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车主在车辆行驶2至3年后,某次进行保养时,维修人员会使用刹车油检测笔,对车辆刹车油的含水量进行测定。随后告知车主,当刹车油含水量超过3%,即属于严重超标状态,需要及时更换,而车主往往要为此支付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更换费用。
那么,在电商平台售价仅几十元的刹车油测试笔,其检测结果是否可靠?这究竟是修理厂或4S店用来误导车主的手段,还是确有实用价值?今天就为大家深入剖析这一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刹车油的更换标准,的确是以含水量作为关键参考指标。但在此之前,必须了解两个重要概念:刹车油的“干沸点”与“湿沸点”。
众所周知,刹车系统的工作原理是依靠刹车油传递压力。驾驶员踩踏踏板产生的力量,通过助力泵,依据帕斯卡原理被放大,随后传输至四个车轮的刹车分泵,促使刹车分泵夹紧从而实现制动。

在这一过程中,整个刹车系统内的刹车油必须始终保持液态。因为液体几乎无法被压缩,如此才能保证刹车力的有效传递。例如,将注射器注满刹车油并堵住出口,无论施加多大的力,都无法推动注射器活塞。

然而,刹车系统极易产生高温。一旦温度过高致使刹车油沸腾,部分液体就会转变为气体,而气体是具有可压缩性的。同样以注射器为例,若其中仅注入一半刹车油并堵住出口,用力即可轻松推动活塞,这正是因为空气能够被压缩。
这就导致驾驶员踩踏刹车踏板的部分力量,被用于压缩刹车系统内的气体,无法完全传递至四个车轮的刹车装置,进而造成刹车力度骤然下降,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因此,刹车油的沸点越高,刹车系统的安全性就越有保障。
或许有人会提出,机油、菜油的沸点均超过200摄氏度,能否替代刹车油?仅从沸点角度考量,似乎可行。但实际上,这些油品过于黏稠,会大幅增加刹车系统的阻力,导致刹车反应迟缓,因而无法作为刹车油使用。
刹车油需同时满足两个核心条件:高沸点与良好的流动性。经过研究,汽车工程师发现聚乙二醇醚溶剂是理想的刹车油原料,故而成为主流选择。但该物质存在一个缺陷,即具有吸水性。
由于水的沸点仅为100摄氏度,聚乙二醇醚吸水后,其沸点会相应降低,这便是刹车油存在“干沸点”与“湿沸点”之分的原因。
“干沸点”指的是全新刹车油的沸点。通常情况下,全新的DOT4级别刹车油含水量可控制在0.2%以下,此时其沸点约为250摄氏度。
“湿沸点”则是指使用约2年的刹车油,在刹车系统内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当含水量达到3.5%时的沸点,一般会降至160摄氏度左右。
这也是车辆原厂用户手册大多建议车主每2至3年更换一次刹车油的原因。车辆使用2至3年后,刹车油的沸点大概率会降至160摄氏度左右。一旦刹车油达到这一温度,就可能出现刹车失灵的危险状况。
多数车主未遭遇此类问题,并非因为刹车油性能良好,也并非原厂刹车油质量出众,而是由于日常驾驶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将刹车油加热至160摄氏度以上。
这就使得许多车主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刹车油无需更换。此前网络上也曾有博主发表类似观点,评论区中不少人表示认同。对此,只能衷心希望这些认同该观点的车主,永远不会行驶在连续下坡的山路上。
至此,关于车辆是否需要更换刹车油的问题已十分清晰。若用车环境较为单一,仅用于日常上下班通勤,行驶里程有限,回家后触摸刹车盘,温度不高甚至不烫手,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必严格按照2至3年的周期更换刹车油。
即便刹车油含水量达到3.5%,沸点降至160摄氏度左右,但只要驾驶过程中不会达到这一温度,刹车油仍可正常工作。不过务必牢记,应避免驶入连续下坡或需频繁刹车的路段,否则极有可能出现刹车失灵的情况。
即便如此,仍建议最长5年更换一次刹车油。因为刹车油每年的吸水率约为1.5%,若长期不更换,其沸点会显著降低,且刹车油的腐蚀性会产生杂质,影响其流动性与刹车系统的密封性。
此外,若用车环境经常涉及上下坡,需要频繁刹车,那么必须缩短刹车油的更换周期,甚至提前更换。因为频繁过热的刹车油,其含水量上升速度更快,每2年更换一次,才能确保刹车油含水量与沸点处于安全范围。
回到最初的问题,几十元的刹车油含水量测试笔检测结果是否准确?可以肯定地说,其准确性欠佳,但可作为一定的参考依据。
该测试笔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检测前端两个电极接触物体的导电性来判断刹车油含水量。由于普通水具有导电性,当刹车油含水时,测试笔可通过检测导电性来估算含水量。
例如,将金属铁丝搭在两个电极之间,测试笔也会亮起红灯,但显然不能据此认定铁丝含有水分。
而部分刹车油添加剂含有金属成分,这类刹车油本身就具有导电性。即便刹车油是全新的,插入测试笔后仍会亮红灯,此时显然不能判定该新油需要更换。
并且,含有金属添加剂的刹车油价格通常高于普通刹车油。这就可能导致车主自行购买的优质刹车油,在维修店被误判为含水量过高的劣质油品,最终被诱导更换为维修店价格较低的刹车油。
因此,使用刹车油测试笔的正确方法是,确保车辆现用或新更换的刹车油不含金属添加剂,如此测得的数据才具备参考价值,这一点务必牢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