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这几年,窜红速度堪比火箭,满街跑的,小区里扎堆的,搁谁都瞧见了。可吊诡的是,这边厢车企玩命儿吹嘘续航里程、聪明劲儿十足的自动驾驶,那边厢时不时冒出“电驴子自燃”、“充电桩闹饥荒”的幺蛾子。这事儿,您咂摸出啥味儿来了?
聊电动车,绕不开碳化硅(SiC)这门“黑科技”。这词儿听着像科幻片,说白了,就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塞进电动车的逆变器里,能“榨”出更多能量,减少电耗,简单粗暴地说,就是让车溜得更远,更扛造。博世,这尊汽车零部件界的“老炮儿”,就在SiC技术上梭哈了。
博世撂下一句话,到2035年,平均每辆新车会装上超过40颗他们自家攒的芯片。这数目,啧啧,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意味着,汽车会变得更加“耳聪目明”,但也意味着,汽车对芯片的依赖度也水涨船高。博世现在不光给其他车厂供货,还直接下场卖SiC芯片,这操作,有点像早年的“军火贩子”,身怀绝技,傲视群雄。
可问题来了,SiC这玩意儿,真能包治电动车的所有疑难杂症?
博世的技术蓝图门儿清,750V、1200V,按部就班,持续精进功率密度、开关速度和靠谱程度。他们还捣鼓了个“双沟槽技术”,听着云山雾罩,但效果杠杠的,提升了功率密度,压低了电阻,让电动车更有奔头。
不过,技术升级是好事,可这价码呢?
SiC的炼制工艺复杂,成本居高不下。博世也嗅到了这股“铜臭味儿”,于是来了个大动作,把晶圆从150毫米扩容到200毫米。这就好比摊煎饼,饼盘子越大,一次能摊的越多,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但要确保大尺寸晶圆的品质,可不是件易如反掌的事儿。稍有不慎,就会冒出残次品,竹篮打水一场空。
博世还絮叨他们的全球制造和合作伙伴网络,说穿了,就是分摊风险,力保供应链安稳。现如今,谁不晓得“别把所有鸡蛋搁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但供应链拉得越长,关卡越多,就越容易掉链子。一个环节出了岔子,整个链条都会跟着遭殃。
再瞅瞅中国市场。博世对中国市场那叫一个上心,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买卖场,电动车发展势头也是最迅猛的。他们跟比亚迪、长城汽车、小米这些中国车企都有眉来眼去,甚至签了长期的供货合同。这说明啥?说明中国市场对SiC的需求如饥似渴,同时也说明,竞争也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提到竞争,就不能落下其他SiC供应商。英飞凌、意法半导体这些芯片界的“老油条”,也在SiC领域浸淫多年。他们各有千秋,技术路线也各有门道。博世想在SiC市场扎稳脚跟,甚至问鼎,面临的挑战可不小。
而且,电动车的痛点,真的仅仅是SiC吗?
充电桩捉襟见肘,续航里程让人焦虑,电池衰减,这些毛病,SiC芯片可无力回天。它只是拔高了效率,但并没有改变电动车的本质。当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某一项技术上时,是否忽略了其他更为紧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电动车的未来,不仅仅是技术的硬碰硬,更是整个产业链的同频共振,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政策的保驾护航。如果只是单枪匹马地追求技术上的突围,而对其他环节视而不见,那么电动车的未来,恐怕还会遭遇更多的磕磕绊绊。
就像开篇说的,电动车的“火”,是虚火还是实火?这恐怕不是一块SiC芯片就能盖棺定论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