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这场全球经济版的“世纪对决”已经拉开序幕。美国不惜提高关税,意图压制中国的全球制造业地位;中国则以强硬反制,捍卫经济主权。两大经济体的博弈,直接将无数国家绑上了“经济过山车”。
然而,就在全球为此暗自担忧的时候,印度却跳出来,兴奋地喊话:“机会来了!”他们的商务部长戈亚尔甚至公开表示,关税战是印度“千载难逢”的机遇。
听上去,这确实有点道理:投资人不愿意冒险选择中美这两个“战场”,自然会寻找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印度这个人口大国,确实看起来像是个备选项。
文盲率40%、基建“掉链子”、外资进来容易撤出去更容易,这些问题不解决,所谓的“机会”,或许只是个泡沫。
一、文盲率这么高,制造业能起飞吗?
戈亚尔对印度的未来充满信心,但他似乎忘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劳动力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业产出的效率。印度的人口是全球第二多,但这个优势很快就变成了劣势,因为他们的文盲率高得惊人。根据印度政府自己的统计,文盲率是28%;但国际公认的数字却更高——40%。
也就是说,印度14亿人口中,约有5.6亿人是文盲。
文盲率高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基层工人技能不足,更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巨大障碍。中国的制造业能成为世界第一,靠的是庞大的技术工人群体,以及稳定的中层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团队。而印度呢?
他们的基础教育投入虽大,但因为语言多样化、地区发展不均衡,教育体系迟迟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举个例子,印度的公立学校数量远少于私立学校,且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许多穷人根本上不了学。
更别提,扫盲教育本身就是个烧钱的项目。印度政府虽然每年都喊着要投钱,但与其人口规模相比,这些资金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戈亚尔说关税战是印度的机会,但他没想过,制造业的起飞需要的不仅是投资,更是大量技能型工人。
没有这个基础,印度的“千载难逢”,恐怕真的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二、基建不行,投资能安心吗?
制造业起飞的另一个关键是基础设施。但印度的基础设施状况,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2024年夏天,有不少印度人因为中暑死亡,原因除了天气炎热之外,更重要的是电力供应不足。
印度全年发电量只有1.82万亿度,连美国的一半都不到,更是中国的六分之一。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连基本的电力都不能保证,制造业工厂怎么运转?
不仅是电力,印度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同样频频“掉链子”。最知名的例子是2019年贾坎德邦的那座投资22亿人民币的大坝,花了42年才修好,结果投入使用不到一天就垮塌了。这种情况,在印度并不是个例。
无论是高速公路、高铁,还是机场、通信网络,印度的基建质量都让人捏一把冷汗。
戈亚尔说关税战会让投资人选择印度,但问题是,投资人真敢选吗?基建差、电力不足,企业的生产成本会高得离谱。而且,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再往下看,你会发现,印度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它的外资环境。
三、外资进得来,但留得住吗?
投资印度的企业,很多最后都选择撤离,原因很简单:印度的营商环境实在太糟糕了。首先是税务体系复杂得让人抓狂,各种苛刻的税收规定,加上频繁的罚款行为,让企业根本看不到盈利的可能。其次是经营条件苛刻,比如印度要求外企必须实现本土化运营,不仅管理层要有印度员工,甚至还要求企业在三年内完全融入当地市场。
特斯拉就是最典型的案例。马斯克曾计划在印度投资建厂,但印度政府开出的条件直接劝退了他:他们要求特斯拉投入至少5亿美元建厂,还必须全面本地化。这对于一家全球化公司来说,显然是不可能接受的。
最终,马斯克选择了放弃。
更让人头疼的是,印度政府还频繁没收外资资产。2024年下半年到2025年,短短半年时间,就有2000多家外企撤离印度。戈亚尔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这些企业的撤离,已经说明了一切:投资印度,不仅风险高,而且回报低。
外资进得来,但留得住吗?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结语
印度想要成为关税战的赢家,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勇气之外,它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根本问题:文盲率高、基建差、营商环境糟糕,这些问题不解决,再多的机遇也只是镜花水月。戈亚尔的豪言听上去很美,但现实却很残酷。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轻视印度。毕竟,它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大国,人口多、市场广,一旦“觉醒”,确实有可能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现在的印度,还远没有做好准备。
戈亚尔说他们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我们不得不问一句: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