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

中国摩托车制造业,以前也是“中国制造”里响当当的一块牌子,火遍了东南亚,从日本牌子那里抢占了好多市场份额。可因为没看得长远,加上自己内部斗得太厉害等原因,这大好形势终究是没保住。

后来,很多关于投资指导的资料都把这个事情当作一个重要例子来讲,想着能给其他行业的投资经营者一些参考和启发。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为什么是越南?】

差不多在2000年前后,中国的好多摩托车厂家都不谋而合地把眼光放到了旁边的越南国家。

为啥摩托车行业对越南这么上心呢?因为这个国家有个响亮的称号——“摩托王国”。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越南的经济就一路高歌猛进。因为出行、送货、做生意还有日常生活等各种各样的需要,越来越多的越南人开始打算买辆车来代步。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要是想着运载方便、能适用各种场合,直接买辆车可能更划算。不过在越南,人们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这事儿。

首先,在越南买辆车,消费者得交的税可不少;而且,越南的公共交通设施还不够好,没法轻轻松松满足大家的出行需要。

在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摩托车很自然地就成了大多数人的心头好。越南的“越南之声”媒体报道说,现在全国摩托车数量已经超过4500万辆,差不多每两个越南人就有一辆摩托车。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当一样东西变得普遍了,市场上就会有更多的细分选择,产品也会有了额外的价值。在越南,一个人骑什么样的车,也成了衡量他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的一个标准。

在这个国家,大家普遍觉得:买那种日本的高档摩托车,虽然贵了点,但骑出去更有面子。特别是一些家里有钱、又爱赶时髦的年轻人,他们甚至会花上万美元去买一辆欧美的名牌摩托车。

从现在的成果来看,当年越南的市场潜力真挺大的,所以行业和厂家重视它也就不奇怪了。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声势惊人的“中国冲击”】

据说,中国在1995年前后开始有摩托车企业进入越南市场,但一直到20世纪末,真正在越南大规模卖摩托车的中国企业也就那么三四家。

那时候,越南的摩托车市场主要还是被那些早就进来、扎根多年的日本牌子占着。像铃木、本田、雅马哈这些日本摩托车品牌,从上个世纪后半段就来到了越南,它们在越南人心里的地位挺稳,也有很多忠实的用户。

不过,中国摩托车也有它的亮点,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价格实惠:在越南,中国造的摩托车大多卖700到800美元,有些便宜的品牌型号只要500多美元,比同类型的日本摩托车要便宜一大半呢。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肯定会让销售大火,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摩托车厂家听到风声后,纷纷跑到越南开拓市场,这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差不多从1999年起,中国的摩托车就大批涌进了越南市场,到了2001年前后,这股势力简直席卷了整个市场,最多的时候,它们占据了超过八成的市场份额。

没多久,越南的大街小巷上就出现了很多中国摩托车品牌,比如隆鑫、力帆、宗申、新大洲、嘉陵、轻骑等等,它们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不得不注意。有的研究者把这种现象叫做“中国浪潮”。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好景不长】

可是这种情况没多久就变了,背后的原因有不少。

一开始,好多摩托车厂家都跑到越南市场来了,结果搞得竞争乱七八糟,越来越激烈。虽然摩托车厂家们心里都明白,打价格战就像喝毒药解渴,对谁都没好处,但为了抢市场和把对手挤出去,大家还是忍不住一个劲儿地降价,根本停不下来。

据说,在价格大战最火的时候,摩托车的价钱每个月都能便宜70多美元,经过几轮比拼,有的车价格直接掉到了300美元的冰点。这么大幅度的降价,利润自然就大幅缩水了,为了少花钱,不少厂家就开始在质量上动手脚,有的甚至是故意生产或者让伪劣产品流入市场。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2000年左右,中国不仅向越南出口了整辆摩托车,还有很多摩托车的零部件。在越南,大约有60家公司靠组装这些中国产的摩托车零件并销售来维持业务。

比起直接卖整辆摩托车,出口摩托车零件赚的钱本来就少了很多。而且,咱们中国的摩托车厂家自己先斗了起来,有的还撺掇越南那些组装厂,让他们买进质量差的零件来做车。

从2002年开始,日本本田在外面市场上搞了个新花样,推出了便宜车型。价格大概只有以前的一半,那些老牌摩托车厂商又重新杀了回来,抢占了原本被中国摩托车品牌占据的市场。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说起在越南那段短暂如烟火般的热门时光,重庆力帆作为早期进入越南市场的玩家,感受颇深。厂里的老员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在越南做生意可不容易,几乎所有的中国摩托车品牌在当地都过得不容易。那段光辉岁月转瞬即逝,现在整个行业都躲不过一场大调整。

另一个知名品牌“嘉陵”也有着差不多的故事,他们的老板洪耕之前提到过越南市场竞争里的一些乱子:在越南,不少人经常想办法做假冒伪劣的产品,车子都是拼拼凑凑起来的,想贴什么牌子就贴什么牌子,比如想要铃木就贴上铃木的标签,想要雅马哈就贴上雅马哈的标签。

为了短期利益而不顾长远,好比把池塘水抽干捕鱼、为了鸡蛋把鸡杀掉,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名声和信誉彻底垮掉。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洪耕觉得这些做法说白了就是给民族丢脸,“要是挣的钱还没用的资源多,那就是在坑社会。”

激烈的价格战让不少中国摩托车企业,不管是自愿加入还是被迫牵扯进来的,都受了重伤。不停地降价让利润变得越来越少,这不仅减少了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也直接降低了生产上的投入。结果,质量问题频发、油耗过高等问题让许多越南消费者一步步转向了日本摩托车。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失去的市场】

上面提到的那些不好的情况,最后都反映在了市场反馈上:在越南,曾经掀起“中国热浪”的国产摩托车,很快就遭遇了全面的退潮。

日本品牌再次抢占了高端市场的位置,而越南本土品牌则在中低端市场给中国摩托车企业带来了不少压力。因此,很多中国摩托车厂家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有的卖起了电动摩托车,有的给越南本地的摩托车提供发动机配件,还有的转型去制造农业工具等。

有记者在河内和胡志明市亲自走访发现,就连那些挺大的摩托车店,也很难找到中国产的摩托车。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店员告诉我们,店里卖的摩托车大都是越南当地组装的,关键零件都是从国外进的,当然也有些车是整辆进口的。说到中国内地产的摩托车,大家普遍觉得“用个两三年就出问题”,所以店里已经好多年不卖中国内地的摩托车品牌了。

现在在越南,卖得最好的摩托车牌子大都是日本的,比如本田、雅马哈,还有韩国的大林和台湾的三阳这些。因为对越南人来说,摩托车是每天得用的,骑出去还得有面子,所以店员们一般都不会建议买中国牌子。

到2016年初的时候,根据官方统计,已经有638家中国企业在越南开展生产和贸易,但在摩托车买卖和制造这块,现在就只剩下力帆和宗申两家公司在做了。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不止摩托车行业而已】

几年时间一晃而过,越南市场的红火景象说走就走了,这事儿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在努力钻研,想弄清楚这里面的教训,好让大家提高警惕。

有人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失势,不光是因为厂家间打得太凶的价格战,还因为走私的拼装摩托车价格超低,把市场都给搞乱了。

在价格大战还没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中国摩托车企业进入越南市场其实也能捞到不少油水。但问题是,这些企业眼光不够长远,没能在打造品牌和提升服务上多下功夫,结果还是被卷土而来的日本企业给比下去了。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比如本田这样的日本企业,一边不断努力打造和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一边又有步骤地推出中低价位的产品,不断增大他们在市场中的份额。

中国长久以来都是摩托车零件制造的重要国家,现在日本在越南建的摩托车工厂还得大量买我们的零件。不过呢,做这些零件的中国企业赚的钱并不多,它们在产业链里处在比较靠下的位置,大部分利润和决定权都被日本企业抓在手里。

不光是摩托车行业有这样的问题,中国产品在越南市场上站不稳脚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品牌意识不够强,也没做好长远打算。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虽然有些厂家在产品质量控制上花了不少心思和资源,做出的产品跟日韩的差不多好,但因为之前的问题太多,丢掉的市场和口碑就很难再补回来了。

一些便宜但质量不过关的“中国制造”商品,慢慢在当地人心里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这种看法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人们对整个中国形象的看法。

有人说过,搞好产业对接,明确大家各自负责啥,能让中国和东盟在经济合作上取得更好的成果。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但实际上,咱们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碰到的难题经常都差不多。不管是日常生活用品还是大型基建项目,本来都有很大的市场机会,可偏偏好多中国企业之间老爱打价格战,互相压价,结果导致产品和工程的质量都忽高忽低,不稳定。

长期来看,这可不是啥明智之举。专家和懂行的人都觉得,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时,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长久发展,不能光顾着眼前的小便宜,最后把自己的大好前程给毁了。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车企们的转型之路】

在经过一番快速起伏之后,有的中国摩托车公司选择了离开,去寻找别的行业或新的赚钱机会。不过,还是有一部分公司坚持了下来,并努力从自己、同行以及竞争对手的做法里找出转型的新方法。

现在,电动摩托车因为干净、安全又环保,成了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个出行选择。

比如说,力帆现在已经打算把电动摩托车卖到国外,特别是越南这个地方。在一些讲东南亚商贸的展览会上,他们展出的电动摩托车引起了东南亚好多国家,甚至还有非洲国家的兴趣,可以说是开了个挺好的头。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跟老式的摩托车比起来,电动摩托车的速度往往没那么快。不过呢,现在大家都更看重环保又安全的出行方式,所以“跑得不快”也不见得就是它的缺点了。

越南规定,学生要是没满16岁,就不能骑摩托上学。还有消息说,河内这些城市已经在商量,打算到2025年在全市范围禁止骑摩托了。

据说,中国产的电动摩托车在越南还算是个新鲜玩意儿,不过因为它有不少优点,所以在当地挺受欢迎的。现在每年出口到越南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0万辆,而且每年都差不多能增长10%左右。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有人说,在电动摩托车这行当里,中国企业其实挺有实力的,特别是技术和生产经验这块,总体来说比日本还强。好多日本企业自己都没法造,还得靠咱们中国帮忙生产呢。

咋样才能让新进的电动摩托车在越南不再像以前的摩托车那样出问题呢?

首先,得对市场特别敏感,赶紧抓住机会,建立起大家对咱们的信任。然后呢,咱得吸取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竞争时的教训,千万别再出现那种乱斗、质量把关不严、生产和销售乱糟糟的情况,得让整个行业都能稳稳当当、长长久久地发展。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有些企业的大老板觉得,中国企业到国外发展,与其自相残杀、拼个你死我活,还不如在关键时刻携手合作、共度难关。而且,最关键的是得看重自己的品牌维护和服务提升,因为在消费者心里,厂家的好形象可是一笔不小的隐形资产。

日本牌子为啥又能火起来呢?有人觉得,它们有两把刷子:一来是特别看重牌子和形象,二来是服务上让人放心。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这家店开了很多年,慢慢赢得了大家长久的信赖,让人感觉“虽然价格高点,但东西确实值”。在东南亚一些地方,日本企业为了卖东西,给的分期付款等金融帮助也非常细心周到。

如今,中国企业在东南亚也赢得了不少好评。有些在中国的外国使馆工作人员觉得,中国企业很快就能在新市场上站稳脚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比如在泰国,那些产品和服务出色的中国企业就很受当地人的喜爱和认可。

说到底,中国摩托车牌子能不能吸取经验、再次辉煌,关键还得看这些厂家自己有没有远见和实际行动。

中国摩托车出口败局的深思:战胜日本,却输给自己,败走越南-有驾

【参考资料:】

《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的失落之路》;2016年9月27日;《环球时报》

《嘉陵集团:让中国摩托车品牌更加闪亮》;2016年9月21日;《中国名牌速递》

《东盟投资指南》;《云南生意经》

作者:实现了心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