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车展,那叫一个沸反盈天!自主品牌车企,宛若群星熠熠,恨不得把压箱底的绝活儿都抖搂出来。比亚迪,蔚来,一个个磨拳擦掌,生怕落了下风。尤其比亚迪,那号称续航破千的全固态电池,还有九万块就能“尝鲜”城市NOA的海鸥智驾版,看得人直呼“妙哉”!
可热闹归热闹,自主品牌车企“C位出道”是真,但这背后,有些门道,咱们还得抽丝剥茧,说道说道。
先说说比亚迪那块“固若金汤”的全固态电池。充电十分钟,续航四百里,零下三十度仍能葆有九成三以上的容量,听着是不是有点“舍我其谁”的味道?但细琢磨琢磨,这“全球首款量产”究竟是啥意思?是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说,现阶段只是个“技术彩蛋”,主要用来拔高品牌形象?毕竟,新技术的成本横在那里,初期肯定不会“泯然众人矣”。
再来说说蔚来。ET9、NT3.0平台,听着就“蓬荜生辉”。但蔚来一直以来,都给人一种“高玩”的印象。这次车展祭出的子品牌乐道L90,试图走普惠路线,用纯视觉方案“降本增效”。可问题也随之而来,没了激光雷达“保驾护航”,单靠摄像头,智驾体验真能扛得住?要知道,现在大家对智能驾驶的期待值可是水涨船高,稍有“掉链子”,用户可不“买椟还珠”。
说白了,自主品牌车企的崛起,这事儿颇为芜杂。一方面,咱们确确实实在新能源、智能化方面高歌猛进,甚至在某些赛道上实现了“弯道超车”。另一方面,咱们也得正视,这背后少不了政策的扶持、市场的红利,以及无数工程师的“呕心沥血”。
再者,咱们也不能只看到车展上的“绮丽风光”。价格战、供应链稳固性、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这些问题,都像潜伏的“暗礁”,随时可能给自主品牌车企的发展“釜底抽薪”。
就拿价格战来说。眼下新能源车市场“刺刀见红”,动辄降价促销。这对消费者自然是“喜大普奔”,但对车企而言,长此以往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利润空间被蚕食,研发投入就会捉襟见肘,最终可能导致创新“后继乏力”。
还有供应链稳固性。虽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汽车产业的不少关键零部件,比如芯片、传感器,依然仰赖进口。一旦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供应链断裂,那对自主品牌车企的冲击将是“灭顶之灾”。
说到这儿,想起前几年甚嚣尘上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那时候,我们沉浸在“中国模式”的自矜里,觉得一切都“蒸蒸日上”。但现在回望,共享单车坟场、P2P爆雷,这些“新发明”也留下了不少“前车之鉴”。
所以,自主品牌车企的“扶摇直上”,固然值得击节称赏,但更需冷静省思。我们需要更殷实的技术积淀,更健全的产业链条,更完善的政策环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华丽转身。
车展曲终人散,繁华落尽。留给我们的,不应止步于几款新车、几项新技术,而是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更深远的期许与展望。毕竟,路漫漫其修远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