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

新年伊始,何小鹏的一封内部信,已为今年汽车行业的走势埋下伏笔。

未来三年,竞争将空前激烈,优胜劣汰的趋势愈发明显。

全球汽车业正经历一场激烈重组,这场竞争的舞台远不止中国,而是遍布世界各地。

昔日雄踞手机市场的诺基亚,如同长城般坚不可摧,最终还是被智能手机浪潮所吞没,我们看到的,只是它辉煌逐渐消逝的景象。

美国电动汽车新势力Canoo日前正式宣布破产并停止运营,再次引发市场关注,这已经是近期美国电动车行业发生的又一起令人惋惜的倒闭事件。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那些新能源车企倒闭前,几乎都会尝试一番自救:重组、融资、甚至贱卖资产,想方设法苟延残喘。

Canoo公司终于亮出底牌:坦白承认资金链断裂,无力回天。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员工爆料称,该公司在俄克拉荷马州生产新车的宣传是子虚乌有,所谓的交付车辆实际上来自另一家公司,大部分只是简单地换了个车标而已,真正自己生产的比例可能不到10%。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巧合的是,不仅Canoo公司面临困境,被业界称为卡车界“特斯拉”的Nikola公司最近也与律师事务所接洽,商讨出售核心资产、公司重组甚至破产等多种可能性。

中国造车新势力为何逆势增长,而美国同行却纷纷面临破产危机呢?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Canoo这家公司创立八年,一夜之间倒闭,让我们反思美国科技和资本的土壤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从最初的蓬勃发展到最终的衰败没落,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这场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实则是一场为资本家们表演的“秀”,其背后隐藏着深远的利益考量。

2002年,通用汽车在北美车展上惊艳亮相,其Autonomy概念车首次将“滑板底盘”这一革命性设计理念呈现在世人面前。

对滑板底盘感兴趣的朋友们,看这里:一家成立仅一年的公司,其超级底盘技术竟挑战传统汽车制造商!这种底盘技术,真能像拼装四驱车一样简化造车流程吗?

通用汽车将底盘整合了悬挂、电池和电机系统以及刹车等部件,再搭配不同车身,这种设计不仅好处多多,还因此获得了《时代周刊》“最酷发明奖”。

二十年前的技术限制了滑板底盘的设计,最终只能无奈放弃这个项目。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新能源产业突飞猛进,电气化和智能化的浪潮让滑板底盘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7年,Rivian和Canoo两家公司都开始研发滑板底盘技术,并引起业内关注。Canoo尤其引人注目,因为它宣称自己的滑板底盘是业界首个真正采用线控转向技术的平台,一时成为焦点。

Canoo公司曾拥有两位宝马出身的高管,他们后来都去了法拉第未来,分别担任CFO和CTO。凭借其创新的滑板底盘技术,Canoo能够加快研发速度,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用户体验。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Canoo的融资进展非常顺利,员工人数一度接近800人。

Canoo继推出纯电动MPV、皮卡、轿车和送货车等新型车辆后,更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邮政局和美国陆军展开试点合作项目。

连沃尔玛这样的大型零售商都看中了Canoo纯电动送货车更大的载货空间,与Canoo公司签署协议,计划采购4500至1万辆用于送货。

Canoo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计划于2020年8月完成借壳上市。

然而,事与愿违,意外很快降临。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2021年,Canoo公司宣布在俄克拉荷马州投资建设一座占地400英亩的汽车制造厂,并承诺创造2000个就业岗位,这一举措获得了超过1亿美元的政府资助。

然而,公司早期一位创始人却突然离开苹果,引发了一系列员工离职。2022年,Canoo出人意料地放弃自建工厂,改为收购模式,并大胆设定了2023年底前生产2万辆电动汽车的挑战性目标。

令人遗憾的是,截止到今年四月,Canoo公司仅仅生产了22辆电动汽车,其发展困境与Faraday Future(FF)如出一辙,令人担忧。

最终,即使沃尔玛的大笔订单也未能扭转Canoo公司持续下滑的局面。

Canoo公司两位创始人以及随后加入的七位核心成员,全部离开了公司。他们的遭遇与许多中国造车新势力面临的困境如出一辙:资金链断裂。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没想到Canoo的经营状况如此堪忧,竟然长期依靠贷款维持运转。由于生产汽车的计划迟迟无法实现,公司一直亏损,从去年11月开始就陆续裁员,剩下的员工也被迫休假,而且还不发工资。

Canoo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高达1.12亿美元,资金一度紧张到只剩70万美元。

曾经估值高达150亿美元的Canoo公司,如今其全部资产,包括厂房、生产线和办公设备等,总价值却不足2000万美元,令人唏嘘。

Canoo的创始人全部逃跑了,彻底堵死了它向美国能源部贷款的希望。

Canoo公司最终走向破产,迅速结束了其发展历程。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表面上看,这只是个别现象,却反映出美国部分新兴势力发展模式的普遍问题:即使获得大量资金支持,最终也难逃夭折的命运。这究竟是偶然巧合,还是背后隐藏着某种深层次原因?

事情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

金钱与故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运作,更是关于权力、利益和人心的博弈。每个数字背后都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每一个交易都可能牵扯到难以预料的风险与机遇。

培育新兴力量面临两大挑战。

许多人觉得,巨额融资或政府补贴是创建全新商业巨头的关键,仿佛资金就能凭空变出商业奇迹。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成功的关键并非只靠金钱,更需要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2024年6月,Nikola尼古拉借壳上市后,股价暴涨87%,一举超过福特汽车,成为美国第三大汽车品牌。

新能源车企Rivian上市首日市值就突破千亿人民币,风光无限,却在后来面临倒闭危机。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忠实粉丝为其呐喊,甚至有人恳求特斯拉CEO马斯克出手收购,力挽狂澜。

令人意外的是,Fisker这家公司,当初虽然经历过失败,却能卷土重来,抓住新能源汽车的机遇再次崛起,这实在令人啧啧称奇。

这几个创始人,口才了得,竟能将简单的“模型道具车”包装成全球科技的杰出成就,巧妙地赢得了所有人的信任,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Nikola押注氢能源卡车,Rivian主攻纯电动皮卡,Canoo则瞄准“最后一公里”物流市场……这些公司都找到了各自的细分市场,并描绘出诱人的高回报前景,成功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

虽然许多新能源项目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甚至背后可能隐藏着针对美国补贴政策的利益算计,但高额利润的诱惑依然吸引着大量资本涌入。

这场“击鼓传花”游戏,人人自诩比旁人精明,却往往忽略了潜在的风险。

总有人会比之前的“傻子”更傻。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问题不在叙事本身,而在于叙事之外。

美国金融市场资金充裕,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模式:先讲好产品故事吸引投资,然后融资开发产品,产品推出后再次融资,如此循环往复,资金链稳定,也正是美国在全球金融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所在。

特斯拉无疑是这其中讲故事能力最强、也最成功的典范。

马斯克,这个举世瞩目的传奇人物,将特斯拉从一家新兴的汽车制造商,成功转型为一家肩负地球未来,甚至人类星际探索梦想的科技巨擘,其影响力无可比拟。

特斯拉电动车能否热销,其实只是人类探索更美好未来征程中微不足道的一步。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特斯拉为何能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呢?这其中缘由,值得深思。

03. 市场需求、产品设计和快速响应缺一不可: 成功的关键在于敏锐捕捉市场动向,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并以极快的速度将产品推向市场。

新势力崛起,关键不在规模,而在于能否真正形成战斗力。

决定性因素在于市场规模有多大。

欧洲的经验值得借鉴,但也值得警惕:由于市场规模比中美小,欧洲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更为保守,难以催生出像中美那样的大型科技公司。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欧洲投资巨头Holtzbrinck Ventures (HV)虽然投资了300多家公司,但其20多亿欧元的资产规模,与高瓴资本的650亿和红杉资本的850亿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欧洲初创公司,特别是汽车制造这样的重资金投入行业,如今面临着更大的资金压力,发展尤为艰难。

德国新兴企业Sono Motors曾大胆尝试在车身覆盖太阳能电池板,但这种创新在欧洲市场并未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便2021年上市融资,也只筹集到杯水车薪的1.56亿美元。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那些根深蒂固的金融巨头,绝不会与他们长期以来一手培养的百年汽车制造业巨擘为敌。

即使找到了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大部分最终还是会被大型企业收购,就像武功再高强,最终也还是为朝廷效力一样。

现在,全球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但真正能为其提供良好发展环境的“沃土”,几乎只剩下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市场了。

然而,尽管拥有雄厚资金、精彩的故事和巨大的市场,杀入决赛圈的美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们,最终却在产品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上栽了跟头。

特斯拉的成功,不只是因为它生产出了消费者喜爱的电动车,更在于它一系列突破性的技术,比如4680电池和一体化铸造技术,这些技术路线已被全球厂商纷纷效仿,并证明了其有效性。

2018到2019年,特斯拉虽然订单不断,产品也通过了各种检验,却也走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得益于当初与中国的果断合作,特斯拉如今近半产能来自中国,马斯克也坦言,没有中国市场的支持,特斯拉难以克服产能瓶颈。

马斯克当时已洞悉美国汽车产业链和市场规模的局限性,不足以支撑其打造享誉全球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

只有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国内市场,才能孕育出行业巨头。

特斯拉之所以能快速建厂投产,缩短一半建设周期,实现资金快速回笼,得益于它在工程师人才、技术和制造业基础上的综合优势,这些优势叠加形成了无可比拟的速度优势。

这种不易察觉的速度优势,会逐渐积累,最终成为推动产品更新换代的强大动力。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中国制造业强大的集群效应,让新产品设计到样品交付客户手中,速度快得惊人。 设计方案确定后,第二天客户就能拿到工厂生产出来的样品。

快速更新换代的产品,不仅反映了某个行业是否兴旺发达、市场前景广阔,更筑起了一道挡住竞争对手的高墙。

缺乏同等速度发展的企业,注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迅猛,速度已远超其他国家,许多国际巨头都难以望其项背,只能通过投资中国企业来获得技术。美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更是难以追赶。

5年耗尽百亿、美方新势力排队倒闭!淘汰赛的风吹到了大洋另一边-有驾

尽管Fisker看中了中国产业链的强大实力,试图像特斯拉一样在中国建厂,并在2023年6月传出相关计划,但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投资市场的严寒,失败收场。

残酷的真相可能是:

美国或许只需要特斯拉,这棵引人注目的参天大树,就能吸引全球的目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