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关于小米要在武汉建汽车工厂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各种图片和视频满天飞。
有人说工厂已经在汉南动工,基桩都起来了,运土车来回穿梭;也有人翻出土地用途变更的旧账,说这块地早被划给小鹏搞低空飞行器了。
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
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先说最抓眼球的"工地实锤"。确实有网友拍到汉南某地块有施工迹象,挖掘机、运土车忙得热火朝天。但仔细看这些视频里的场景,其实更像是厂房基础施工,跟汽车工厂的四大工艺车间(冲压、焊接、涂装、总装)还差得远。更关键的是,武汉经开区官网显示,这块地去年底刚完成土地平整,规划用途确实标注为"汽车零部件制造",和小鹏、路特斯的工厂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要说这是给小米准备的,倒也有三分道理。
不过另一边,光谷的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建设正酣。这个号称"冰空洗"全栈自研的基地,今年底就要投产,规划产能600万台。有内部人士透露,光谷这边的施工团队和设备很多都是从亦庄汽车工厂调过来的,两边在管理上存在资源冲突。这时候突然冒出个武汉经开区的汽车工厂,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画饼充饥。
再看看官方动作。今年1月,小米突然在招聘平台挂出"汽车工厂项目经理"的岗位,要求必须有完整工厂筹建经验。有意思的是,这个岗位的工作地点写的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网传的汉南地块完全重合。更早前,武汉经开区还专门成立了"米岚智造产业园二期"项目公司,拿地动作和小米的招聘时间线咬得死死的。这些细节连起来看,小米确实在武汉布了盘大棋。
说到选址武汉的优势,那真是明摆着的。东风汽车集团就在家门口,光是云峰工厂就有30万辆闲置产能,要是能谈下代工,省去建厂的时间和成本不说,还能直接用上成熟的供应链。更狠的是东风的增程技术,马赫动力系统能让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这要是用在小米YU7上,直接就能对标问界M9。物流成本方面,武汉作为"九省通衢",运输费用比北京低20%,工人工资每月也能省下3000块,算下来每年能多赚8个亿。
但质疑声也不是没道理。有行业人士翻出旧账:去年武汉车谷刚把一块汽车用地调整为低空经济示范区,现在又说给小米建工厂,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再说光谷在建的家电工厂,虽然和汽车工厂工艺不同,但都是重资产项目,小米手里的钱真够同时烧两个大项目?更关键的是,汽车工厂从奠基到投产至少要两年,小米现在连SU7的产能都还没完全释放,急着扩产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
不过仔细想想,小米的布局其实暗藏玄机。武汉经开区的地块虽然被传要建汽车工厂,但实际备案的是"汽车零部件制造",这可能是个障眼法。毕竟现在造车资质卡得严,通过零部件厂过渡,等政策松动了再转成整车厂,这种操作在业内早有先例。更何况,小米和东风的合作早有端倪——去年底云峰工厂启动一体化压铸项目,和小米北京工厂的工艺如出一辙,这不就是明摆着给代工铺路吗?
从产业生态来看,武汉确实占尽天时地利。16家整车厂、1200家零部件企业组成的汽车产业集群,说句话就能凑齐供应链。光是激光雷达生产线就有三家,正好能解决小米自动驾驶的硬件难题。人才方面更是不用愁,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这些高校,每年输送上万名汽车专业毕业生,小米武汉总部现在80%的员工都是本地招聘的。就连政府支持力度都让人眼红,听说武汉经开区承诺"举全区之力保障服务",连环评审批都能特事特办。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泼冷水:汽车工厂和家电工厂看似不冲突,但都属于重资产运营。小米现在手握400多亿现金,要同时推进北京二期、武汉二期、昌平手机工厂,资金链压力可想而知。更现实的问题是,SU7现在月销2.4万辆,北京工厂已经24小时连轴转,产能利用率接近200%。就算武汉工厂2026年投产,能不能消化掉新增的30万辆产能也是个未知数。
说到底,小米在武汉建厂这事,就像雾里看花。真要落地,得过三道坎:一是和东风的合作模式,代工还是自建?二是土地性质变更的合规性,毕竟车谷的地刚改过用途;三是资金分配,家电和汽车哪个更需要烧钱。但换个角度想,雷军最擅长的就是"闪电战",当年手机工厂从签约到投产只用9个月,汽车工厂搞不好真能再创纪录。咱们就等着看武汉经开区官网什么时候挂出正式公告吧,毕竟空口无凭,立字为据才是真章。
(看完这些弯弯绕绕,你觉得小米真能在武汉砸下这个钱吗?是光谷家电工厂声东击西,还是经开区地块虚晃一枪?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