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车企夸大宣传“洗脑”,慎用自动驾驶,出事责任自己扛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周末你开着新车带家人出游,高速公路上启动“自动驾驶”模式,双手离开方向盘刷起了手机。突然,前方一辆货车变道,车子发出刺耳的警报声——你慌忙伸手去抓方向盘,但已经来不及了。车头重重撞上护栏,安全气囊弹出,后座孩子的哭声和家人的惊叫混成一团。这时候你才意识到,所谓的“自动驾驶”根本不像广告里吹的那样可靠,而交警到场后说的第一句话更让你心凉:“驾驶员全责。”

别被车企夸大宣传“洗脑”,慎用自动驾驶,出事责任自己扛-有驾

这样的剧情不是虚构。去年某新势力品牌车主在高速开启智驾时追尾工程车,行车记录仪显示系统提前2秒发出警报,但车主根本来不及反应。更讽刺的是,他买车时销售反复强调:“这车能自己开,你躺着睡觉都行!

别被车企夸大宣传“洗脑”,慎用自动驾驶,出事责任自己扛-有驾

一、车企的“科幻发布会” vs 现实中的“卖家秀”

别被车企夸大宣传“洗脑”,慎用自动驾驶,出事责任自己扛-有驾

走进任何一家新能源展厅,销售都会热情地演示“自动变道”“无人泊车”等炫酷功能。某品牌甚至让CEO亲自上阵,直播演示边开车边喝咖啡,宣称“我们的车比老司机更稳”。但细看用户手册第78页的小字条款,赫然写着:“系统可能无法识别静止物体,驾驶员需全程保持注意力。”

别被车企夸大宣传“洗脑”,慎用自动驾驶,出事责任自己扛-有驾

这种“台上说相声,台下讲法律”的操作已成行业潜规则。有车企把实验室里测试成功的极端案例剪成宣传片,却对日常场景的失误闭口不谈。就像去年某车型发布会现场,大屏幕播放车辆在暴雨中稳稳行驶的画面,台下掌声雷动。但首批车主提车后发现,遇到洒水车喷出的水雾都会误判为障碍物,吓得系统猛打方向盘。

别被车企夸大宣传“洗脑”,慎用自动驾驶,出事责任自己扛-有驾

二、你以为的“自动驾驶”其实是“辅助驾驶”

别被车企夸大宣传“洗脑”,慎用自动驾驶,出事责任自己扛-有驾

国家规定白纸黑字写着:目前所有在售车型最高只到L2级辅助驾驶。简单来说,现在的技术就像刚学会骑自行车的小孩——家长必须全程扶着后座,随时准备接手。但车企营销时的话术,总让人误以为孩子已经能参加环法自行车赛。

别被车企夸大宣传“洗脑”,慎用自动驾驶,出事责任自己扛-有驾

某平台做过街头实验,让10位车主体验主流车型的智驾功能。结果9个人在十分钟内就放心地玩起了手机,还有人得意地炫耀:“看!这车自己会转弯!”他们不知道的是,系统此刻正把路边的广告牌错判成卡车,把飘过的塑料袋当作行人,全靠背后的工程师远程捏把汗。

三、事故背锅链:车企吹牛皮,用户交学费

去年轰动行业的“3秒接管悲剧”最能说明问题。某车主开启智驾后低头回微信,等系统突然告警时,留给他的反应时间仅相当于眨三次眼。事后车企拿出数据:“系统提前3秒预警了!”家属却哭诉:“正常人根本反应不过来!

更扎心的是责任认定环节。交警查看法规后明确表示:“L2级系统只是辅助工具,就像副驾驶座的教练——踩刹车的永远该是驾驶员。”有车主曾试图起诉车企虚假宣传,但面对法务部准备的128页技术文档和20位专家证人,最终只能认栽。

四、这些“智驾神话”该醒醒了

1. “手离开方向盘也能开”

奔驰曾宣传某车型能实现“脱手驾驶”,但实际使用时,方向盘下的摄像头会时刻盯着驾驶员眼睛。只要视线离开路面超过3秒,系统立即退出并强制停车——这哪是自动驾驶?简直是请了个电子监工。

2. “自动躲避所有危险”

某品牌演示视频里,车辆丝滑绕过突然冲出的外卖电动车。但真实路测中,工程师偷偷在电动车安装了反射标识。去掉这些“作弊道具”后,系统面对横穿马路的电动车五次里有三次直接撞上去。

3. “OTA升级秒变无人驾驶”

有车企把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等关键配置放在顶配车型,却对低配车主承诺“未来会OTA升级”。结果两年过去了,车主等来的不是自动驾驶,而是需要额外付费的车机主题皮肤。

五、用智驾的正确姿势:像对待学步期孩子

面对车企天花乱坠的宣传,记住三条保命原则:

1. 永远假设系统会突然“掉线”,就像教孩子走路时不敢松开的手;

2. 把告警提示音当救命铃,听到声响立即进入战斗状态;

3. 定期查看系统更新日志,别等撞了墙才知道某功能其实还没实装。

某汽车工程师私下透露:“我们内部测试时,所有参与人员必须系五点式安全带,副驾坐着专业安全员。但卖给消费者的车,却只在说明书里写句‘请注意安全’。”

下次再看到“解放双手”“零接管”的广告词时,不妨想想驾校教练的怒吼:“方向盘在你手里!命在你自己手里!”毕竟在真正的自动驾驶到来之前,我们与技术的关系,就像抱着救生圈学游泳——可以借助它,但永远不能完全依赖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