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中国航天雷达锁定火星海洋,生命起源研究迎重大转机

一、祝融号重大发现:火星曾存在古代海洋的铁证

颠覆认知!中国航天雷达锁定火星海洋,生命起源研究迎重大转机-有驾

(一)地下沉积层揭秘火星 “海洋往事”

火星,这颗红色星球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点目标,它承载着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无限遐想。在对火星的研究中,关于火星上是否存在过海洋,一直是科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过去,科学家们从火星的轨道图像中识别出古海岸线,推测火星北部低地可能曾存在覆盖火星表面三分之一的古代海洋。然而,由于遥感数据推断的古海岸线高度分布不一致,以及 40 亿年来火星表面经历的撞击、风化、重塑等过程,火星古海洋假说始终存在争议,难以定论。

直到中国首辆火星车 “祝融号” 的出现,这一局面被彻底打破。2021 年 5 月 15 日,“祝融号” 成功着陆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开启了它的火星探测之旅。“祝融号” 搭载的火星次表层穿透雷达,如同一位拥有透视眼的 “地质侦探”,成为解开火星海洋之谜的关键。研究团队通过对 “祝融号” 雷达低频通道实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在火星车沿途地表以下 10 米至 35 米深度范围内,成功识别出 76 个地下倾斜反射体。这些反射体空间分布广泛且均匀,覆盖范围超过 1.3 千米,所有反射体均呈现向北方低地方向倾斜的特征,倾角介于 6° 至 20° 之间,平均倾角为 14.5°,并且在相同位置的不同深度,还能观测到多个平行分布的反射体 。

这些反射体所构成的倾斜层理结构,与地球沿海沉积物的雷达成像结果极为相似,其一致性和物理特性有力地排除了风成沙堆、熔岩管道或河流冲积等其他成因。这些沉积物的大规模存在表明,这里曾经存在着风浪驱动的沿岸输送,为海岸线提供了稳定的泥沙净流入,并形成了只有在持久稳定的大型水体环境中才能出现的海岸线前积层,而并非仅仅是局部和短暂的融水现象。这一重大发现,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火星历史的大门,为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地下证据。

(二)与地球海岸的 “跨星球呼应”

当我们将火星地下发现的沉积物与地球沿海地区的沉积特征进行对比时,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令人惊叹的高度吻合,就像是两个星球之间跨越浩瀚宇宙的呼应。从电介质特性来看,火星海岸线沉积物与地球上由细砂和中砂颗粒的介电常数一致,这为其海洋沉积物的性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层理形态方面,二者也展现出相似之处,进一步证实了火星曾经拥有类似地球海岸带的环境;而物质组成上,火星沉积物中的细砂和中砂颗粒,更是直接诉说着它与地球海岸的相似过往。

广州大学刘海团队对这一发现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指出,这种长期稳定的液态水存在,对于火星的宜居性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地球的生命起源理论中,适宜的温度、液态水环境以及化学循环系统是生命诞生的关键要素。而火星在数十亿年前曾拥有的这种环境,意味着它在那个时期可能也具备了生命起源的基础条件。如果火星真的曾经存在生命,那么这些生命痕迹或许就隐藏在这些古海洋沉积物之中,等待着人类去发现 。这一发现,让我们对火星的认知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让我们对宇宙中生命的普遍性有了更多的期待。

二、技术突破:祝融号如何 “透视” 火星地下?

(一)搭载 “火星 CT 扫描仪”:次表层穿透雷达的黑科技

祝融号的成功探测,离不开其搭载的一系列先进科学载荷,其中次表层穿透雷达堪称 “火星 CT 扫描仪”,是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这台雷达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制,是国际首个在火星实现地下结构探测的就位仪器 。它就像是祝融号的 “透视眼”,能够穿透火星表面,为我们揭示地下的奥秘。

这台雷达采用了双通道多极化超宽带雷达技术,具备独特的工作原理和强大的探测能力。它通过发射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然后接收从地下反射回来的信号,就像医生用 CT 扫描人体一样,对火星地下进行层层 “剖析”。其低频通道频率范围为 15 - 95MHz,可穿透火星地表 10 - 100 米,分辨出数米级的地质分层;高频通道则聚焦于地下浅层 3 - 10 米的区域,精度可达厘米级 。这种双频协同设计,使得雷达既能捕捉深部沉积层序,又能解析浅表结构细节,为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地下信息。

在实际探测中,次表层穿透雷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成功捕捉到了地下冰、岩石与沉积物的分布差异,这些信息就像是一把把钥匙,为科学家打开了火星地质演化的大门。通过分析雷达数据,科学家们能够绘制出火星浅表层的 “三维地质地图”,直观地了解地下的地质结构,这对于研究火星的演化历史、寻找水资源以及评估火星的宜居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雷达探测,科学家发现火星地下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为我们了解火星过去的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步步为营” 的探测策略

除了先进的技术装备,祝融号的探测策略也十分巧妙。由于火星与地球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距离,信号传输存在大约 20 分钟的通信延迟,这意味着地面控制人员无法实时操控祝融号。同时,祝融号依靠太阳能供电,能源获取受到火星的光照条件和天气的限制,效率相对较低。因此,祝融号采用了 “自主规划 + 地面指令” 结合的探测模式,这种模式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在未知的领域中小心翼翼地前行。

在每日的探测工作中,祝融号就像是一位谨慎的行者,每日行驶约 10 - 20 米。在移动过程中,它会充分利用自身携带的各种仪器,对周围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探测。它会先使用导航地形相机对路径前方 10 米内地形进行拍照建模,就像我们在旅行时用相机记录沿途的风景一样,祝融号通过相机获取的图像信息,能够提前了解前方的地形情况,识别出石块、撞击坑等障碍物,为后续的行驶路线规划提供依据 。然后,它会启动次表层穿透雷达对地下结构进行扫描,利用雷达的 “透视” 能力,探索地下的奥秘。这种边移动边探测的方式,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祝融号凭借着其先进的技术和精准的操作,成功地在复杂的火星环境中获取了高质量的科学数据。

在面对复杂地形时,祝融号的探测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火星表面布满了石块和撞击坑,这些地形对于祝融号的行驶和探测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然而,祝融号通过 “自主规划 + 地面指令” 的模式,成功地应对了这些挑战。当遇到石块密集区时,祝融号的自主规划系统会根据相机拍摄的图像,分析石块的大小、分布和稳定性,然后规划出一条安全的行驶路线,避开较大的石块,选择相对平坦的区域前进。如果遇到大型撞击坑,祝融号会在坑边停下,利用相机和雷达对撞击坑进行详细的探测,获取撞击坑的深度、直径、坑壁结构等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决定是否跨越撞击坑或者绕开它 。这种谨慎而精准的操作,确保了祝融号在复杂地形中能够安全行驶,并获取到有价值的科学数据。

在整个探测任务中,祝融号累计行驶了 1921.5 米,远超 90 个火星日的设计寿命,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其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科学的探测策略。祝融号就像是一位无畏的勇士,在火星的土地上不断前行,为我们揭开火星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对这颗红色星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科学意义:从火星演化到人类未来

(一)火星生命之谜的关键拼图

祝融号对火星古代海洋的发现,在火星生命探索的宏大拼图中,补上了极为关键的一块。液态水,作为生命诞生和繁衍的基石,其在火星上的长期稳定存在,极大地拓展了火星宜居环境的研究范畴。以往,火星生命探索的目光多集中在极地地区,那里的水冰虽然丰富,但环境极端寒冷,并不适宜生命的起源与发展。而此次中低纬度地区古代海洋证据的出现,将研究视野拓展到了更具潜力的区域。

中低纬度地区,这一曾长期维持适宜液态水存在条件的区域,与地球的温带极为相似。在数十亿年前,这里可能有着适宜的温度和气压,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可能。虽然目前我们还未在火星上发现确凿的生命证据,但古海洋沉积物中极有可能保存着有机分子的痕迹。这些有机分子,或许是生命诞生的原始物质,或许是生命活动的遗留产物,它们承载着火星生命的秘密,等待着人类去挖掘。

美国宇航局的 “好奇号” 火星车在盖尔陨石坑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火星生命的可能性提供了参考。“好奇号” 在有 30 亿年历史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有机分子,这一发现表明火星在远古时期可能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 。如今祝融号发现的古代海洋沉积物,与 “好奇号” 的发现相互呼应,进一步增强了火星曾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未来,随着 “毅力号” 等火星探测器对这些沉积物的深入探测,我们或许能够找到火星生命存在过的直接证据,揭开火星生命之谜的神秘面纱。

(二)为火星基地建设 “解锁” 水资源

除了对生命探索的重要意义,祝融号的发现对于未来火星基地的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水资源,是火星基地建设和人类长期驻留的关键要素。如果火星海洋消失后,大量水分以地下冰的形式封存于乌托邦平原南部,那么这里无疑将成为未来火星基地的理想选址。

科学家通过对祝融号数据的分析估算,该区域地下 10—35 米层的水冰储量可能高达数十亿吨。这一巨大的水资源储备,就像是一座隐藏在火星地下的 “水银行”,为未来的火星探索和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先进的电解或热融技术,这些水冰可以被转化为液态水,满足航天员的饮用、种植及燃料制备等多方面需求 。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地球的相关技术和经验。例如,在地球上,我们通过海水淡化技术获取淡水,这一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未来在火星上,我们可以将这种技术进行改进,用于水冰的转化,从而获取可使用的液态水。

从成本和难度的角度来看,就地获取水资源将大大降低载人探测任务的成本与难度。以往,从地球运输水资源到火星,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而且运输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现在,有了火星本土的水资源,我们可以减少对地球资源的依赖,提高火星探测任务的可持续性。这一发现,为人类在火星上建立长期基地、开展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了可能,也为人类迈向更广阔的宇宙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四、中国航天的 “火星答卷” 与未来蓝图

(一)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深空探测里程碑

祝融号的成功探测,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实现了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跨越。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火星车复杂地形探测技术的国家,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航天人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技术积累。

在祝融号任务中,中国首次实现了火星软着陆、巡视探测及地下结构成像,这一系列的突破,展示了中国航天在技术上的强大实力。祝融号搭载的 6 台科学载荷,包括多光谱相机、磁场探测仪、次表层探测雷达等,就像是一群训练有素的 “科学家”,各司其职,在火星大气、磁场、矿物成分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入探测。在运行期间,祝融号累计获取了 10GB 原始数据,这些数据就像是一把把钥匙,为科学家打开了火星奥秘的大门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研究,中国科学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期刊,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

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为人类对火星的认知增添了新的内容,也标志着中国火星探测从 “工程验证” 迈向 “科学发现” 阶段。在过去,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处于 “跟跑” 的位置。而如今,中国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创新,在火星探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这是中国航天实力的体现,也是中国科技进步的象征。

(二)开启 “天问” 系列新征程

随着祝融号任务的圆满完成,中国航天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而是开启了 “天问” 系列的新征程。2025 年,中国航天将迎来一系列重要任务,这些任务就像是一场盛大的宇宙探索盛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天问二号将执行小行星伴飞取样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在小行星探测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天问二号将对近地小行星 2016HO3 进行伴飞、取样、返回,并计划前往主带彗星 311P 开展伴飞探测 。这次任务的目标是获取更多关于太阳系早期历史的信息,增进对小行星组成及其潜在资源的认识。天问二号的发射,就像是开启了一场神秘的宇宙寻宝之旅,它将为我们带回珍贵的小行星样本,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太阳系的演化历史。

在载人航天方面,神舟二十号、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接力奔赴空间站,继续推进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与发展。神舟二十号的主要任务是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和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开展平台管理工作、航天员保障相关工作以及科普教育等重要活动 。这些任务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强人类长期驻留太空的能力,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为人类在太空的探索和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而祝融号团队也在继续努力,他们正基于雷达数据深化火星地下水资源建模,为未来的火星探测和开发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未来,火星样本返回、载人登陆等任务已提上日程,这些任务的实施,将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古代海洋的发现,为这些 “超级工程” 提供了关键的选址依据与资源评估参考,就像是为未来的火星探索点亮了一盏明灯。

中国航天在火星探测领域取得的成就,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也是中国航天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未来,随着更多探测任务的实施,中国航天将在宇宙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火星机密揭开,人类探索永不止步

祝融号的发现不仅改写了火星地质演化史,更点燃了人类对火星生命与未来移民的想象。从月球水冰到火星海洋,中国航天正以 “脚踏实地” 的探测数据,为解答 “宇宙生命起源”“人类如何走出地球” 等终极命题贡献中国智慧。随着天问系列任务的持续推进,这颗红色星球的更多秘密,终将在不远的将来被逐一揭晓。

参考资料来源于:说宇宙 一点资讯 央视新闻 光明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