过技术升级可显著降低其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报告,当前电池从技术层面已经可以实现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目标。

蜂巢能源科技的董事长、CEO杨红新就曾表示,蜂巢能源在两年前就已按照无热失控的标准进行开发,目前其客户均已能够满足新国标。他还向记者透露,许多企业两年前就知晓标准的起草,很多企业都已经能够满足新标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头部企业来说,“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难题已经攻克。

早在2020年,宁德时代也已经提出并量产搭载第一代无热扩散(NP)技术的电池,实现不起火不爆炸,提前6年满足新国标的要求提升。目前,宁德时代还在持续迭代NP技术,包括可实现高压与烟气主动分离的NP2.0,和能做到“热失控不冒烟”的NP3.0。

产业技术革命到来

新国标对动力电池安全性的高要求提升了动力电池的技术门槛,加剧了动力电池产业的马太效应。

动力电池研发企业需要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强化底部防护和热管理系统,例如,电池包底部需集成高强度防撞梁,热失控防护材料需满足耐高温、阻燃等特性。新规实施后为了满足安全标准,电池系统成本预计增加15%~20%,中小型电池厂商因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将面临淘汰。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卡住了谁的脖子?-有驾

根据工信部的调研,78%的企业已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而剩余22%需在2026-2027年完成改造,部分企业甚至需延至2030年。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2023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数量大于50家,在产能优胜劣汰法则下,预计2027年电池企业数量下降到30家以下。

新国标对于安全的要求,会让技术储备深厚的头部企业迅速占据优势地位。目前宁德时代CTP3.0麒麟电池采用横纵梁加强结构,抗挤压能力提升30%;比亚迪刀片电池搭载自研“智慧眼”系统,可提前10分钟预警热失控。这些技术成为这些动力电池供应商市场差异化竞争的利器。

新国标带来的成本压力和技术门槛,将成为换电模式发展的催化剂。换电模式通过“车电分离”降低用户购车成本,同时集中管理电池资产,便于统一安全标准与维护,与新国标的安全导向高度契合。换电模式通过集中充放电管理,可有效监控电池健康状态,避免用户因不当使用(如频繁超快充)导致的安全隐患。同时,3分钟极速换电的效率优势,显著缓解用户续航焦虑。

新国标的实施标志着动力电池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引领”。技术派企业凭借安全创新构筑壁垒,价格战玩家被迫转型,换电模式则通过补能革命打开新的增长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