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上海车展的展位图揭晓时,一个历史性空缺引发大家关注——现代起亚集团首次从A级车展名单中消失。这一退场是韩系车在华衰落的缩影,更是折射出中国车市正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格局重构。
从“高光”到“退潮”:韩系车的二十年浮沉
2002年,韩系车以高性价比与先锋设计叩开中国市场,曾创下年销百万辆的辉煌战绩。然而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韩系车市占率仅剩1.6%,市场份额连续六年下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飙升至65.2%,在新能源与智能化赛道上形成碾压之势。
韩系车的颓势早有征兆:电动化转型迟缓、本土化创新不足,使其在比亚迪、蔚来等中国品牌的“技术闪电战”中节节败退。即便现代集团在2024年广州车展高调展示智能化成果,却难掩市场对其“战略犹豫”的质疑。这场退展风波,实则是韩系车在华生存空间被挤压至临界点的必然结果。
车展“缺席者名单”背后的产业逻辑
本届车展的缺席者远不止现代起亚。捷豹路虎选择暂避锋芒进行战略调整,东风雪铁龙、标致等法系品牌已连续多届缺席,哪吒汽车等新势力因融资困境被迫离场。这些品牌的集体“隐身”,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中国车市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绞杀”。
值得玩味的是特斯拉的持续缺席。其“不参加车展”的底气,源于直营模式构建的独特生态,但这恰恰印证了另一种趋势——当智能电动车赛道进入“贴身肉搏”阶段,传统展会的营销价值正在被重构。
新势力“攻擂”与老牌车企“守江山”
展位图的另一面,是自主品牌的全面进击。小米汽车携“人车家生态”高调首秀,鸿蒙智行展示全域互联技术,比亚迪、吉利等巨头则亮出固态电池、城市NOA等硬核科技。理想、蔚来等新势力更将展台变为“科技秀场”,从800V超充到AI大模型,中国车企正用技术创新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传统豪华阵营亦非坐以待毙。奔驰、宝马将氢能源车型搬上展台,奥迪以L4级自动驾驶技术反击。这场“攻守战”的背后,是中外车企对“智电转型下半场”话语权的激烈争夺。
淘汰赛加速:谁能笑到最后?
上海车展的展位变迁,实则是中国车市的微缩图景。当市场从“百家争鸣”步入“头部通吃”阶段,缺乏核心技术、战略定力的品牌必将出局。对于中国车企而言,65.2%的市占率绝非终点——如何突破高端化瓶颈、构建全球化竞争力,将是下一阶段的核心命题。
这场洗牌中,没有永恒的赢家,只有永恒的变革。唯一确定的是,智能电动化浪潮下的中国车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