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从“延迟爆炸”到“不起火、不爆炸”,史上“最严”动力电池新国标影响几何?

观澜亭|从“延迟爆炸”到“不起火、不爆炸”,史上“最严”动力电池新国标影响几何?-有驾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一场名为“安全”的革命正悄然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这项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国标发布,也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追求规模增长的“上半场”,正式转向技术深耕的“下半场”。此次政策对行业将有什么影响?又将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首先,安全标准从“及格线”跃升至“卓越线”。新国标对安全指标的升级堪称颠覆性,热扩散测试从“5分钟预警”升级为“2小时不起火不爆炸”的双重标准,这意味着电池热失控后不仅要给乘客留出逃生时间,更要最大限度防止二次伤害。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模拟实验显示,当电池温度降至60℃以下并保持2小时,后续起火概率趋近于零,这相当于为电池安全装上了“双保险”。
观澜亭|从“延迟爆炸”到“不起火、不爆炸”,史上“最严”动力电池新国标影响几何?-有驾
其次,更具创新意义的是新增了底部撞击、快充循环测试。电池底部撞击后要求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绝缘电阻符合安全要求。另外,增加电池单体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项目,要求15min内从20%SOC充电至80%SOC,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应不起火、不爆炸。正是这些技术创新,倒逼产业链不断升级。
此次政策升级,也将安全从“入场券”变为“王炸”。山东交通学院智能车路协同安全研究所所长范艳辉指出:“新国标的实施将显著加速新能源汽车行业分化,形成‘技术主导、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这一转变,正在加速行业洗牌。头部企业早已未雨绸缪,例如,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采用横纵加强梁、比亚迪刀片电池采用蜂窝铝框架增强底部防护。而部分中小厂商面临15%-20%的成本增幅,可能因技术不达标被淘汰。
这一转变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据中汽协等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38.9%,连续十年全球第一;固态电池出货量突破10GWh,磷酸铁锂电池占比达78%。中国正以“技术+规模”双轮驱动,重塑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
新国标的实施并非终点,而是新起点。2026年7月1日起,新申请车型必须达标;2027年7月1日,旧车型也将全面升级或者面临退市。这意味着未来两年,消费者将经历“安全车型迭代潮”。对于车企而言,需加速布局多层级热失控阻断技术,优化电池包结构等;对于消费者,则可在政策窗口期内,结合自身需求选择“性价比”或“安全优先”车型。
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安全也并不是绝对的,需理性客观看待。“新国标将电池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消费者应理解新旧版的技术内涵差异。动力电池安全合规只表明符合标准工况测试的安全要求,这是安全底线,实际安全还需综合考虑使用场景和碰撞工况,因此,不存在绝对的安全。消费者需理解标准工况的局限性和边界性,综合技术方案、使用规范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多维安全认知。企业也需持续推动固态电池、智能热管理等技术迭代,向‘绝对安全’趋近。”范艳辉表示。
无论如何,这场基于技术革新的“安全令”,终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更高维度。当安全不再是需要额外强调的“卖点”,而是成为行业的基本共识,中国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正如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新国标的出台会使得新能源车辆的接受程度提高,提高市场占有率,新能源汽车在交通领域的转型也会更加坦荡!”
(大众新闻记者 廖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