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年轻人在县城开了四座充电站

中午11时,许多新能源汽车像是约好了一般,齐刷刷出现在公共充电站。停好下车,插上充电枪后,车主们或坐在车内刷着手机,或下车活动筋骨,不时看看自己的车充到多少电量了。
“外出在哪里能充电?”一直是困扰着新能源车主的一道难题。公共充电设施的分布不均让充电资源趋于紧张。一到节假日,就有新能源车主在高速上排队充电的新闻出现。
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全国充电桩数量正加速“生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今年1月所发布的数据,当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9.5万台,同比上升49.5%,平均每天建成超1.3万个充电桩。国家队、车企、第三方从一、二线城市开始,向下“扎根蔓延”。
在绍兴嵊州市,90后蒋明已经营业起自己的第四座充电站,他将经营日常发布到网络上,吸引了众多粉丝,他的故事正是公共充电桩建设浪潮中的一个缩影。
买了车,充电却有焦虑
说起蒋明为何经营充电站,时间还要往前回溯。
“当时感觉新能源汽车很不错,所以就买了一辆小鹏 P7。”2022年,嵊州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远不及如今,根据2023年嵊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数据,截至2022年底,嵊州人均电动汽车拥有率仅为0.96%。蒋明在嵊州,算是最早一批“尝鲜”新能源汽车的人。
“突然有一天晚上下班后去充电,发现需要排队了。”悄然间,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远超蒋明想象。他留意到,路上挂着绿牌的新能源汽车明显多了,自己身边不少朋友也陆续换了新能源汽车。
车多了,充电桩却没赶上建设进度。根据嵊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的机动车及充电桩测算数据,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电车数量将增至2.3万辆。而当时全市公共充电桩总数为436个,其中约20%分布在城区之外。私人充电桩的所有权及充电效率,并不能满足在外临时充电以及“用电大户”网约车等营运车辆的补能需求。据蒋明回忆,当时城区内对外营运的公共充电站仅有4个。
三、四线城市公共充电资源的稀少以及分布不均衡,让蒋明萌生了自建公共充电站的想法。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两位好友后,三人一拍即合。
想要建设一个公共充电站,前期调研是必不可少的。
在采访中,蒋明与其他受访的充电站经营者都表示前期调研以及选址十分重要:他们不仅要调研当地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以及增长趋势,还要考量当地现有公共充电站的分布和运营情况。
公共充电站需要较大的场地,最好的选择是与公共停车场、商场、小区等合作,在现有的场地上进行建设。
除场地租金、环境、位置、场地大小等因素之外,蒋明还特别提到一点,在选址时还需重点关注场地内停放的燃油车数量,尤其要关注电价低谷的时段,比如冬季的11时至14时。
对于经营者来说,燃油车占位会降低充电站的实际利用率,尤其是对于投资资金有限且采用无人值守模式的站点,若在不增加地锁等设施的情况下,管理难度较大。
利用率的下降不仅会造成收益损失,还会使新能源车主尤其是营运车主面临“无桩可充”等难题,进而影响充电站的口碑评价。而在嵊州这座小城市,口碑评价很重要,甚至能决定一座充电站的“命运”。
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及损失,蒋明与合伙人在选址之初便投入了不少时间进行蹲点考察,有意避开那些燃油车占位风险较高的场地。
三个年轻人在县城开了四座充电站-有驾
充电桩利用率的下降不仅会造成收益损失,还会使新能源车主尤其是营运车主面临“无桩可充”等难题,进而影响充电站的口碑评价。
充电桩产业的“百家争鸣”
在完成前期调研、选择场地、申请报批等步骤后,选设备、第三方运营平台同样不能马虎。
在2021年之前,整个充电桩产业处于“粗放”发展阶段,不少企业为了获取补贴,纷纷加入进来,产业链上的“玩家”猛增。如今整个充电桩产业市场格局已然初定。
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排名前15的分别为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小桔充电、蔚景云、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汇充电、深圳车电网、依威能源、万城万充、蔚蓝快充、昆仑网电、均悦充、万马爱充。
而充电桩制造商,据公开数据,当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分别是特来电、绿能电子、星星充电、华为数字能源、科士达、中科智充、国电南瑞(南瑞科技)、盛弘股份、许继电气等数十家品牌。
在采访中,蒋明与另一位经营者李先生都表示不建议选择规模小的第三方运营平台,在他们看来,一方面由于小平台缺乏推广资金与流量,难以与大平台竞争,这将直接影响用户数量。
李先生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就拿小桔充电来说,它背后是滴滴公司,网约车司机用户众多,这是许多平台所不能比拟的。”网约车司机充电频次高,是公共充电站的核心用户群体。
另一方面,小平台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比如可能无法为运营商提供有效且详细的运营分析报告,帮助运营商真实了解运营状况,发现潜在问题。业内不时传出小平台突然倒闭,或者诱导签订含有不平等条款合同让经营者蒙受经济损失的负面消息。
在平台服务费收取上,据记者统计,第三方运营平台普遍会收取充电站运营商收益的15%—20%作为服务费,而剩余80%—85%的收益在扣除日常维护、租金等成本后才是运营商的利润。所以,充电损耗少、质量可靠的充电设备对于经营者来说省心,更省钱。
“我认为买设备还需要提前入手。因为整个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快充很快将成为标配。”蒋明表示。而更重要的是,快充技术提升了充电速度,会提高单台充电桩的“翻台率”。对于网约车司机而言,时间就是金钱;而对于充电站运营商来说,亦是如此。
“我们把充电站作为一个长期项目来运营,预计三年回本。”更高规格的充电设备也意味着更高的投资成本。截至目前,蒋明与合伙人累计投资已达百万元,运营着4座公共充电站。而下如此“重注”,蒋明他们看好的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未来。
充电桩产业正式进入“下半场”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2025年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9.5万台,同比上升49.5%。其中公共充电增量为18.1万台,同比增长222.5%,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21.4万台,同比上升2.9%。截至2025年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321.3万台,同比上升49.1%。
虽然公共充电桩和私桩数量都在不断增长,但充电桩的市场缺口依然巨大。根据中国充电联盟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年,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422.2万台,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1158.2万辆,桩车增量比为1:2.7。
并且当下公共充电资源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像嵊州这样的小城市以及更为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然缺乏资源。为了更好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更加下沉的充电设施建设是必然。
三个年轻人在县城开了四座充电站-有驾
当下公共充电资源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像嵊州这样的小城市以及更为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然缺乏资源。
近日,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发布开展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中央财政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试点县开展公共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配电网改造等工作。此外,北京、河南等地有关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也密集发布。
不少车企也加码充换电网络的建设,“斗法”早已从产品延伸至补能生态。
以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为例,蔚来计划在2025年6月30日前,实现全国充电桩县县通;2025年底完成27 个省级行政区、超2300个县级行政区的换电站全覆盖,并从2026年开始布局其余省级行政区;理想将投资超过60亿元,建成超过5000座5C充电站,覆盖全国95%的高速和国道,理想城市超充网络也将完成对全国所有地级市核心城区的全覆盖;小鹏则计划到2026年底,在全国布局自营充电站10000多座,其中S4液冷站4500多座。
蒋明向记者透露,他们已经与理想、蔚来等品牌联络,未来将通过“车企出设备、运营商出场地”的轻资产模式切入品牌专属充电网络。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也在推动着充电设施建设逐步从“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正在逐步走向智能化、绿色化。
2024年8月,特来电正式发布“充电与电池安全大模型”,对电池温度异常、电池过充、数据不刷新等电池异常情况进行实时数据诊断和防护,让新能源汽车充电更安全。
2024年12月,青岛城投充电网延安三路“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举行开业仪式,这是青岛市充电基础设施提升首批项目“光储充”一体化技术示范站。首批覆盖青岛市9个区市、23个场站、440余台充电设备的建设工作已顺利完成。
未来,要实现新能源汽车“想去哪就去哪”的愿景,既需要国家队、车企搭建主干网络,也离不开众多充电站运营商构成毛细血管。正如充电枪连接着车辆与电网,充电桩产业也正在连接传统能源与数字时代,当每一度电都能找到最经济的流动路径,新能源汽车终将驶出“充电围城”。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王振麟

来源:青岛财经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